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開種天價玉米 賣價是普通玉米的20倍!(組圖)

來源: 海外網 2017-04-16 22:56:26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8604 bytes)

隨著天氣逐漸轉暖,土地解凍,作為全國糧食主產省區之一的吉林省,即將進入玉米收儲製度改革後的第一個春耕期。去年秋季以來,玉米價格一路走低,但在處於中國“黃金玉米帶”的吉林省中部地區,一些種糧大戶卻正在“逆勢”擴大玉米種植麵積。他們為何敢於逆勢加碼?又會遇到哪些挑戰呢?

一穗生玉米能賣9.9元,憑什麽這麽值錢?

吉林省公主嶺市灣溝村的村民眼下正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把土地承包了出去,原因是2016年,長達九年的玉米臨儲政策退出了曆史舞台,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方式。吉林玉米的價格從每斤一塊一毛四,跌到了最低每斤4毛5。為了能夠賣上一個好價錢,大家都一拖再拖,直到當天上午,村民李桂明才把自家去年的秋糧全部賣出去,成交價隻有7毛錢,趙鳳蘭家6萬5千斤玉米每斤隻賣了5毛7分錢。

玉米,公主嶺,化肥

趙鳳蘭和64歲的老伴經營著家裏的2坰4畝地,兩個人身體都不好,地裏的活隻能雇人來幹,除去種地的正常開支和給工人的工錢,即便加上一坰地地3090元的玉米補貼,老兩口忙活一年根本掙不著什麽錢。於是他們決定,今年把土地承包出去,這樣不僅可以拿到地租,還能得到玉米生產者補貼,相比之下,更劃算一些。

這天,趙鳳蘭在村會計於洋的幫助下畫完地界簽了合同,並見到了承包自己土地的人,興佳家庭農場的負責人馮俊。今年於洋以每坰7000元的價格在村裏幫馮俊包了35坰地,在他們看來,這個價格,放過去是想都不敢想的。

玉米,公主嶺,化肥

根據吉林省公主嶺市農業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14年到2016年,公主嶺秋季的玉米收購價為每斤1.2元(臨儲收購價)、1.14元(臨儲收購價)、0.75元,與之對應的土地流轉費用,從2015年至2017年分別為每公頃8500元、7000元、4500元。土地的流轉規模也從2015年的45.9%上升到了2017年的50.7%。

馮俊的家庭農場采用的是大規模機械化作業,隻有地勢平坦的嶺地才能滿足機械化種植的條件,因此趙鳳蘭的2坰多地裏隻有7畝符合要求,但是拿著到手的5400多元流轉費,老人心裏依然放鬆不少。

趙鳳蘭:就是這麽包地,還是上下差不多少,心還算踏實一點。

事實上,在灣溝村包來的35坰地隻是馮俊承包土地的一小部分,今年他在公主嶺市一共承包了1300坰地。這個規模,要放在往年,也是想都不敢想。

興佳家庭農場負責人 馮俊:別說去年,就是前年,以前也想大麵積租 ,每年就一萬塊錢也沒人租你,根本就沒有,我是犯愁沒地種,不犯愁市場。

玉米,公主嶺,化肥

馮俊是土生土長的公主嶺人,之前一直在沈陽種植玉米,走的也是大規模機械化的路子。去年前他回到老家,在公主嶺包了300坰地,一直種植普通商品糧。他告訴記者,種植麵積的擴大,省下的不僅僅是地租,通過規模經營,還可以實現成本投入、科學管理和市場信息等方麵的“優勢疊加”。

馮俊:就好比說我一台車,去年就幹個30坰地,咱就結束了,完活了。但是我今年要種2000坰地,還是用這些車,就是一台車能作業到300坰地了。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科學合理劃定稻穀、小麥、玉米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膠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

國務院關於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中指出:以鬆嫩平原、三江平原、遼河平原、黃淮海地區以及汾河和渭河流域等優勢區為重點,劃定玉米生產功能區4.5億畝。

地處鬆遼平原的公主嶺恰好就處在玉米生產功能區。因此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今年像馮俊一樣擴大種植規模的在當地還不是個例,李德樂就以每坰5000元的價格擴大了40坰地來種玉米,而就在馬路對麵,土地在去年的承包價還為一萬兩千元。

吉林省德樂農業合作聯合社負責人 李德樂:因為糧食價格下跌,2016年他把地包給我之後,農戶出去務工,他感覺務工的收入,超出了他種地的收入,今年他農戶往出租地積極性,還算比較高。

玉米,公主嶺,化肥

李德樂的玉米在當地被稱作“天價玉米”,因為他的玉米在網店的零售價一穗就能夠賣到9.9元。29歲的李德樂,家裏也是種玉米的,打小就看著家人和鄉親們種出的玉米一樣,然後按斤計價、論噸賣玉米,他就暗暗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一定要種出值錢的玉米來。

