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3

來源: 南無佛 2009-07-14 19:51:59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5487 bytes)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3


淨慧法師講述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觀自在”,觀誰自在?首先是觀自己的心自在,觀世音觀自己自在。觀世音自己的本身,身體就是化身了。化身菩薩說的,不是肉身形態說的,是觀世音化身說的。心自在,不是一句空話,不受三界、宇宙法則的限製。沒有達到彼岸,沒有那麽大的能量,自在不了。為什麽?大羅仙不行,聲聞、緣覺也如此,到其它佛國土去不了,不是徹底的自在,智慧不足的人佛國土去不了。觀世音菩薩是徹底的自在,整個十方國土,隨意去化度眾生。
第二是自己自在,不是別人自在。我自己自在,沒證到自在談不了。我們普通人能不能證到,修證之人和高僧大德都知道,他的身體在這個世界,身心每時每刻都享受到極樂世界的待遇,和觀世音菩薩的“定境自在”完全是一回事。人間的人或高僧大德,隻要你好好修行一定能達到,是可望可及的事情,可不是“僧道一般同”。如果人人是佛,那我們還修什麽?不發菩提心,隻成就聲聞、緣覺,最後就不得自在。一般人“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那我還修什麽?
另外,十地菩薩有一念無明未破,自在有限。隻有佛的自在,觀世音菩薩是徹底的自在,了義的自在,所以累劫修行,積功累德。
概括地說,觀自在的第一層意思是觀我心自在;第二層意思是智慧到達彼岸的境界,圓融無礙。“智慧的彼岸”是佛的境界,極樂世界是從地界上說的;從實相上說,是佛的境界。彼岸的境界叫圓融無礙,其他人都不能達到自在。《西遊記》中唐僧取經,回來到通天河,把經書放到龜背上,最後被掉到河裏,這是應了十事九不全,現在的法師,講經說法,都有意無意留個破綻,我在修證上不給你說錯,在記憶的問題上可能是張冠李戴,有意無意使的障眼法,我們不要求全責備。你盼出名他怕出名,他的境界和你不一樣,他不可能把佛的智慧全部說出來。另外,有所言說是顯,無所言說才是真,你就那麽相信語言麽?《金剛經》是一部破相的經,學佛人不執著,從眼下入手,修禪定從當下開始,你坐上三年五年,你想求善知識請教點什麽,人家會告訴你,或者當麵說你的問題在哪裏等一些重話,當頭棒喝絕不挑好聽的說,你明明錯了順你意說那還叫菩薩行人麽?順你說是誤你。
自在智慧達到彼岸,行、住、坐、臥無非是禪,這是在坐的基礎上,進入禪定的境界。經常進入定境的人,和觀世音菩薩的不受五蘊束縛一樣,看什麽都不染著,不管“色、受、想、行、識”哪個方麵來的,包括自心起的念頭。這個是魔境、是我的五蘊。自己的習性一出來,用一句佛號來代替它。再說一下怎麽把它空掉,一定要知道不用思維念佛,是在脖子以下、在胸部的身體內有一個念佛的,綿綿密密、有聲有色,念得非常清楚,而且有規律,大腦一溜號稍有不注意就聽不到。念的非常好,還要確實的找到,一句佛號感知間,這才叫禪定,才叫不受五蘊控製,一定要知道從內心發出來的。這種人什麽狀態,走路如同風擺柳,輕飄飄、軟綿綿,處於虛空狀態,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他在禪定中證得的。在禪定中,首先手沒了、胳膊沒了,最後頭沒了。佛家有個公案——我的頭怎麽沒了?這是什麽境界?空的境界,這是在禪定中證得的,一定要知道。有人說,這個法師怎麽不慈悲啊,你要知道你跟人家說句話,那是浪費法師的時間、光陰,浪費人家的享受,那是人家的身命財,浪費不起;有的人還想,他是不是對我有想法?所以修證功夫到的人一定是這種狀態。
