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成癮被列為精神疾病,楊永信們的新商機?(圖)

來源: 上觀新聞 2018-06-19 20:39:2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108 bytes)



原標題:遊戲成癮被列為精神疾病,會不會成為楊永信們的新商機?

今年初,世界衛生組織決定把遊戲成癮列為精神疾病,自6月19日起正式生效。據悉,各國政府將陸續收到世衛組織關於把遊戲成癮納入到各自醫療體係的通知。鑒於世衛組織的權威性,國內的精神疾病分類或也將進行相應修訂。

此前,關於遊戲成癮是否該被列入精神疾病範疇曾在國內引起過不小爭議。有相當多的家長和臨床醫生表示支持,也有不少學者認為研究還不成熟,認為過早把遊戲障礙列為精神疾病可能會帶來很多負麵影響。但無論如何,青少年群體遊戲成癮現象已經成為一個無法忽視的問題。根據公開數據顯示,僅過去5年,手遊用戶數就從9000萬增長至5.54億,青少年群體則已成為遊戲的主力用戶。而遊戲成癮衍生的一係列社會問題,如自殺自殘、荒廢學業、天價充值、無法融入社會等,近年也頻頻引發爭議。

如何讓青年群體遠離“電子鴉片”的侵害,社會各界曾嚐試過不少辦法,包括呼籲家長和學校加強管教,行業加強自律,企業平台加強社會責任感以及構建防沉迷機製等。但問題並未因此得到有效改善。究其根本,主要還是由於國內長期以來缺乏對於遊戲成癮的一致性意見,也不存在科學定論與衡量尺度。此番世衛組織將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範疇,或可成為正確認識遊戲成癮的契機。但更要進一步思考的是,如何解決此前由於標準缺乏、門檻較低、監管設計缺失等帶來的既有問題。

現實中早就有一些“戒網癮機構”公開宣稱“網癮是精神病”,進而以管教之名行虐待之實。這些收費不菲、不具資質的機構,往往采取封閉式、軍事化的管理方式,利用電擊、毆打、辱罵、體罰等“療法”,進行所謂的治療。近年來,備受爭議的楊永信“電擊療法”,以及像豫章書院那樣的“戒網癮學校”就相繼被曝出多個孩子因暴力毆打致死致殘等極端案例。

雖然相關部門此前已經叫停了“電擊療法”,還規定禁止暴力治療手段,但因為一些家長焦慮情緒下的“病急亂投醫”,再加上部分地方政府采取放任不管的態度,類似的機構依然或明或暗的存在。現在,來自世衛組織的官方實錘,無形中又給了這些機構以醫學上的支持。事實上,世衛組織的決定一經公布,就有輿論提出擔憂:此舉會不會間接幫助“電擊療法”、豫章書院等由暗轉明,乃至被合法化,讓更多的孩子遭受傷害?這是需要避免的,也特別應當引起相關管理部門的重視。

對於如何界定遊戲成癮,本身難度就不小,世衛組織也提出要綜合評測,將玩遊戲的時間、頻率、強度、時長和情境等納入考量,還要綜合考量是否被遊戲完全支配了其他興趣愛好以及日常生活等。此外,世衛組織還強調,相關行為要持續至少12個月才能確診。換言之,未來判斷一個人是否遊戲成癮或者達到患上精神疾病的程度,絕對不是一兩個江湖遊醫就可以輕易拍板。而要如何遏止江湖遊醫輕易獲得所謂的“政策紅利”,相關部門應當盡快行動——包括不輕易批準相關診斷治療方法,對治療方法進行科學評估。另外,加強監管,避免缺乏科學依據的治療手段合法化,淪為牟取暴利的工具。

將遊戲成癮列為精神疾病,還考驗著整個社會的治理能力。當前,除了學校、家長、企業平台等以外,對於青少年遊戲成癮問題的討論,又加入了一個新的“主體”——公共衛生行業。醫療係統顯然需要為開展相應的治療做好準備,這就衍生出一係列新問題,比如公立醫院是否要設立相應的科室,在醫護人員培養方麵是否能提供相關課程。又比如,社會保險是否要為相關治療埋單?從遊戲產業鏈中獲得巨大利潤的企業平台,又是否需要為疾病的防控、治療和宣傳承擔應有的成本?

這些都是相關部門接下來需要麵對的問題。雖然過程中與企業等存在利益博弈等,但解決的速度還需加快。畢竟,隻有科學、專業、規範的診斷標準、治療程序盡快跟上,才能讓楊永信們徹底失去獲利的土壤,才能符合將遊戲成癮列為精神疾病的初衷。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