今天淘到的寶

雖然沒在該店淘到要找的東西,卻發現了這個:

淘寶網:http://shancai.taobao.com/view_page-9467358.htm

鎮店之寶(2009年11月30日更新):

此寶非實物,卻能伏煩惱;
財色名食睡,奴役人不少。
本來王者尊,爭搶剩骨嚼;
棒喝清定後,再享無量寶。

(附舊版打油詩:

憂愁畏怖諸煩惱,你我常受此煎熬;
隻因甘心被纏縛,直視定心諸事了。
試想過去煩惱事,如今盡可付一笑;
奈何當時痛不堪,把個紙虎當真妖。

古德教我坦然去,不學庸人自已擾;
煩惱魔軍看似強,隻是海上諸浮濤。
真心大海煩惱泡,海體怡然未動搖;
若能淘得鎮店寶,掌櫃恭賀君逍遙!)

(本店原創,版權公有。歡迎轉載,同結善緣。下同。)

科學、積極、健康的傳統文化
——關於對佛家、儒家文化的常見問題

1、佛教是迷信,求神求佛,人應該靠自己努力,才能成功。

答:迷信是盲目相信別人的看法,或者盲目相信自己的主觀臆斷。佛教是不是迷信,要經過調查,根據第一手的資料,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了解佛教第一手的資料,就是看佛經原文,還不是翻譯,因為翻譯可能不完全符合原義。
佛經原文通篇都在說:莫向外求,凡事求諸己,精進不已,莫懈怠,專注,所謂:置心一處,無事不辦。意思是說:一個人要想成事,一定要專注,用心研究,堅持不放棄,就一定可以成功。莫向外求,求諸己,就是要努力開發自身的潛力,不要指望別人,要自己做,自己努力。所以,認為佛教是迷信的觀點,是對佛教的錯誤理解,是相信了自己的主觀臆斷,或者盲目相信了別人的說法,這個觀點本身就是一種迷信。
佛教強調六度,其中之一就是精進,要勇猛精進,即是教人不要懶惰懈怠,要專心致誌,努力進取。跟儒教說的:君子當自強不息,是一個意思。都是要積極進取。如果求佛求神,可以解決問題,何苦自己還要拚命努力。

2、佛經裏說,觀音菩薩千手千眼,哪裏有苦,哪裏叫他,比110還快,就幫助別人解脫苦難了。這個不是迷信嗎?
答:此言不假,《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有這個說法,叫:尋聲救苦。佛經文字有了義,有不了義,有方便說,有究竟說。表麵是這樣,其實有更深的意思,而更深的意思是非常科學的。從表麵來說,舉個例子,有個人,檢查得了重病,身心痛苦。後來他聽人說觀音菩薩可以救他,可以幫他治好病,是免費的。他就相信了,而且迷信了。每天非常虔誠地拜佛,念觀音菩薩,念普門品。過了兩個月,他的病好了。他更相信是觀音菩薩救了他。其實是他自己救的,因為:
第一,他雜念少了,他頭腦裏隻有虔誠地信佛,恭敬地念觀音菩薩,不再象以前那樣焦慮、憂愁、痛苦煩惱了,不再怨恨什麽,也不再想入非非什麽。因為他相信觀音菩薩要幫他。以前睡不好,現在能睡了。每天念佛念經,也沒有心思再多想別的,現代醫學證明,人的情緒對疾病尤其是對慢性病有重要的影響,積極、健康的情緒,可以大大提高人體免疫力,激發人體自有的抗病潛力。反之,悲觀、焦慮會加速病情的惡化。

第二,他每天有適度的活動——拜佛,拜佛跟別的運動最大的不同,是別的運動時,你可以雜念紛紛,而拜佛時,心是比較安定的,這樣氣血更容易打通。身心端正,氣血通暢,自然有利健康。

佛經是裏是有一些念佛拜佛的話,但都有一個前提,叫恭敬,真誠。就是說,你隻有恭敬、真誠才會有效果,其實這個就是關鍵,真正恭敬真誠了,身心會有變化的,你的行為舉止也會有變化的。這樣會有利於問題的解決。一個粗魯的人,會變得文雅;一個膽怯的人,會變得勇敢,變得果斷。因為造成膽怯的顧慮會被真誠削減。恭敬、真誠、專注,是對治一切不健康心理的最有效武器。

這個是一個例子,說明佛經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理解的表麵意思,還有一個例子,也能說明這個問題。一個小孩子,在火坑邊上,覺得火坑好玩,想下去玩,大人看到了這種情況,這時怎麽幫他呢?如果大喝一聲,命令他離開火坑,小孩子可能因為害怕,或者因為逆反心理,就加快下去了。那大人換一個聰明的方法,捏著一個拳頭,說:孩子,這個是我從市裏買回來的最最好吃的巧克力奶糖,你過來吃吧,你不吃,我就先吃了。小孩子被騙過來了,其實沒有糖,是空拳。這個叫空拳誘兒。