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也沒有了,六根不染六塵,這才是到達彼岸的智慧。十方國土自由往來,自由現身,度脫眾生,這種到達彼岸的智慧,是一種超世間的智慧。智慧是哪裏來的?是用我們修行證得的,境界是觀察到的東西。
在佛家空的境界上說“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從佛家實相上說,“上有佛道可成,下有眾生可度”,這是讓你在空相上不執著這個。為什麽?由於你“有佛道可成”這一念,是空當中一種執著心,“下有眾生可度”也是一種執著心,所以一定要從空的境界上有那種智慧。
從實相上說,我們天天在幹什麽?從靜坐開始幹什麽?是“上有佛道可成”,成佛後度眾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未來的事情,不是現在的事情,是達到彼岸智慧成就後自然而然升起的一種行為、一種心態。有一種人,一聽說人人是佛也不修了,“你是佛”“我是佛”就去弘法,在家人有這種狀況,出家人也有。
從當下入手靜坐,從實相上說,上成佛道,成羅漢都不究竟,成就不了你的法身、化身,八萬四千大劫後墮落。必須是積功累德,廣度眾生,最後成佛,佛壽無量劫。有人說釋迦牟尼佛不也活八十多歲?我不修不也活八十多歲嗎?那是示現爾。不要看佛肉身,那是化身。十方佛國土,無量億化身,佛壽無量,無時無刻不在為眾生說法,他的生命狀態就是這樣,隨時可以化現。人就不化現,因為人不能給人力量。人死有的做鬼,隻能讓家人有病,消耗人的體能,沒有別的能力。並不是鬼讓人有病,而是它常在你身邊,身體就像貼一塊冰,你身體的熱能就讓它吸去,你有病就是這個道理。佛能給人帶來能量,帶來快樂幸福。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一個行字,我沒聽哪位法師做過多種解釋,都是一帶而過,但恰恰這個“行”字是這本書最重要、最關鍵的一處。“行”是一切修的根源,所以說信是道源功德母,你信了不“行”那啥也不是。所以佛家有大行普賢王菩薩,普賢王菩薩的十大願王。眾生的一切是從“行”字開始的,沒有“行”哪來“般若”?一切智慧是從“行”字來的,那麽“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怎麽來理解“行”呢?
一、用身體去實現佛法就是“行”,離開我們的肉體的實踐不算“行”。看經、燒香、拜四大名山、供養等等不算真行。身體靜坐下去,無論你是學什麽法門的都離不開這個事,離開了靜坐一事無成,我可以給你下斷言:過去有記載,有人念“條埽噶噠”就能念成佛。這樣的人確實有,但是特例。因為他傻,什麽都做不了,就會念“條埽噶噠”,一念就成。你比誰都聰明,滿腦子思維那麽活躍,你能做到麽?這是中國的一個特殊案例。你讓他想金銀財寶他不會,而且當你觀察到實相時會發現,這個人是多劫修行到這個時候了,你要知道他今生是示現來的。別以為他傻,你最瞧不起的人他有可能就是菩薩,你想聽啥,他單不說啥,說你是看你有點造化,點你三言兩語重話,你有啥缺點怎麽怎麽地,你要不識人的話一錯就是幾十劫過去,最後繞了多少生多少世空過。因為一個“行”字特別關鍵。
聽完心經,咱們也去“行”,多大歲數也得“行”。大迦葉八十歲開始,“行”頭陀行,你看那位法師不錯,你一天也沒靜坐,人家密行都行幾十年了,你知道麽?大迦葉的頭陀行都行多少年了,你連一果羅漢都對照衡量不了,因為他說的是四禪天以下的境界。所以學佛人從當下身體力行去坐,有坐就有證,沒有證是顛倒的,隨眾生業報顛倒的。佛說這個世界是幻化的,是顛倒的。我們內心想的隨眾生業報顛倒,外邊所做還是顛倒的,你一天不坐,用顛倒之見衡量這個、那個,能衡量的了嗎?佛早已證知了這個公式,你不會用。而用你的顛倒套用這個公式,你已經失衡的遠去了。所以,從靜坐開始。觀世音菩薩現的像是結伽疊坐(多數是),觀世音菩薩天天在給我們講法,鑄成銅像來給我們講法。佛告訴你像我這樣就能修成,十方諸佛坐道場,不是站道場,一定要明白結伽疊坐的目的。隻有我們去行坐了,才能進入禪定,有定的境界,行就自然證得。你說來說去,那隻是理論研究,理論研究永遠不能到達彼岸,永遠也不能得到彼岸的智慧。
