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之心 by 如是

來源: niersi 2009-11-19 06:04:2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383 bytes)
謝謝你,如是的博客太好了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658010100gnlx.html


內觀禪修是以正念和正知來麵對身心現象,要完整地做到這種觀照,需要一些心理品質的支持。正念是第一個要培養起來的品質,即麵對目標,不迎不拒,但人們早已形成的心理特征往往破壞這種觀照,這需要我們有意識地訓練“接納之心”。

對於內觀禪修者而言,養成一個接納一切的心態是非常必要的。人們既有的心態基本上是在排斥和貪愛之間徘徊,無法做到平靜地接納,這讓正確的觀照很難進行,這是禪修的一個障礙。許多人通過學習、能力訓練,進而進入禪修,希望獲得智慧,但修習了很久還是無法理解正確的觀照,這其中的原因基本上都是沒有形成接納的心理習慣,在緊促而局限的心態下,任何的觀察都無法湊效。

想從禪修獲得智慧的人,首先需要培養接納的習慣。一個不喜歡自己,隻能看到自己的錯誤,或者不斷地給自己提出要求,對當下的自己永不滿足的人,這種方式很難形成開放的心態。在任何團體中,這類修行者都會迷失自已,不斷地要成為另一類人,而無法對當下進行觀察。在良好的環境中,他會不認可不接納自己的錯誤缺點。這樣的禪修者,他們的修行行為往往會讓自己更加背離自己,增加了痛苦和鬱悶,缺少膽量的人也會給內心增加恐懼。所以,一個有意識地步入智慧行列的人,應該首先練習接納自己,從中找回自己的觀照本位。

接納就是無條件地接受,對自己所表現出來的一切尊重並接受,這不僅包括優點,也包括自身的缺點與錯誤,以及自身表現出來的所有現象。這是禪修的基礎,若沒有這個基礎,禪修中花費的大量心力將又會成為一次塑造自己,製造更多的不滿和業流。其實不斷塑造的過程正是一個不接納自己或無意識的習慣過程;你越是不容易接受你自己,你就越無法開展智慧的觀照。在這方麵,若欠缺接納之心,你積累的知識越多,學問越大,經曆的事情更多,則會給心理上帶來更多的痛苦。

改變這一切其實很簡單,輕鬆地接受自己,接納自己的一切,長期練習這一能力。人們容易把自己內心的緊張、遺憾、悲傷、內疚、急躁、憤怒、恐懼、憎恨、恥辱、孤獨等都深深地掩蓋起來;一般來說,掩蓋透露出接納之心的欠缺。你若對自己真誠,就是要敢於麵對內心。人們很少意識到這一點,也很少進行這方麵的觀照訓練。

情感是最難忘掉的一種記憶,對情感的態度也決定了人的心靈品質。修行需要在情感上接納自已,不論內心是哭是笑,是難受是喜悅,要確定並接納這一切。這種接納會增強心的力量,增加膽量,會磨合你與萬物的貼近關係。知識在這裏起不了太大作用,你隻要真誠,能麵對自己, 麵對內心的情緒和感受, 麵對自己身心各層麵的真實現狀, 敏感地知道它們的狀態,完全地接納這一切,於是觀照就在這種情形下形成了。
這需要膽量,需要克服一些頑固的心理習慣,也需要大量地練習。意識層麵的思維很難克服內在的抗拒之心,也在形成心的接納傾向方麵沒有太多幫助。讀書與交流隻能形成知識,對修習起一個指導,但真正地解決問題,還需要訓練。

接納之心的訓練,這很單純,也比較簡單,唯一的是需要付出時間。當情緒出現時,你意識到它的到來,並完全地接納它;這個練習比閱讀文字和思維要有效,對於這個練習,你若進行的深入持久,可以觸動潛意識,使內心深處開成一個平等接納的能力。人們遇事總會想不開,想不通,不理解;或有人從道理上明白,現實中做不到。還有人的言談舉止總是由情緒操控著,不能受控於自己的理性。這些問題都需要先行接納下來,然後才能在更為寬廣的條件下去尋求解決的辦法。這就是說,先要讓心接受這一切,這比較困難,但它是修行的基礎。有些禪修導師教導接受疼痛的訓練,在訓練接納之心這一點上,這是正確而有效的,人們對疼痛往往很敏感,也不易接受;如果能意識到疼痛,認可疼痛,也就容易接受負麵的情緒。若能接受負麵情緒,你才能實現觀察,所以接納之心是禪修觀察的至關重要的一個關鍵步驟。
人們一直在抗拒各種感受和情緒,所以很難看清楚它們的本質。你對抗它們讓觀察無法實現,無論你要努力擺脫痛苦煩惱,還是在尋求幸福成功,心理上的接納是必須的功夫。

過度追求和向往高興與舒適感受的人,往往深陷負麵情緒的困擾中。對正麵感受的努力追求,使人失去對負麵情緒的忍耐度,稍有不適,就容易使情緒失控。這是一個心態的問題,人的生活中各種情緒層出不窮,隻追求舒適感受的人,往往不能接納自己的負麵情緒,這讓負麵狀態成為一個心理負擔。

