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經濟“期中考試”成績單公布,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3%,雖然6.3%的經濟增長率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但和去年同期6.6%的經濟增長率相比,還是減少了0.3個百分點。麵對中國經濟是否後勁不足的聲音,這6.3%經濟增長率究竟意味著什麽?我們又該如何理解這個速度的真正內涵?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又在哪呢?
8月22日CCTV-2央視財經頻道《中國經濟大講堂》特邀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深度解讀《目標6%至6.5%,穩增長未來靠什麽?》。
劉世錦曾兩次獲得中國經濟學界的最高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他對現實經濟問題的“預測”和“直覺”更為業內人士稱道。2010年我國經濟增速仍然處於高位時,他在國內最早預測指出我國經濟增速將下一個台階。他認為,國家經濟重心必須切實以提高增長質量為中心,以質取勝應該成為新常態下的大戰略。他長期致力於經濟理論和政策問題研究,參加過十九大報告的起草工作,是“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他所撰寫的《陷阱與高牆:中國經濟麵臨的真實挑戰與選擇》、《在改革中形成增長新常態》等一係列研究成果產生廣泛影響。以下為演講全文。
【文/ 劉世錦】
從2010年一季度開始到目前為止,九年多的時間過去了。其中的大多數時間,中國經濟處在一種回調的狀態。那麽對這樣一個變化到底怎麽看?國際、國內有相當多的觀點和看法,有人認為是一個周期性的波動,也有人認為是外部衝擊。但是我們的觀點非常明確,就是增長階段的轉換,也就是說,從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向未來的中速增長。在轉換的過程中,我們稱其為中高速增長,但是轉換完成以後就是中速增長。具體來講是,今明兩年,我們認為中國經濟還可以保持6%以上的增長速度,這樣的話,我們明年就可以完成我們既定的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兩個翻番的目標。但是到明年以後,中速增長平台的速度是多少呢?應該是5%到6%之間,也許是5%左右。速度發生這個變化以後,可能有些同誌講,和過去相比我們的速度就低了,是不是感覺到信心不是那麽足了,精神不是那麽振奮了,或者中國經濟是不是出什麽問題了。我想特別強調指出,我們現在講穩增長,首先你得搞清楚一個合理的增長速度到底應該是多少。
一、6.3%是低還是高?合理的經濟增速應該是多少?
其實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出現增長階段的轉換,它背後是潛在增長率的下降,這是完全符合規律的,這個也已經被國際經驗所證明。
日本是在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經曆了20年的高速增長,那個時候它的增長速度大概是9%以上;上世紀70年代初期它就開始下台階,由高速增長轉向了中速增長,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日本的平均增長速度就是4%左右;然後上世紀90年代初期日本經濟又下了另外一個台階,就到了2%、3%,甚至1%這麽一個平台上。所以在過去70多年的時間裏邊,日本經濟實際上是下了兩次台階,經曆了三個平台。我特別強調日本的經驗,我想日本的這樣一個經濟增長階段的轉換,這樣一個曆史進程可能和中國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希望大家特別關注。韓國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基本上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中後期,無一例外它們都經曆了幾十年的高速增長以後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
潛在增長率下降的原因大概有這麽幾條:
第一,就是可利用技術的減少。大家知道,後發經濟體之所以能夠有一個快速的增長,因為它借鑒、吸收、利用了已有的一些先進技術,但是我們可以利用的技術的數量是在逐步減少的。
第二,一些重要的產品相繼出現了曆史需求峰值。
第三,人口和勞動力結構出現了重要的變化。15到59歲勞動年齡人口在2012年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下降,每年下降200萬人,最近幾年每年下降四、五百萬人。2018年我們的就業人口,就是全中國現在正在工作的這些人口總量也出現了減少。