有的法師叫我們去做善事,你怎麽叫我們去靜坐呢。所以我講講靜坐和做善事有什麽關係,不去坐的誤區在哪裏。因為不知道不了解這個佛法,認為一句阿彌陀佛,做善事就能成。在這裏,我要告訴大家,做善事不能代替靜坐,善事和你去坐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有修行靜坐功夫的人,要去做善事,隻有這樣才能心安穩固,不用想張老三會整我,李老四會害我,處處是善緣,不受良心的譴責。做買賣的為掙錢克扣你,你不怨他,自己說錯話辦錯事心不安,你往那一坐就業力現前。不學佛覺不出來錯。做善事幫助人,周圍都是善緣,心情非常愉快和高興。看見要飯的要供養,誰有事要幫助誰。但做善事代替不了靜坐,爭取一個好的外部環境,你一坐家裏老婆七三八四的叨咕,你能坐住麽?在寺院有人罵你三分鍾,你不起來跟他幹就算你修行不錯了,沒有一個做善事而得的好環境怎麽能順心修道?為什麽過去人修行一段時間就去住茅棚、山洞閉關?就是為了一個好的修行環境。在家人,從做善事開始,得到一個好的修行環境,有的修塔造廟,有的放生等等,善待周圍的人,用善巧語言,什麽活都爭著幹。怕就怕自己一邊幹活、一邊叨咕;一邊幹活、一邊埋怨,“他怎麽不做讓我做?”結果自己的修行環境都被破壞了,別人還不理解你,所以說話也要善言善語。有人認為做善事更重要,就不去靜坐了。曾有三位出家人拿佛像要在大街上與一位居士結緣,我問他們這是幹什麽,他們說要度眾生就得做善事。我又問“生死事大,你做善事就能了脫生死麽?釋迦牟尼佛就這樣告訴咱們的麽?”那三位出家人聽後,施禮而去。出家人謙虛的很,在家人也應這樣。要知道隻做善事不能幫你了脫生死,這隻是輔助條件,是給你靜坐創造一個方便條件。做善事來自於自己的善言和善念,從心裏培養,善念是根,不能做違逆自己良心的事,處處以佛心、菩薩心去善待周圍的人。張口說話平平常常、非常柔軟,誰聽了誰高興,不說帶刺兒和挖苦人的話,千萬別有“我為人師”想,別總想去教別人;要想“我處處都不如你們”。我勸你穿點破衣服,幹點粗活兒、累活兒,你調轉調轉,體會體會,我高貴也和人家一樣,心態好調轉;你若天天誇誇其談,都是一些文文的東西,就把樸素的善念給忽略了。善念就是這麽培育的,有善念才有善言,說話讓聽的人都高興,不傷損任何人,這是講在家怎麽培育善念。這時才能有善言,讓人聽你的話生歡喜心。但是這和修道的“棒喝”是兩碼事,眾生多數人根基不夠,有人說這個師父挺好的,總也不批評我,我說是因為你不值得批評。舉個例子,某家有三個子女,其中一個天天幹活,還挨父母的批評,依你們看,還是什麽也不幹的那兩個好,但當家有大事要擔當的話,父母肯定找那個天天幹活的孩子去。你別看他幹活出錯挨批評,這是幫助他圓滿呢,受到嚴厲的、狠狠的批評的一定是可造之材。
善言善行做善事,受到人天歡迎,各處神靈、天人都歡迎佩服,成佛得做天人師,天人不佩服,你能成天人師麽?修好的人也可以受天王供養,不是這個人厲害所致,而是他的功德讓人佩服;有修為的人,大仙見了就害怕、就給叩頭。有位居士雖然一個大字不識,沒有一點文化,卻能把一些人身上的仙弄走,是她的德行和功德令人佩服,才能讓大仙高高興興的離體。所以善心感天動地、龍天護佑、大慈大悲,聰明裏麵無慈悲。善念、善言、善行,是靜坐產生禪的輔助條件,善言、善行、善事是標,靜坐產生禪是本,標本關係,隻有行才是本,是根,不能本末倒置,兩者是相得益彰的事情。一個修行高的人,一定說人話、辦人事,把佛家的一切佛法都滲透到他的言行當中,化成無聲的語言做出來,這樣人家才佩服你,所以行非常關鍵。“觀自在菩薩行深”關鍵在這個“行”字,離開“行”就沒有下文,隻有“行”才能進入禪定,隻有“行”才能產生智慧。我們的善言、善行是“行”的另一麵、是標,發菩提心的人到三果羅漢時再發,在禪定之前可以去靜坐,去住茅棚,然後再到世間去“行”。