佛經也有類似之處,通過讓你拜佛也好,念佛也好,什麽也好,你隻要恭敬誠心,一定要恭敬誠心,就會有怎麽怎麽好的效果,表麵看起來,在宣揚迷信,在騙人一樣。其實這個是用心良苦。不是為了拜佛念佛或者其他的本身,目的是背後的東西,就是讓我們養成恭敬、真誠、專注的好習慣,我們的生活、工作,為什麽出問題,就是因為我們驕傲自大、懈怠、因為誘惑而分心、亂想一些無謂的事、擔憂等,這些不健康的心理,造成了問題。而養成了恭敬、誠心、專注、精進等習慣以後,我們的身心就會變化,原來的缺點會改變,所以,事情一定會順利一些。


3、既然這麽說,佛就幹脆直接了當說:人要養成真誠、專注,不就行了嗎,為什麽還要涉嫌騙人呢?
答:有點理解了,佛很多時候是直接說最真實的東西的,那些文字在很多佛經裏,那些佛經叫:了義經,了義經,是一個類別,不是具體哪個經。就是直接,一步到位,不拐彎抹角,直接和盤托出。但問題時,每個人不一樣,這個叫根器不同。儒家裏叫:因材施教,要說明一個問題,對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才會有效果。一個聽話的小孩子,在火坑邊上,你直接溫和的跟他說:下麵是火坑,下去會沒命的,趕快離開,他就離開了。很簡單的事。一個好奇心很重的小孩子,你這樣溫和地說,他可能還是下去了,因為他好奇心重,也不是很聽話。一個對大人有逆反心理的小孩,大人說離開,他偏要下去。另一個膽子有點小,但也貪玩的小孩子,可能大人需要怒目而視,厲聲斷喝,他才會聽話。所以,不是任何時候說真話就可以奏效的。空拳誘兒的譬喻就說明了這一點。佛有大慈悲,什麽叫大慈悲,一般的慈悲就是為了一個人眼前好過就行了,不是很注意客觀的後果。大慈悲就是完全為這個人的客觀後果著想,為笑到最後的好結果著想。為此想出最有效的方法。即使被別人誤解、怨恨,恩將仇報,也毫不在意。有時,還不能解釋,不能挑破,因為下次,還要樂此不倦地用類似的方法,先說破了,到時候,就沒有好的效果了。這個叫用心良苦,叫大慈悲。

4、佛是假的,是沒有的,讓他出來,我看看長得到底怎麽樣,不然我不相信。

答:如果說:寺院裏的佛像就是佛,你會搖頭,認為那是木雕做的泥巴捏的;如果說:你就是佛,你先一驚,然後不屑一顧,以為無稽之談;如果說剛圓寂的一個高僧大德是佛,你認為有點靠譜,但有遺憾:這個佛怎麽沒有留下一些神奇功夫,或者神通事跡。
佛在哪裏?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待續)

從實在現象上說,佛是古印度其中一個國家的王子,差不多是中國孔子、老子同時代的人,這個王子是釋迦族的,所以姓釋迦,他是要繼承王位的,條件優越,文武雙全,因為看到人免了不:生老病死等諸苦,也看到人常被憂愁畏怖等不健康的心理所折磨,於是想到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出家修道,拜遍當時所有名師,發現都不徹底,最後夜睹明星悟道,悟道證道以後,他就可以被稱為佛了。佛本身就是古印度語,或者叫梵語,因為意思特殊,所以,都不翻譯,直接音譯過來叫佛,勉強用漢語解釋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字譯:阿,無;耨多羅,上;三藐,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覺。三個詞:無上,最高級的,無邊的;正等,非假非欠;正覺,真實的覺悟。佛有十個名字:第一個名字是‘如來’,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就是成佛了;第二個是‘應供’,意思是應當受人天的供養;第三叫‘正遍知’;第四是‘名行足’;第五叫‘善逝世間解’;第六叫‘無上士’;第七是‘調禦丈夫 ’;第八‘天人師’;第九‘佛’;第十是‘世尊’。