最後,就是資源環境容量的限製。最明顯的一個感覺就是霧霾,這幾年這日子過得不錯了,吃飽了,穿暖了,但是晚上你想出去遛彎的時候,如果說PM2.5超過200了,你能出去嗎?大家會問個問題,我們為什麽要呼吸一口新鮮空氣都這麽難呢?這就是說我們的環境容量已經觸及到了底線。
所以這些因素都導致了一個共同的結果,就是潛在增長率下降。盡管如此,我們的速度有所回落,但是我想特別強調這個速度問題有時候也是個數學問題,它實際上是一個基數和新增量的比較。我舉個例子,比如說今年2019年,如果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增長6%,我們就看這一年這個新增量,如果放到2000年的時候,增長速度是多少呢?30%,而且我們是剔除了價格因素的;放到2010年是多少呢?11%。30%、11%的速度低嗎?速度很高了!其實我們今年能夠實現的新增量也有這麽多,隻是因為現在基數比以前擴大了。所以中國經濟盡管增長速度是在逐步回落的,但是我們經濟的新增量每年都是在增加的,而且都是全球最大的。我們最近這些年提供了全球每年新增量的大概30%左右,比如說,去年我們經濟的新增量就相當於一個澳大利亞的經濟總量。
所以我們講,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回落是符合規律的,但是我們每年經濟的新增量還是全球最大的。可以說,全球最大的經濟增長潛能,在中國;最重要的發展機會,在中國。所以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一定要抱有信心。
二、中等收入群體,為何是維持經濟增長的主力?
目前,我們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大概有4億人,還有10億左右的人口他們的收入水平低於這個標準,所以我們能不能提出一個目標,在我們明年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以後,把中等收入群體倍增作為另一個重要發展目標。為什麽要提出這樣的目標?
第一點,最近有一個說法,叫做“十億人尚未坐過飛機,五億人還沒坐過馬桶”。現在坐飛機對於大家來說是很經常的,甚至有些人是“空中飛人”,但是要記著,在中國有十億人還沒坐過飛機。我記得在一、二十年以前,我們能坐個馬桶,已經感到很幸福了,現在我們已經開始搞智能馬桶了,但是中國還有五億人沒有坐上馬桶。中國在這個階段,落後就是潛能,所以這十億人的收入增長,將會成為中國經濟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的最重要的增長潛能。
第二點,我們實現中等收入群體倍增的目標,就是讓更多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分享我們發展的成果。
第三點,中等收入群體如果占到社會人口總量的一半以上,這個社會就會變得比較穩定,對我們長治久安具有重要意義。給大家舉個例子,阿根廷在20世紀的初期,它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德國是差不多的,有些年份比德國還要高一點,但是現在的情況大家都知道,差距很大。阿根廷在很多年以來,它的人均收入水平是沒有什麽提高的,甚至有時候是在後退,是在下降,波動很大。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收入差距過大。因為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上不來,所以很難維持一個持續的經濟增長。
我們實現中等收入群體倍增這個目標有兩個必要條件:第一人均收入要保持一定的增速,我們還是要發展,要增長;與此同時收入差距不能再擴大,要適當地縮小,縮到一個合理的水平。這兩個因素同時起作用,我們才能夠實現中等收入群體倍增的目標,也就是說,我們爭取用十年左右的時間來實現這樣一個目標。這樣的話,我們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就會從目前的四億人增加到八、九億人,達到整個人口的60%以上 。
【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製的意見》明確提出,以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動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推動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城市群的潛能究竟為未來經濟發展能輸送多大的動能?在《中國經濟大講堂》的演講中,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指出,要通過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大都市圈的發展。在大都市圈這個鄉村的範圍之內,應該是農民要進城,城裏邊人也可以下鄉,城鄉居民應該是宜城則城,宜鄉則鄉。另外小城鎮的建設我們應該允許和鼓勵城鄉居民共建共享。】
三、六大新動能,為穩增長提供強勁動力!
