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
淨空法師專輯網站 http://www.amtb.tw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 細講《弟子規》
蔡禮旭主講 (第三集)
台灣台南淨宗學會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早上我們提到,學習一開始的態度很重要,提到了「學貴立誌」,要先立定誌向就會有無窮的動力,去驅使我們不斷的進步成長。第二個,「學貴力行」。我們現在要學中國文化,要學聖賢的學問,我們也不要很擔心說我現在才開始學來不來得及?其實最重要的是,學一句我們就做一句。很多人說等我學好了再來教孩子,等我學好了再來幫助別人,等我們學好了,來不來得及?來不及。現學一條做一條,光是這樣的精神就會感動你的孩子,感動你的學生。我們很多的老師,之前較少薰習中國文化,他們也是抱持著跟自己的學生一起學習的態度,往往這樣的態度,孩子看了也很歡喜,因為我們把好學的態度演給小孩看,給學生看。有一個幼兒園,他們就教導孩子,吃飽飯以後要有禮貌,起來的時候要跟同桌的老師、同學說「大家請慢用」之後,再拿著他的碗跟筷子去廚房自己洗,所有的孩子就養成習慣。他們的老師同樣也這麽做,每個老師吃完向他們一鞠躬說,「大家請慢用」,所有的孩子都會會心的微笑。諸位朋友,為什麽?這些孩子的心中就在想:老師也跟我們一樣,要有禮貌,要遵守這些規定。其實我們跟著孩子一起做,那個效果非常好。還有個孩子,剛好那次吃飯,全部的老師、同學都吃完了,隻剩下他一個人。這個孩子吃完以後站起來,對著桌椅、板凳深深一鞠躬,說「大家請慢用」,所有的老師看了都笑出來。但是我們感受這個孩子很老師,說一條、學一條就做一條。一個人要先學老實,再學靈活,這樣學問才會成就。假如一開始就學靈活,對老師的教誨,說了五條,挑三條來做。好,腦筋也很靈活,但是很可能學問會不紮實,到時候會被自己的小聰明給害了。
除了力行以外,接下來我們要了解,學習也要重視它的順序,它的次序。《三字經》上有一句話,「為學者,必有初」,讀書它是有次第的,「小學終,至四書」,就是把《小學》這本書學好,接著學四書五經。《小學》是一本朱熹朱夫子編的童蒙養正的書籍,這本書教導孩子怎麽孝養父母,怎麽尊重長輩,還有整個生活當中灑掃應對之禮。這本書有看過的朋友舉手?還不少。這本書距離現在已經快一千年,曆史比較悠久,很多當時候的生活情境跟現在已經有差別了。而為什麽學《小學》這麽重要?因為孩子從小先做人做事的根基,這個根基紮好了,他讀其他的經書,他就不是隻有讀而已,他懂得要落實在與人相處當中,他懂得要落實在生活當中,所以這個根基一定要紮。因為這本書離我們比較遠,我曾經看國,也隻能看個六、七成,很多術語都不懂。後來我翻了《小學》之後又翻《弟子規》,對《弟子鐓》這本書非常的感動,也非常讚歎。因為《弟子規》是清朝時候編的書,離我們才幾百年時間,很近。而清朝的李毓秀夫子,他就是根據《小學》裏麵最重要的內容,把它抓出它的綱領,編成這本《弟子規》;離我們的生活是完全相應,沒有一句做不到,而且也把《小學》的重點都包含進來。李毓秀夫子他編這本書,還是依據孔老夫子在《論語》裏麵一句很重要的教誨,這句教誨提到「弟子規,聖人訓」,就是提到「首孝弟,次謹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就是根據孔老夫子提的這句話,把它舉出了七個綱目,編成這本《弟子規》。所以,我們把《弟子規》學好,就是把《小學》的根基紮好。假如《小學》的根基沒紮好,直接度四書五經,孩子讀愈多會跟生活脫節。有些孩子經讀的很多,但是他會拿著《論語》裏麵的經句跟爸爸媽媽辯論。有個孩子六歲左右,有一次他媽媽在批評他,他就跟他媽媽說:媽,你有孔老夫子的溫良恭儉讓嗎?你假如做不到,你也沒有資格說我。他媽媽心裏一震,現在都已經用經典的言語在跟我反駁,那再讀下去會怎麽樣?
我有個長輩,她帶著她的孫女,那個孫女要叫我舅舅,帶到我們家,我爸爸媽媽都在。一坐下來就開始對她的孫女講:來,我們背英文給這些長輩聽。這個小女孩也非常的純熟,我相信絕對不是隻有表演給我們看過,一定是上演不少齣了,所以她也很自在。然後她的奶奶就開始問:蘋果怎麽講?小女孩說:Apple。雨傘怎麽講?小女孩說:Umbrella。問了好幾個都對答如流,突然這個小女孩反問她奶奶一句話,她說:奶奶,書本怎麽講?她奶奶說:我怎麽會知道!小女孩說:奶奶,你怎麽這麽白癡!孩子假如沒有學會做人做事,學的知識、看的書愈多愈傲慢。「傲慢」是求學問一個很大的殺手,傲慢心隻要生起來,學問很難有成就。所以《禮記‧曲禮》提到「傲不可長」,這些都是以前的聖賢人給我們很重要的提醒。林則徐先生在他體悟的人生當中歸納了十件事,這十件事就是,假如人犯了這十個錯誤,那人生是很沒有益處的,他說叫「十無益」。第一個叫「父母不孝,奉神無益」。對父母都不孝順,每天拜神求神明保佑,有沒有用?沒有益處。「兄弟不和,交友無益」,在家裏麵跟兄弟相處都不懂得包容,都常常有衝突,這樣的人出去外麵交朋友,能交到知心的朋友嗎?不可能。在這「十無益」當中,其中亮點是針對求學問很重要的提醒,「心高氣傲,博學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所以,他隻要有了傲氣,學曆愈高愈瞧不起人,愈容易傷害別人。「行止不端」,假如他的言語、行為跟聖賢的教誨都背道而馳,那讀的書跟他不相應,不得利益。所以我們看到中國幾千年的聖哲人所留下來的話,我們要很珍惜,要好好拿來警惕;自己不能犯,當然孩子也要盡量不犯這些過失,這是學習的次序。
蔡禮旭老師2005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第四集)
所有跟帖:
• 回複:蔡禮旭老師2005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第四集) -ilkaka- ♀ (2734 bytes) () 05/19/2010 postreply 06:28:36
• 回複:回複:蔡禮旭老師2005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第四集) -ilkaka- ♀ (4163 bytes) () 05/19/2010 postreply 06:46:41
• 回複:回複:回複:蔡禮旭老師2005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第四集) -ilkaka- ♀ (2755 bytes) () 05/19/2010 postreply 06:58:47
• 回複:回複:回複:回複:蔡禮旭老師2005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第四集) -ilkaka- ♀ (3468 bytes) () 05/19/2010 postreply 07: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