一個“深”字,怎麽來理解。一個“深”就不是淺薄的智慧。是“深”就不是初行的智慧,隻有到達深禪次定的境界才能到達彼岸。進入一果羅漢是淺禪次定,一地菩薩有定的境界,也是淺禪次定;到達十地菩薩、等覺菩薩時可以進入深禪次定,深禪次定的表現是時間很長,可以幾劫、幾十劫做道場,阿彌陀佛十劫做道場。淺禪次定的表現,走走路可以禪定,吃吃飯可以禪定,你別看人家也在看電視,看看電視可以禪定,氣脈停了,自己清清楚楚,心裏一句佛號綿綿密密,可能十分八分鍾,這叫淺禪次定。有修行功夫的人,行、住、做、臥都可以。我講的三車和尚,別看人家在睡覺,睡覺中他可以進入禪定;有人躺在那裏卻睡不著,夜不能眠,睡不著還鬧心,有人做夢,說給我解釋解釋,凡夫一個。還談什麽。別看人家睡覺也打呼嚕,人家睡一宿隻覺得象幾分鍾一樣,進入禪定,享受著別人無法想象的快樂。這是學佛的人百分之百能達到的境界,誰修誰就能得到這種禪定。
“般若”是印度語言,譯成中文是“智慧”的意思。“般若”從廣義上說(或者從大的方麵說)從一句南無佛開始到你成佛的那一天,整個過程都是“行般若”的過程。我們修行人雖然是乞食化緣,一句南無佛號,開始進入般若狀態,開始“衣中珠”。有人說,怎麽我念佛號時一句一句好像都往心裏裝?是我們平時經常念一句南無佛得來的;狹義的“般若”,是從新發意菩薩開始直至成佛的過程。人和人不一樣,各有各的因緣,有的今生去坐就能成一地菩薩,看你自己坐的怎麽樣,實際上這個過程當中就在行智慧。也是積功累德的過程。例如,人從幼兒班開始(有的是胎教)的整個修學的過程都是培育他的智慧,不可能一個人在深山裏拿出來就是博士後,從開始到結尾的過程都是般若。智慧是什麽?智慧是功德圓滿!過程當中就有功德,做善事的過程也是功德,隻是不讓你貪著;智慧是超越我們人思維的靈感,是一種感覺,是神識本身具有的智慧,是觀察事物的本源,是性本身具有的能量,是萬能的本源,也是彼岸的智慧。整個宇宙是性在那主持著呢,是毗盧遮那佛。現在這個世界是五火神下界,都是各有各的神在那主宰著,這都是禪定當中智慧所觀察到的。四果羅漢能觀察到八萬四千大劫以內的事情,佛能超越,這才叫智慧。什麽是方法(技巧)?佛家講“善巧方便”,具體的說就是根據什麽人講什麽法,是智慧的顯用,而不是智慧的本源,講“善巧方便”的根本是智慧,佛、觀世音菩薩的智慧我們現在不具足,那我們世間人應具有的智慧是什麽?我給一個人出了個題,問他“什麽人最有智慧?”找到什麽人最有智慧,你就知道了什麽人最愚蠢。如果你在理論上研究,肯定回答不了,所以不要把智慧和現實生活隔離開來,這個人沒能回答出來,我就告訴他,“歡迎別人幫助他的人最有智慧,也就是歡迎批評你的人,微笑麵對天天給你出難題的人和說你不好的人,能做到這些的人最有智慧。反之,拒絕別人幫助的人最愚蠢。你學佛別人幫助你,說你某某地方不足,你的“知見障”很嚴重,你能接受麽?觀世音菩薩化成一個乞婆,到你跟前考驗你,你能接受這種反麵幫助麽?張子房他師父讓他揀三次鞋,他都恭恭敬敬的把鞋遞給師父,他師父這時才把治國之術、治軍之術傳給他。所以拒絕從反麵幫助的人最愚蠢,捧你多高,摔的多狠,經常從反麵給你提出意見的人,讓你時時注意克服自己的毛病。誰要是說你三言兩語,你就脾氣來了,嗔恨心上來了,能說你有智慧麽?說智慧不是智慧,做智慧才是智慧!誰要是批評你,正是從反麵幫你,佛講“提婆達多品”,正是這個道理。現實生活中,對手高,才能成就英雄,你的對手多高,你的本事就有多大,你要是不能克服自己的反麵不但沒智慧,而且後果很可怕;你要是還不改,將來地獄會幫你,你不是好生氣麽,嗔恨麽?讓你脫生成毒蛇,毒蟲等,非得把你的毛病矯正過來;你有能耐你好鬥,就讓你脫生成修羅,讓你天天打架直至厭煩為止。學佛的人不拒絕任何人從反麵提出的不同意見,而且要熱烈歡迎、由衷感謝、高高興興地接受。你幫助人的時候,千萬不要幫倒忙。有的人不知道人家什麽狀況,也不知道人家的根基怎麽樣,就讓人家學佛,你正跟那個女的說呢,人家丈夫直瞪眼睛你不知道。我們幫助人的時候,要注意效果,如果一個人根基不夠,你說了人家會埋怨你。