1. 打造大都市圈,激活城鄉發展能量
新動能之一,通過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大都市圈的發展。最近幾年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加快大都市圈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珠三角現在換了一個名字,叫做粵港澳大灣區。
它們要努力成為全球性的創新和製造中心,另外我們內地一批省會城市正在快速地成為新一線城市。大都市圈是什麽意思呢?形象地說,就是在現有核心城市的周邊,比如五十公裏到一百公裏的範圍之內,能夠發展起一大批小鎮或者中小城市。那麽這一批是多少呢?可能是幾十個也可能是幾百個。這種城市結構形成以後,產業結構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比如說我們一些製造業和一些服務業可能會轉到這些小鎮裏邊去,一些高端的服務業、附加價值比較高的服務業,它們就會集中在核心城市。所以它是一個城市結構和產業結構很大幅度的調整。這樣的話就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鄉村振興戰略,處在大都市圈範圍之內的這些鄉村是最有條件率先振興它。
可以這樣講,今後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包括我們講的創新驅動、轉型升級,這些事情70%以上都會出現在這些大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帶。我們講的中等收入群體要倍增,那麽增加的四、五億人大部分也會出現在這個範圍之內。在大都市圈這個鄉村的範圍之內,應該是農民要進城,城裏邊人也可以下鄉,城鄉居民應該是宜城則城,宜鄉則鄉。另外小城鎮的建設我們應該允許和鼓勵城鄉居民共建共享。
要推動這些改革,我們需要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比如說宅基地流轉,有些同誌是很擔心的,他們說這個宅基地流轉以後,有些農民是拿到錢以後就去喝酒了。他去喝酒,最後沒地方住了,身無居所,這將來是要出大問題的。那麽這種情況有沒有呢?確實有。這個僅僅是農村有嗎?城市裏邊也有。但是我們一定要問一個問題,多少人有這樣的行為?一百個人裏邊可能有一、兩個人才有這樣的行為。我曾經見過一位縣委書記,他說他在農村工作很多年了,他的經驗是說農民非常地聰明,這算盤打得很細,農民個個都是經濟學家。如果我們的體製和政策理順的話,農民的行為都很理性。所以我在想,我們一定要相信我們的農民,要相信他們的聰明智慧,相信他們的自我負責意識。
2. 放寬準入、鼓勵競爭,全麵提升效率
新動能之二,就是低效率部門的改進。我們改革開放四十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原因就是我們提升了效率。但是還有沒有低效率的窪地?大家回頭好好看一看,其實這個窪地還不少。這裏我想特別提出的就是五大基礎性成本,能源、物流、通訊、土地、融資,我們比有些發達國家還要高。有一個玻璃大王叫曹德旺,他曾經到美國去辦廠,他發現這五大基礎性成本中國比美國要高一倍。美國主要是勞動力的工資和福利高,其他的成本呢?反而是我們比它要高。當然開始的時候我們對他這種說法還是持有疑義,以後看了一些數據後發現基本上情況是如此。這樣就提出一個問題,我們現在人均收入水平還不到1萬美元,美國是超過了6萬美元。為什麽這些基礎性成本我們反而比它高?這裏邊原因可能還比較複雜,比如說美國的土地比較寬裕,它的價格相對比較低,但是更重要的就是我們在相關的領域中間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行政性的壟斷,競爭不足,這樣的話成本就高。
怎麽解決這個問題?要放寬準入、鼓勵競爭,對各類企業真正做到一視同仁、公平競爭。那麽推動基礎產業的放開準入這種改革到底可行不可行?我認為最近幾年電信行業改革的經驗證明是可行的,而且在短期之內能夠見到明顯的成效。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經曆,大概前一段時間,中國聯通搞了一個混合所有製改革,搞了以後,它們就發行了一個騰訊的大王卡,這個卡發行了以後,同樣的流量下它的價格明顯要低。大王卡發行以後,可能一兩個月的時間其它電信公司的用戶就轉到了聯通。所以其他公司一看這個壓力太大,它們也馬上設計新的產品,降低資費水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或者感覺最近一、兩年我們的通訊資費水平已經明顯地降低。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個圖,中國移動在2016年的時候,它的藍柱子還那麽高,2019年的時候,已經降到紫紅色這個柱子的水平了,已經相當低了,和英國運營商的資費水平差不多了,這就是所謂“鯰魚效應”。我們混改以後,通過推出一個新的產品進去攪動一下,成本還是可以降下來的。
