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雜阿含經之無聞經(實修中如何舍“識”)

From:
http://www.haichaoan.org/show.aspx?id=225&cid=12


雜阿含經之無聞經(第290 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色身,生厭,離欲,背舍,但非識。所以者何?四大色身現有增、減,有取、有舍;若心、若意、若識,彼愚癡無間凡夫,不能於識生厭,離欲,背舍,長夜保惜係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背舍。愚癡無聞凡夫,寧於四大色身係我、我所,不可於識係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複少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不停,種種轉變,異生異滅。譬如彌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技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複如是,種種變易,異生異滅。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思惟觀察,所謂樂觸緣生樂受,樂受覺時如實知樂受覺,彼樂觸滅,樂因緣生樂受亦滅,止、清涼、息、沒。如樂受,苦觸……。喜觸……。憂觸……。舍觸因緣生舍受,舍受覺時如實知舍受覺,彼舍觸滅,舍觸因緣生舍受亦滅,止、清涼、息、沒。譬如兩木相磨,和合生火,若兩木離散,火亦隨滅。如是諸受緣觸集,觸生,觸集,若彼彼觸集故,彼彼受亦集,彼彼觸集滅故,彼彼受集亦滅,止、清涼、息、沒。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解脫,我說彼於苦得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白話文:
二九○、無聞經: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愚癡無聞的凡夫,雖然對於四大所造之色身,會生厭、離欲、背舍。但是並不是對於識。為甚麽呢?因為四大所造的色身,現在雖然有增減、有取、有舍,可是若心、若意、若識(心意識),則愚癡無聞的凡夫,卻不能對於此心意識生
厭、離欲、背舍。都長夜保惜,而係著於我。如果有得,或有取時,就會說:這是我,是我所,是相在的(此他兩者相結合的我)。因此之故,愚癡無聞的凡夫,不能於彼而生厭、離欲、背舍。
愚癡無聞的凡夫,寧可在於四大色身被係而認為是我、是我所,也不可在於識被係而認為是我,是我所。為甚麽呢?因為四大色身,或可見住於十年,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年,或者就會善於消息(逝去),或者又再超過於少些之年限(百年以上)。但是那個心意識,卻日夜、時刻,須臾最短之時,也不停,都作種種的轉變,異生而異滅。喻如獼猴之遊於林樹間一樣,須臾即在處處攀捉枝條,放一枝又取一枝,那個心意識也是如是,都作種種的變易,異生而異滅。
多聞的聖弟子,對於諸緣起,是這樣的思惟觀察的:所謂由於樂觸的因緣,而生樂受,樂受之感覺時,如實而知道樂受之覺。那個樂觸如果消滅時,由樂觸的因緣而生的樂受也會滅止、息沒。如樂受那樣,那些苦之觸、喜之觸、憂之觸,與舍觸的因緣而生的舍受,則在舍受之感覺時,能如實而知道為舍之受之覺。那個舍觸如果消滅時,由於舍觸的因緣而生的舍受也會滅止,而清涼、息沒。譬如兩木相磨時,就會由於其和合而生起火來。假若兩木離散時,火也就會隨之而滅。像如是的,諸受乃緣於觸之集而有的。觸若生時,觸就會集。如那些彼彼之觸之集之故,那些彼彼之受,也就會集。那些彼彼之觸集消滅之故,那些彼彼之受之集,也就會滅止,而清涼息沒。
多聞的聖弟子,作如是之觀察,而對於色,能得解脫,對於受想行識,能得解脫,對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能得解脫。我說他對於一大苦聚,已得解脫。」
佛說此經後,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