智慧和德是什麽關係?智慧是功和德的結合,智慧和功德的結合才圓滿。什麽是“功德”?功德是具足不同道位的條件。你證得一地菩薩、一果羅漢,是本身具足那種功德,有這個德才能叫真功德。做點善事也不說,做無名英雄,別人不知道,你這樣去幫才是真功德。你做的善事,恐怕別人不知道,被妄想所轉,變成了福報,就是所謂的“人天福報”,人天福報很可怕。有智慧的人,才能行德事,做有德的事,老百姓說你有德,是指在家行孝道,對子女要慈,夫妻行平等愛,對鄰居能幫的幫,而不是挑剔。做事不損人利己,做官有官德,為老百姓做點有益的事情,不光說不練,不坑害老百姓。有智慧的人這樣才能培育自己的德本。學佛人從一句南無佛開始,放生、供養等等,這樣培育才能逐漸增長智慧。禪定到一定時候,無我想,對別人幫助無求想,天天行好事、做好事,不圖名、不圖利,不求回報,這樣的人是行菩薩道。有偈雲:“眾善奉行似無難,隨喜功德樂人天。你善我善大家善,一善再善善無邊。”特別是菩薩行人,幫完你無聲無息的走了,都不知是誰。
你容得下一人是好夫妻,容得下丈夫、妻子、兒女叫好家庭,容得下雙方父母叫行孝道,這叫德,能容天下眾生者是菩薩,能容宇宙眾生者為佛。眾生無論造作什麽惡事,你都能容,你有這麽大的容量,就是行菩薩道。做惡事的人死後為鬼,鬼死後震碎為濺,千佛出世再轉為人,佛都給一次機會重新生還為人。佛的德就這麽大,你衡量一下你自己,別人有個小毛病你看得比天還大,自己的毛病再大,也看得比針還小。人的一切善行、善言之本,是善心為德。菩薩的慈悲願力是德。六道眾生,惡鬼是奸猾之徒,損人利己叫奸,會算計、很乖巧,可是監獄等著你,凡是進監獄的人,他敢殺人偷東西,都由於他沒德才造作這麽多壞事。
智慧有啥作用,簡單地說,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少走彎路,少受外界懲罰,不受六道懲罰,菩薩有智慧可以常在佛的身邊,佛有智慧與宇宙同存,常寂光淨土,常樂我淨。智慧的功用永遠也說不完,從過程當中不犯毛病,到成功之後還能享用。
淨念相繼是從靜坐開始,心無雜念,棄轉習氣,淨念後由輕安到法喜,禪樂為食,法喜充滿,你沒做到這點是做不到靜,靜是淨念的開始。由身體為第一需要,所以行才有智慧,從靜坐入手,佛號不靜不入心。所以佛說,靜坐一須臾,勝造七寶塔,一切功德從行開始。怎麽才有智慧,從靜坐開始就會有智慧。
“波羅蜜”為印度語,釋為“彼岸”,是究竟,在宇宙中是究竟,從地界上是極樂世界,地前菩薩奔向彼岸時,不退轉,你讓他停留不學佛,他不幹。平常人遇到困難就轉彎,前進一步退兩步、三步,有的一退幾千年。所以,聲聞、緣覺發不了菩提心,關鍵是因為遇到自身困難,如吃苦奉獻不討好,再加上自身的煩惱,為什麽遇到困難就退轉,因為沒有到達彼岸的智慧。佛家講,包括六地前的菩薩,在轉人身的時候,遇到困難有退轉心,但不退道,隻是不幫你了,不搭理你了。
“密多”叫無極限。什麽多,沒有邊際,道家講大道無有涯跡,沒邊講,有很多的含義,我簡單說:
一、時間多,進入禪定功夫時,幾劫幾千劫。
二、智慧多,凡夫—聲聞—緣覺—菩薩,直至成佛的整個過程。
三、包含內容多,從一開始到聲聞,緣覺,菩薩,不同時間包含不同的智慧多。
四、眾生的心多,去掉我、法二執的心、差別心、執著心等等。從凡夫到佛有很多階段,佛去掉了這些習氣。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二相身度眾生,這不是心多麽,觀世音菩薩沒有千手千眼,能叫千手千眼麽?人家心多叫智慧多,觀世音菩薩依心而現身,以什麽身度眾生就現什麽身。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