3. 提升低收入群體人力資本,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新動能之三,就是低收入階層的人力資本提升。這也是大家平常比較關心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問題。最近幾年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收縮,但是差距幅度還是不小,財產的分配差距可能更大一些。我要提的問題是,人們最初的能力差距就像以後的收入分配差距、財產分配差距一樣大嗎?顯然不是。其實我們可以想一想,一個農村的孩子和一個城市的孩子,從他們小時候的營養狀況,到以後上學、醫療、文化、娛樂,再到以後找工作,條件相差很多,上學、工作機會是不均等的,所以最後才造成了一個收入分配或者財產分配上的差距。那麽解決這個問題用什麽辦法呢?一方麵就是我們通過稅收這一類的方法進行適當調節,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提升低收入階層的人力資本,要創造條件使他們本身的能力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人力資本成長起來了,他們之間的差距小了,最後收入差距、財產差距就會縮小。所以提升低收入階層的人力資本,對解決差距過大的問題可以說是一個基本的路徑。
這裏我想講幾個問題,第一就是我們要建立一個反貧困的長效機製。我曾經去看了中國西部一個農村裏的一個農民家庭,這個家裏有五個女孩子,老大初中畢業了麵臨的問題,就是想上技校,需要3000塊錢,她上了技校以後,就可以去沿海地區工作,那麽她今後的發展之路就完全不一樣了。如果上不了這個技校,馬上就回到他們那個村子,根據當地的習俗,很快就得結婚,結婚以後又要生孩子,跟他的父母一樣,又會走上原來那條路。所以在這裏我們非常清楚地看到,能不能上技校這件事情,對她未來的發展是一個關鍵性的因素。當時我們也進行討論說這3000塊錢能不能國家補貼1000塊,地方政府補貼1000塊錢,以後自己拿出1000塊錢。還有人提出建議說能不能國家把這3000塊錢都免費,這實際上是人力資本的投資,這是教育投資。從長期來講,教育投資實際上效益是最高的。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要繼續解決好就農民工進城和城市融合的問題。這裏有一個重要的方麵,也是個認識問題,因為我們現在講農民進城要解決戶口問題,戶口問題的關鍵是戶口背後基本的公共服務需要提供。這樣的話,這城市看起來財政上就要花錢,所以有人經常算賬說,一個農民工到某個城市以後需要花多少錢。按照這種觀點的話,就是農民工進城給他們提供公共服務,那是城市對他們的一個施舍,這個看法對嗎?我們要看到農民工在城市裏邊是最辛苦的那一群人。我跟大家講一下,今天上午,在我們住的地方有人來裝空調,非常熱的天氣,有兩個搬運工人在那裏裝空調,他們在那兒給你這麽艱苦地工作。所以我們農民工給城市做出了極大貢獻,他們創造了GDP,創造了稅收,所以你給他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不是一種施舍,而是他們應有的城市權利。在這方麵我想特別強調,要重視解決農民工的住房問題。所以我想我們下一步在城市裏邊,包括保障性住房,應該考慮給農民工解決住房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了以後,一方麵有利於農民工融入城市,就是所謂的長期居住、安居樂業;同時也有利於擴大內需。你看那個房子裏邊要有多少東西,你隻有有了房子以後,房子裏邊那些消費品的消費才能夠出來。另外一個問題在就業、醫療、養老等方麵,建立覆蓋全國的基本的社會安全網。這裏邊就是加快全國統籌、異地結轉,這個也很重要。我們現在的信息手段已經很發達了,能不能幫他們解決這些問題呢?增加他們的便利性,另外在就業、升學、晉升等方麵給低收入階層要提供更多的可及的機會。
【提到消費升級,許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買買買,但數據顯示,消費品的增長速度並非一些人想象中的突飛猛進,那消費升級究竟指的是什麽?製造業與服務業,看似井水不犯河水,但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卻能將他們完美結合,創造出大量就業機會。消費升級正在給我們帶來一個怎樣的新主導產業?在《中國經濟大講堂》的演講中,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指出,我國的服務型處於快速增長期,但生產性服務業還是短板。目前我們生產性服務業在整個服務業中的占比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十個百分點的差距。下一步我們應該推動製造業的服務化,還有服務業的製造化,使二者能夠融合發展。】
