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倫落幕!美聯儲迎來“無趣”的鮑威爾時代(組圖)

null

推動經濟增長的終極力量是技術和製度,而非貨幣。未來,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雖然不會終結,但是貨幣的作用必將式微,同樣,各國的應對策略也必將更加成熟,人民幣的成功應對就是一個證明。

特朗普不出意料地選擇了傑羅姆·鮑威爾,美聯儲主席候選人提名塵埃落定,這意味著未來5年美國甚至全球貨幣政策將進入“無趣”的鮑威爾時代。

這個“無趣”不僅是指其個人“無趣”的履曆,更是暗指來自對其任期的貨幣政策的“無趣”:一方麵,鮑威爾執掌的美聯儲未來5年恐怕隻能是“蕭規曹隨”,彭博社在名單揭曉之前就認為,下一任主席無論是誰,美聯儲仍將是耶倫的美聯儲,耶倫的漸進加息和超慢縮表戰略,使得任何一位繼任者都難很快改弦易轍。

null

▲新任美聯儲主席傑羅姆·鮑威爾

另一方麵,鮑威爾共和黨的背景,以及特朗普之所以提名他,主要是其對金融機構放鬆監管的尺度或許比耶倫更激進,在未來難免被認為是特朗普的“影子”。

從表麵上來看,是特朗普選中了同樣主張放鬆金融監管的鮑威爾,但某種程度上也是時代選擇了鮑威爾。

美聯儲主席選擇鴿派還是鷹派並不完全來自總統的個人喜好,更多是給予美國當前和未來幾年貨幣當局的主要任務。美國當前不能選擇一個鷹派,實行急劇緊縮會刺破前些年QE(量化寬鬆)造成的泡沫,隻有選擇溫和派,才可能避免爆發危機。

因此,隻能選擇“無趣”的鮑威爾。

格翁之後再無來者

這一切不得不從格林斯潘說起。

相信在提及“美聯儲主席”此一稱謂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首先想起的不是剛剛冕冠加身的鮑威爾,更不是即將卸任的美聯儲史上第一位女性主席耶倫,而是格林斯潘。

艾倫·格林斯潘是美國第十三任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1987-2006),任期跨越6屆美國總統。許多人認為,他是美國國家經濟政策的權威和決定性人物。在格林斯潘人生的巔峰時刻,他被稱為全球的“經濟沙皇”“美元總統”,無論走到哪裏,都會在紅地毯上受到國家元首一般的接待。

null

▲艾倫·格林斯潘:1987年至2006年擔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

“笨蛋!誰當總統都無所謂,隻要讓艾倫當美聯儲主席就成”———這是1996年美國大選前夕《財富》雜誌放在封麵的一句口號。這個“艾倫”,指的就是從1987年起,就擔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的艾倫·格林斯潘。他的公文包裏藏著美國乃至全球“經濟引擎”的秘密,許多人都將其與美國總統的核按鈕相提並論。

還有一種說法是:美國總統是美國人的總統,而美聯儲主席是世界的總統,美聯儲主席的權力在美國第二,但在全球卻是第一。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經濟學教授理查德森表示:“美聯儲主席控製著影響世界繁榮的最重要工具。如果他/她就利率作出好決策,那麽全球數十億人將因此受益。如果犯了錯,全球可能有數億人將因此失業。”

這些傳奇式的說法足以證明了美聯儲主席的重要地位。不過,格翁作為美聯儲主席一職的頂峰,繼任者恐怕很難複製,盡管卸任後他遭到了空前抨擊———人們指責格林斯潘釀就了2007-2009年的金融危機。

耶倫留給美聯儲“無字碑”

即將卸任的耶倫是美聯儲史上第一位女性主席。“下一任主席無論是誰,美聯儲仍將是耶倫的美聯儲”,這無疑是對耶倫最高的褒獎,從一個側麵也證明了其過去5年政策的正確性。她以靈巧的操作引導著美國經濟前行,產生了深遠的經濟影響。

從走進聯儲辦公室的第一刻,耶倫就發出了明確的信號,表示勞動力市場局麵的改善是居於高度優先地位的目標。在她掌控美國央行期間,失業率降低到了近16年的最低點,同時也沒有發生許多人曾經恐懼的惡性通貨膨脹。

null

▲美聯儲主席耶倫

當然,通脹一直低迷也是對耶倫任期“最嚴厲”的批評之一,通貨膨脹在過去5年的大多數時間裏都無法達到聯儲的2%目標。通脹低迷意味著,利率也就隻能保持低水平,假如未來再遇到危機需要降息時,聯儲就沒有多少可操作的空間。

不過,這些更似留待後人評說的“無字碑”。

美元將不再所向披靡

這不得不讓人疑惑:為什麽誰來當美聯儲主席都是“耶倫”?為什麽會選擇“無趣”的鮑威爾?筆者認為,其背後折射的是“美元總統”式微,進一步來說就是貨幣作用必將弱化,即貨幣主義式微。

甚至我寧願用一個更誇張的說法:貨幣主義末路,從此無論是誰都不會再有格林斯潘的輝煌。但這並不是壞事,不再迷信貨幣寬鬆刺激經濟或許能避免“糟糕的錯誤”(格林斯潘自己承認有30%的錯誤)。

 

其實,這並非是格林斯潘個人的錯誤,而是貨幣主義的局限性。始於格林斯潘時期,貨幣主義成為美國的重要經濟政策,這也是美元霸權主義的起端,QE或縮表,都影響著美國及全球經濟的走勢。

null

▲貨幣主義式微,美元不再所向披靡

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將貨幣工具異化成促進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金融危機之後,美聯儲實施了QE,日本、歐洲等也迷信通過增加貨幣供給來促進經濟複蘇,結果反而導致了泡沫。實際上當前經濟複蘇仍處於艱難的泥潭,甚至可以說,就是全球央行放水,才導致了世界經濟增長出現了紊亂。

從長期來看,貨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中性的,隻會導致價格水平與貨幣供給同比例變動,而不會影響產出和就業,即你印多少鈔票都不能複蘇經濟。因此,耶倫的一係列政策或許是一種貨幣主義從貨幣寬鬆回歸理性的選擇。

現在人們認識到,推動經濟增長的終極力量說到底是技術和製度,而非貨幣。貨幣主義如同凱恩斯主義(財政政策為主)一樣,都是工具性理論,而不是主導世界經濟的力量。全球的央行都意識到,貨幣流動性泛濫所帶來的巨大麻煩。

未來,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雖然不會終結,但是貨幣的作用必將式微,美元也必然不會像格林斯潘時代那樣所向披靡,同樣,各國的應對策略也必將更加成熟,人民幣的成功應對就是一個證明。因而,以美元為武器的美聯儲主席式微也就在所難免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