佛千言萬語,要告訴人們的隻有一句話,一個基本思想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意思是說:每一個眾生,跟佛一模一樣,你具備了無窮的智慧,無窮的功德。佛所有的一切,你都有,一點都不欠少。但為什麽,佛是佛,眾生是眾生呢?為什麽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呢?為什麽眾生好象隻有生老病死、憂愁煩惱、無可奈何甚至不能自拔呢?因為眾生有五蓋,就是五種障礙,這五種障礙蓋住了本來具有的智慧功德。哪五種呢:一、貪欲蓋,二、嗔恚蓋,三、愚癡蓋,四、傲慢蓋,五、疑蓋。簡要解釋:一、貪欲蓋,是對財色名食睡的過多貪求,二、嗔恚蓋,生氣,怨恨;三、愚癡蓋,五蓋本身就是愚癡;四、傲慢蓋,五、疑蓋,經常懷疑,不相信人或者事。

佛經是所有宗教中經文最多的,佛教有很多種修行的方法,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但所有的經文和方法,目的就是一個:減弱五蓋,以至消除五蓋,讓本有的光明徹底顯現出來。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所以,佛就列了很多方法。佛經,是佛在世的時候,上課說的話,被記憶力好的阿難記下了,佛去世後,大弟子們開會,要把佛的話記下來,好流傳下去。就叫阿難先背,阿難說:如是我聞,意思是:我當時聽到佛說的話是這樣的。當時,佛在哪裏哪裏,幹什麽什麽,對哪個說了什麽什麽話。等等,然後,阿難說完,各大弟子也回憶,看阿難是不是背得正確,如果正確,就通過,記在樹葉上。這就是經文,所以經的開頭,一定是四個字:如是我聞,
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去除五蓋的方法,就不一樣,於是就要用不同的方法,一刀切,那是笨方法。所以,佛說了八萬四千種方法,來對治我們的各種各樣的煩惱習氣,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讀書少的人,用一種方法,理解力好的人用一種方法,貪心重的人,用一種方法,怨恨心重的人,用另一種方法。好有一比,一個銅鏡,本來是光亮光亮的,照天照地的。但後來蒙了很多灰,時間長了,有的灰都結垢深了。但還是一個銅鏡,還是可以再照的,隻是要去除蓋住的灰和髒。那怎麽去除呢:用布擦,有的擦不掉,用小鏟子鏟,有的要用水衝,有的要用別的方法,總之,方法和工具很多,目的隻有一個,去除蓋在上麵的灰和髒,讓鏡子再恢複可照的本性。各種佛經介紹的各種方法,就是各種工具。如果用心去做,用心努力,就可以去除五蓋,鏡子又可以光亮光亮,照天照地。

5、五蓋是怎麽產生的?

答:五蓋,來源於執著。因為當真了,就會被它所累。但是如果當假了,也不對。事情是實實在在的。比如錢的問題,你不能當假的,它是實實在在的,是每天要用的,沒有過不了。但你太當真了,就會跟人家斤斤計較,小氣巴巴,你如果這樣,人家不跟你玩,你又賺不到錢了。太在意錢,就會時時放在心上,就會擔心受怕,成為錢的奴隸,飽受它的折磨。總在虛實之間,中道。中道是一種感覺上的,不是正好在中間。其實,本來所有的東西,都不是真的,我們過去的種種當時當真的時候,得了第一名,高興一晚上睡不著,被人罵了,氣憤一晚上睡不著,多發了一百元獎金,丟了三百元,等等,我們當時都會當真,一當真,馬上讓你激動,讓你睡不著。馬上讓你不能沉靜裏完成後麵的工作。同時,也馬上會影響你的生理,氣得胃痛。那我們現在來回想當時當真的這些事,現在盡可付諸一笑了,其實不必當真的。不當真,你就不會被它所累。你就會自在一些,灑脫一些,可以更充分地享受它的好處。佛教想告訴人的,就是這一點,不要執著,不要當真,但也不要當假。是從自己心底上來說。

6、佛教說:煩惱如夢幻空華,是虛而不實的。這話錯了,煩惱是真實感受讓我難過的。

答:所謂煩惱,即為憂愁、焦慮、害怕、擔心,甚至有莫名其妙的心煩意亂等等,大致地說,煩惱就是一係列不健康的心理。人的至少大部分煩惱其實都是建立在虛幻的基礎上的。比如:為已經過去的事,而叫苦不迭,後悔莫及,時時想起,時時難受,心中隱痛。其實,過去事已過去,再難過,顯然是無謂的;比如為未來的事擔心受怕,寢食不安。未來的,還沒有來,做適當的計劃當然可以,但焦慮、憂愁,吃不香,睡不著,卻真的可能讓你在事情來的時候亂了方寸,事與願違。好事來,可能讓您疏忽大意,引發禍事;禍事來了,可能讓你勵誌總結,發憤圖強,笑到最後。我們回首曾經焦慮擔心的事,會發現,沒有一次,不是白白煩惱,毫無實際意義。