4. 消費升級,生產性服務業、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大有潛力
新動能之四,就是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最近幾年大家注意到消費品的增長速度有所放緩,其實這是符合規律的。因為相當多的人,特別是我們所謂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這些人,該買的東西基本都買了,所以這個消費品的增長速度會逐步地下降,但是人們的消費還在增長,關鍵是消費在升級。
什麽東西在增長、升級呢?服務性消費。主要包括醫療、教育、文化、娛樂、養老、旅遊等在內的服務性消費進入快速生長期。從全國來講,現在服務性消費的比重已經接近一半,在一線城市已經超過了一半。我們現在講服務業的發展,我們一般性的服務業目前已經很多了,比如酒店、餐館這些,應該說我們的水平也是不低的。
那我們現在哪個方麵處於短板呢?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就是直接給我們的工業特別是製造業轉型升級服務的那麽一些行業,包括研發、設計、金融、物流、信息、服務、商務服務、人力資本服務在內的這麽一些生產性服務業,它們增長得更快。根據我們的研究,目前我們生產性服務業在整個服務業中的占比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十個百分點的差距。
由服務性消費和生產性服務業構成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正在成為中國經濟下一步消費結構升級所帶動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新的主導產業。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下一步怎麽更快地發展,這裏邊我想強調的就是它們開放的力度應該超過以往。因為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有一個特點,就是所謂一種非編碼的知識。什麽叫非編碼的知識呢?例如遊泳,夏天遊泳的同誌比較多,比如說你去學自由泳,之後這個教練給你一本書,有幾頁紙 ,自由泳的幾個步驟你看了一下,看懂了,你下去遊泳,然而下去以後還是跟沒看一樣,根本就不會。學遊泳,一定在學的過程中才能慢慢地體會到它的技巧,這一類的知識,通過邊幹邊學才能夠學到。其實我們的服務業很多屬於這一類的知識,所以我們需要更大範圍、更具深度、跟過去不一樣的對外開放,來推動我們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發展。
要通過挑剔性的消費來倒逼這個品質的提高。過去是從無到有,那個時候不挑剔,現在消費者非常地挑剔。所以有一個概念叫做挑剔性的消費,當挑剔性的消費出現了以後,它實際上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你的生產廠家的質量標準、服務標準必須要提高。最後就是我們要推動製造業和服務業相互融合。我們不要把製造業和服務業對立起來,因為有時候有些同誌說,要麽發展製造業,要麽發展服務業。其實這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特別是我剛才講的生產性服務業,它實際上是製造業轉型升級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什麽地方製造業搞得不錯,最後又說生產性服務業不行,這可能嗎?它是不會的,它兩個完全是一個相互支撐的關係。所以下一步我們應該推動製造業的服務化,還有服務業的製造化,使二者能夠融合發展。
5. 科技創新,抓住這一輪技術革命的機遇
新動能之五,是前沿性創新。在過去曆次技術革命中我們都是後來者,我們往往和先行者距離比較大,叫做望其項背,有時候你連人家的背影都看不見。但是在這一次數字技術革命中間,中國的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由過去跟跑變成了現在相當多的領域是並跑,在少數領域我們已經開始領跑,也就是進入所謂全球創新前沿的無人區。過去是我在後邊跟著你跑,現在我已經走到前邊了,進入無人區。
那麽在這一輪技術革命中,中國還有兩個很重要的優勢;
