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因這事誇了一句中國 美國媒體跟他急了(組圖)

這兩天,美國總統特朗普罕見地在他的推特裏誇讚了中國一番。

當然,他誇讚咱們的目的是為了推動美國的相關改革。隻是尷尬的是,他的誇讚卻完全誇錯了地方。

那麽,特朗普到底誇讚我們什麽了呢?大家請看下麵這張他推特的截圖吧: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你們看!中國的企業稅隻有15%!所以我們美國必須竭盡所能減稅以達到中國的水平,這樣我們才能把我們的經濟、就業和工資都贏回來!

可尷尬的是,他對咱們中國的這番稱讚,很快就被一眾美國媒體紛紛打臉,因為即便是根據中國官方的說法,中國企業的所得稅稅率也是25%,而不是15%,隻有高新技術企業才有15%稅率。

 (圖為美國媒體在糾正特朗普的錯誤)


(圖為美國媒體在糾正特朗普的錯誤)


不過,在糾正特朗普的過程中,也有一些西方媒體夾帶了一些私貨。

比如英國的《金融時報》就引用學者茅於軾創辦的天則經濟研究所的數據,宣稱中國的企業所得稅在考慮額外費用、社保支出等之後最高可以達到45%。


同時,該報宣稱相比之下雖然美國公司的法定企業所得稅為39.1%,但在扣除減免和抵免後,2012年(可獲得完整數據的最近年份)它們享受的實際稅率僅為18.6%。


結果,在該報的微博賬號下,不少人便紛紛跟風說哈哈哈,特朗普是在變相辱華。

但金融時報的這種對比方式,在很多稅務專家看來是非常片麵和錯誤的。

首先,兩國的稅製結構就不一樣,美國側重的是個人,而中國側重的是企業。

其次,不同的行業的稅率也不一樣,還有不少優惠和抵稅政策,而且中國稅務體製存在的監管難的問題,更導致企業可以通過一些方式避稅,所以,中國企業的實際稅負並不高,這同時也是很多企業的商業秘密。

最後,額外費用、社保支出等,其實並不屬於稅負,而是非稅成本。


因此,當《金融時報》的記者拿著不綜合考慮行業差異、抵扣政策、避稅等因素、還把非稅成本也都計入在內而得出的所謂45.6%的死亡稅率,去對比美國考慮了所有扣除和減免而得出的最純粹的18.6%的稅率時,這種充滿政治意味的對比也就根本沒有專業性可言了。

換言之,雖然特朗普誇中國誇錯了地方,但像金融時報這種西方媒體借著特朗普的錯誤對中美的稅率進行極為不對等和片麵的對比,也沒比特朗普好到哪兒去。


不過,對於中國稅太高的抱怨在我們國內也確實很有市場。實際上,《金融時報》所引用的那個45.6%的數據,就是去年曾經引起全社會爭議的死亡稅率的話題,由天津財經大學的學者李煒光與天則研究所合作得出來的。

當然,不同立場的人看待這事的觀點也就完全不同了,稅務領域的專業人士就認為國家這幾年一直在減稅政策,並進行稅改;但企業,特別是製造業,則認為自己的負擔仍然很重。

其實,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中國企業麵臨的大頭並不是正在改革的稅務,而是大量的非稅成本。這也是為何很多稅務係統的人表示自己其實是在背鍋。


同時,還有人認為,這幾年因經濟下行導致企業利潤下滑,也是令企業感覺稅負壓力突然增加的另一個原因。

總之,中國企業承擔的壓力確實需要國家的幫助,中國的稅改和減稅也要繼續推進下去,畢竟我們的相關機製和體製也確實存在著不少不容回避的問題。但也要看清問題的所在,而不要被情緒驅使,盲目製造恐慌。

比如不斷通過稅收體製改革力爭到2020年建成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相匹配的現代稅收征管體製,降低征納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增強稅法遵從度和納稅人滿意度,確保稅收職能作用有效發揮,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公平正義。

尤其在稅收優惠的落實方麵,簡化流程手續,縮小稅務部門審核批準的範圍,對屬於政策性減免的現在在稅務機關備案即可;對小微企業不斷擴大享受增值稅及企業所得稅減免稅標準,對高新技術企業實行企業所得稅15%低稅率以及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標準,這些都是加大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有效措施和途徑。

至於特朗普和《金融時報》那種來自外界的捧殺和貶損,除了給我們的改革製造些口水戰的噱頭,並無實際意義。大家看看就得了,別入戲太深。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