7、佛教就是叫人做好事,行善積德,哪是教人快樂生活喲。

答: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前兩句,是讓人做好事,但這不是目的,這隻是個手段。因為一個人如果做壞事,他一定是心不安的,是擔心受怕的。就是再意誌力頑強的惡人,他一樣是要擔心受怕,心內折磨的。隻不過,這樣的惡人,他的控製力和勇氣足夠大,以致可以暫時不亂。佛教很徹底,因為它發現了:行善,是讓人快樂最好的方法。所謂行善最樂。你做了好事,幫了別人,你的心是最坦然,最從容的,這是我們都有過的體驗。你做了好事,晚上有什麽動靜,遇到什麽突發事情,你的心也會更定一些,不象做了壞事的人那麽驚慌。

但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隻是個基礎,他創造了讓你快樂的一個基礎和前提,佛教的目的不是這個,佛教的目的是自利利他,是真正快樂的生活,那就要:“自淨其意”了。就好象,一杯水,很渾濁,如果動來動去,會更加渾濁。靜下來,讓渾濁的雜質沉下去,大部分的水體會清澈透明了,再想辦法把渾濁的雜質除去,就通體清澈了。這後麵的工作,就是自淨其意。那時,會有一種內在的溫馨快樂,時時伴隨著我們的生活工作,這是佛教的用意。是讓我們自己不受那些憂愁煩惱等不健康心理的控製,讓我們能清澈地把握自己,那就是真正的快樂之道。

8、拜佛真得很蠢,對著一個木雕泥塑的像磕頭,象傻瓜一樣。

答:從健康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拜佛,是非常科學的。

第一,有效提高身體素質。很多拜佛的人,在六十多歲、七十多歲時,身輕如燕,健步如飛。拜佛,正規的動作不是雞點頭式,或者說是搗大蒜式的:跪著腿不動,隻把頭往地下點。不是這個動作,而是站直——蹲下——雙臂撐地——跪下——翻掌——頭接觸地麵——雙手撐起——站直。這是一拜,即一個完整的拜佛動作。一般拜佛的人,每天連續拜佛幾百拜,是正常的。運動量驚人,年青小夥子剛拜,十幾拜,就喘了。但很多拜佛的信士,可以安安靜靜地拜幾百拜,結束時,麵不改色,心不跳。

第二,有效提高心理健康。人總會有一些不如意的事,甚至是較大的打擊和挫折,對此,每個人的處理方式不同。有人積極應對,沒有唉聲歎氣,有人恢心失望,生不如死。拜佛,是讓自己冷靜的一種好方法。因為基於一種對佛的尊敬,在一個高度尊敬的人麵前,是不會有太多雜念的,主要是一種冷靜,一種專心,一種寧靜。這是一種很受大心理學家們提倡的非常健康的心理。不管你有沒有不如意的事,每天讓你有這麽一段時間保持冷靜、專心和寧靜,遠離煩惱,是相當必要的。還有,這種保持寧靜的時間,雖然過去了,你在其他生活工作中,也會持續性地保持這種健康的心理。

拜佛,還有更多的好處,比如訓練人的專心致誌的能力,澄清雜念妄想,激發潛能等。

89 這是三無漏學,是佛教的核心方法。所謂:由戒生定,有定生慧。戒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是說:隨便怎麽搞,不要約束,自在嘛,就是要這樣。那不是這樣的,就象大水,要有大壩來約束,就象牛,要有繩索來約束。水沒有戒,就會到處泛濫,牛沒有戒,就會毀壞別人的莊稼,約束下來,時間長了,就會習慣,就會讓自己處於一種對自己對他人最好的狀態下,時間長了,不覺得是戒,不覺得不舒服。所謂:從心所欲,而不愈矩。有所不為,你的心就會定下來,就可以專注,專注就可以產生力量,就會非常有效地做任何事情,而不會被一些其他的、意外的事所幹擾。這樣,就會得定。定下來,就會有很多靈感出現,因為不慌亂,很多的方法技巧就會出現,這個可以說是:由定生慧。當然,三無漏學,真正的意思更加深遠。就象一杯髒水,你老是亂晃它,它會更加混濁,不成樣子,如果讓它靜下來,等髒的東西,沉到底部,杯子裏的水就會慢慢透明了,就會有一些微妙的現象出現。這個意思就是說:五蓋等受汙染的東西,要通過戒,讓它們不發展,讓它們沉到底部,不再亂發作而讓人不能自拔,那這些五蓋的東西,得到控製了,本有的智慧光明就會慢慢顯露出來。

所有跟帖: 

嗬嗬 無價的呢 -米爾- 給 米爾 發送悄悄話 米爾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19/2010 postreply 21:26:3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