學會接納自己身心上出現的一切現象是必要的能力,這其實是一個從潛意識中就存在的問題,它很難通過理論學習得到解決,反複地訓練可以觸及潛意識,這是基本的解決方法。總之,內在的平和寧靜是靠接納一切得來的,從心理上簡單地追求而來的內在祥和、寧靜與平衡,很容易被打破,隻有從接納一切而來的寧靜,才有穩固的基礎。最重要的事情是對自己真誠,然後接納自己的一切,然後才會有觀察的行為。一個人若不能真實麵對自己的身心行為,不接納自己的缺點與過失,就無法貼近身心真相。如果智慧的修行者能夠訓練出對一切感性經驗持開放的態度,那就很輕易地能夠達到禪修中的觀照,並且能逐漸了解到觀照身心對個人的非凡意義。假若生活中一旦出現令人不滿意的事情並且無法挽回,他也能比較容易地接受結果。

開放的心態是修行中定力的源泉,但訓練這種心態則要從接納自己開始。如果能夠對所有身心行為保持接納的態度,則他也容易形成開放的心態,這就可以更加真實地麵對自己,為禪修的深入打下基礎。

生活中自己的缺點很多,這成了修行者最頭疼的事,這也是最大的幹擾。排除這種幹擾的方法就是接納自己,同時接納自己的缺點,這會形成對自己的經驗完全地坦誠,也會帶來開放的心理。其實,如果能夠正視自己身心上的弱點,這弱點就不再成為弱點。

一般來說,能夠對所有經驗持開放的態度時,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也許你並沒有做什麽努力,隻是開放地看待身心上發生的現象,這是接納自己的良好結果!接納形成開放的心態,開放的心態讓你更客觀更真實,在這個心理基礎上,許多問題就消失了。你無須解決問題,是問題自己消失。

這種結果會讓修行者更加對自己有信心,對接納和開放的心態有信心;如果再深入一步,他能夠不再掩飾自己所有的情感與情緒,對各種複雜的情緒更加開放,他的心胸就會更為寬廣而成熟,於是他也會與這些情緒平等相處,把它們看得更清楚。當修行者不再要求自己成為怎樣的人時,他的智慧才真正地展開了。
接納之心讓你轉化了心態。做事之先對結果的過度期望,必須要做到怎樣的程度,這往往成為你終生難以逾越的障礙。而現在,接納之心讓你放鬆自己,了解你自己當下正是怎樣的情形,而不是一直處在期許之中。需要把期望變成觀察——這是態度上的變化。

隻是要求是危險的,要求自己,要求他人,要求社會,所有一切都要按自己的欲求來達成,如果稍不如意,內心就會不滿或忌恨,這對正念的練習會是一個障礙。對身心現象接納,會形成客觀地看待,完全平等,不作取舍,這是一個很好的了解身心實相的前提。

舉個例子,如果在思想的邏輯下不斷地討論和延續,你就在人類的業流中生活,而沒有看一眼業流本身。佛陀說,身心現象隻是無常的現象,生起即消失了,由此他看到了“無我”的真理,而為什麽修行者看不到這一點呢?因為他們一直站在人類的邏輯上看問題,這種邏輯讓你不斷地要求,不斷地控製,不斷地延續,而不願對其本身進行觀察。這就是說,人們之前所做的事情都是延續業流,而不是觀察它。

禪修的觀察,首先要具有開放的心態,而開放的心態建立於接納的基礎上。許多修行者不得要領的觀察,主要是接納之心不夠,心的柔軟度不夠,這使觀察的範圍變得局限,人們的眼光隻在業流中延續它,隻是造作,而無法做到佛陀教導的觀察身心的本質。

觀察是整體的,寬泛的,不受利欲心驅使,這就是我們一直在強調的接納之心下而形成的開放的心態。開放之心形成寬廣的眼光,能夠觀察而不執著於觀察,能夠看到身心的整體特征。觀察是要以身心的整體架構為目標,而非在它們當中取舍,這是佛法修習的關鍵;但這種廣大的心境與眼光,是由接納之心而形成的;當你不再抗拒時,你才能放開眼光,進行真正地觀察。

一旦接納之心消除了抗拒,不斷地要求,緊張的心態就會減弱,於是,本能的衝動和情感也會跟著減弱,這種恰如其分的開放態度帶來了良好的禪修空間——心理上的禪定自若。這種禪定可以為修行者帶來內明,他會對感受、想法、情緒、行為等細節有更加清晰地覺察。你若能對身心現象的存在不批判,不驅逐,逐漸地,對其觀察才能逐漸地開始。

接納之心讓湍急的業流有所緩和,這給你的觀察騰出心理空間。你若能有智慧看到這一切隻是業流,所謂生命其實隻是業流的延續,隻是身心能量的流動,是諸多外緣的綜合產物時,你對身心的這種能量就有了不同的看法,於此,你接納這些現象的深刻度會更好,你深知此刻的身心現象就是所謂的“業”,它從不屬於某一個人。而當你的禪定能力和智慧達到相當高度時,你會自然地看到這一點。



如是 2009-11-9

所有跟帖: 

回複:接納之心 by 如是 -吳明子- 給 吳明子 發送悄悄話 吳明子 的博客首頁 (22 bytes) () 11/19/2009 postreply 12:38:1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