第一,就是我們人口多、市場大,這對商業模式的形成非常重要。大家注意,以色列被稱為一個創新的國度,以色列的創新很活躍,它們的中小企業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數量是排在前麵的。但是全球的互聯網公司排在前十位的隻來自兩個國家,一個是美國,另一個是中國。很重要的原因,人口多、市場大,它有利於形成商業模式,比如說某一個產品隻有1%的人是你的用戶,在中國就有一千多萬人,就能夠形成規模經濟,這個業務模式就能夠轉得起來。
第二個優勢,是我們的產業配套能力在全球範圍內都是排在前麵的。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說美國矽穀有人搞一個創新項目,一個零部件他找不到,最後到咱們深圳的華強北找到了。所以中國的產業配套能力在全球範圍來講還是很強的。那麽我們創新有沒有短板呢?有短板,最大的短板是基礎研究相對滯後。如果說我們沒有一個諾貝爾獎級的研究成果成批地湧現這樣一個環境土壤、這樣一種文化、這樣一種製度,我們的創新搞到一定程度以後就會後勁不足。日本這些年是所謂“失去的20年”,但是注意,日本在過去18年的時間裏,大部分年份它都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所以我重複一下,中國一定要加強基礎研究,如果這個短板補不上,我們的創新到一定程度以後就會感覺到後勁不足。所以下一步我們強調以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一方麵我們要推動企業產生更多的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創新產品,另外一方麵也有助於我們在全球科學前沿取得突破。
還有一個問題我想強調一下,咱們現在各個地方都在講創新,但是客觀地講,是不是所有的城市創新都很活躍?從國內外的經驗來看,就是創新成果更多的出自於我們稱之為區域性創新中心或者叫做創新型城市。但是這些區域創新中心和創新城市是怎麽形成的呢?是由我們政府指定的嗎?不是。它是通過競爭形成的,最重要的是你要有一個好的創新的環境,你能夠吸引來各種創新要素。你需要創造很多條件,包括保護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能夠推動創新要素的合理的流動和配置。你能夠有一些比較完善的創新基礎設施,特別是對創新活動能夠提供全方位的資金的支持。你把這些條件創造了,逐步就會成為一個區域性的創新中心或者創新型的城市。所以我們應該有更多的深圳、杭州和中關村地區要湧現出來,這樣的話,我們的創新驅動就有了一個紮實的基礎。
6. 綠色發展,新的發展體係更有競爭力
新動能之六,綠色發展。這裏我想給大家分享我稱之為綠色發展新共識的三點想法。
第一點,綠色發展包括但不限於我們通常講的環境保護、汙染治理,它有更寬的內容,它包括綠色的消費、綠色的生產、綠色的流通、綠色的金融、還有綠色的創新。由這些方麵所構成的一個綠色的經濟體係正在逐步形成。
第二點,就是綠色發展並不是對已有的工業化發展方式的一個簡單修補,它是一種新的、和傳統工業化發展方式並存的、相互競爭並且最終能夠取勝的一種新的發展方式。這裏我們就要解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投入產出成本收益要重新定義,重新比較。因為我們過去就是傳統的發展方式,比如說它汙染很嚴重,但是它的成本是外部化的綠色發展方式,它產生了很多社會效益,帶來很多好處,但是也是外部化的。我們下一步要把傳統發展方式的成本和綠色發展方式的收益都要由外部化轉化為內部化,都能夠算賬,然後進行新的比較。最後你會發現綠色發展方式是合算的,更具有競爭力的,是更有前途的。
第三,我們過去有些同誌經常把綠色發展和經濟增長對立起來。他們經常講,這個地方重視綠色發展,重視環境保護,但是可能就要拖累經濟增長速度。這個觀點是不對的,如果我們把綠色發展看作是我剛才講的一個綠色發展經濟體係,你就會明白綠色發展它不僅在做減法。比如說我們過去做的環境治理,更重要的是在做加法,綠色的消費、綠色的生產;還在做乘法,像綠色的金融、綠色的創新。所以它並不是拖累經濟增長,而是給我們的經濟發展提供消費新動能、創新新動能和增長新動能。我們認為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要解決我們綠色發展過程中的算賬的問題,就是你和其他經濟活動一樣要可核算、可計量,進而解決它們可貨幣化和交易的問題。這樣的話才能把習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個重要思想落到實處。
總的來講我們要全麵落實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十九大的關於改革開放的要求,使各方麵的增長新動能得到充分的發掘和釋放,推動中國經濟有活力、有韌勁、可持續地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