2016年,李德樂一共種了30坰高端玉米,成品率為60%。雖然這個成品率不算高,但銷售情況還不錯,這讓他嚐到了甜頭。今年,李德樂不僅打算把新包來40坰地種植高端玉米,還對原有土地的種植品種也進行了調整,高端玉米的種植麵積由去年的30坰增長到了100坰。

在他看來,土地麵積的擴大意味著成品率的提高。但這樣的決定,讓他的團隊頗感壓力。因為去年他們種植了30坰地,收獲的六十萬穗玉米現在還有2萬穗沒有賣出去。按照李德樂的估計,今年的成品率將達到80%,每坰地將收獲3萬穗玉米,100坰地就是300萬穗,去哪兒才能找到如此巨大的市場呢?而且9。9元的玉米不是普通消費者能消費得起的。

玉米,公主嶺,化肥

但是“逆勢接盤”的李德樂有著自己的考量。他告訴記者,產量上,有了第一年的經驗,平均每公頃將由2萬穗提升至3萬穗;質量上,規模化發展後,因為田間精細化管理,無化肥無農藥,玉米質量好,平均每穗價格可以達到零售價9.9元,是普通玉米的20倍;而在投入上,可以降低大型農機、光纖、監控設備等的使用成本。合計下來,2016年他種植一穗玉米的成本在4塊錢,今年可以節省五毛錢。

李德樂:你像這個殺菌設備,一天的加工能力能達到六萬穗,像2016年我們每天實際加工量是能達到兩萬穗。當時隻用了一個殺菌鍋,像那邊那個正常說都是不啟動,今年要是擴建之後,我的兩個鍋同時使用足夠我們的生產了。

玉米價格懸殊的背後原因究竟是什麽?

雖然說,目前玉米價格低迷、庫存較大,適當調減玉米種植勢在必行。但是在處於中國“黃金玉米帶”的吉林省公主嶺市我們看到,擴大種植麵積對於大戶來說,不僅僅降低了土地的承包費,還能夠讓現有的機械得到充分利用從而達到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因此玉米價格走低對他們來說,既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機遇。那麽玉米到底應該怎樣種才能有“錢景”呢?

玉米,公主嶺,化肥

隨著天氣逐漸轉暖,土地解凍,2017年4月9日,李德樂正式開始了今年100坰高端玉米的種植,他也是公主嶺市最早一批開始春耕的人。可是旋耕工作剛剛開始,李德樂就發現了問題。

吉林省德樂農業合作聯合社負責人 李德樂:地裏這土塊太多,它會影響到我這個苗期長勢,苗的大小有不同,高低還不一樣,它還會影響到我成品率轉化。

成品率就是指達到銷售標準的玉米比率,也隻有這部分玉米才可以賣到每穗9.9元,否則就隻能作飼料論斤銷售,那樣合下來一穗也就5毛錢。也就是說,投入同樣的成本,產出能夠相差20倍,難怪李德樂會如此重視,他馬上叫停了旋耕的機械手開始商量旋耕的技術問題,結果發現旋耕機械手的速度太快。眼下春耕序幕已經拉開,今年種植麵積的擴大也讓李德樂感到時間的緊迫,但是如果在旋耕這個環節出了問題,最終無法種出合格的玉米,所有的努力都將是徒勞,因此他不能放鬆半點要求。

李德樂:我不管你以前咋幹,看著我幹的標準,你達到我的要求就行。

機械手夏明亮:那你不行就再上設備吧。

李德樂:要不然這台機器就照這個速度幹。

夏明亮:那肯定不趕趟了。

李德樂在旋耕時的速度明顯比夏明亮慢,如果按照這個速度根本不可能按計劃2天把地旋完,可是農時不等人,夏明亮提出了加人、加設備的要求,但這樣勢必會增加成本。李德樂斟酌了片刻最終還是點了頭。

玉米,公主嶺,化肥

李德樂:行,費用提就提了,你能達到我這個標準就行了。但是你要幹出活,還像這樣的話,就別怪我不給你錢了。

去年,李德樂憑借高端玉米,在玉米價格不景氣的大環境下還賺了一筆,但這條轉型升級道路,他也走了不少彎路交了不少學費,因此“品質”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現在始終懸在他的頭上,比如挑種子,李德樂標準就不僅僅是有沒有破損、能否出芽這麽簡單了。他還要求把小種子挑出來。當他發現庫房裏村民挑完的種子裏還混著小種子,當即便要求把挑好的種子重新再挑一遍。一聽要把這麽多種子重新挑一遍,李德樂的三叔王君生不幹了。

李德樂的三叔王君生:那你這活也太難幹了。

李德樂:難幹,這就是我的標準。這都是跟你說好的東西了,告訴你這個標準,那你明天再找人挑。

王君生:明天我不挑了,那再挑,這樣沒法挑了,種這些年,好像三十多年沒挑幾年,

這小籽也能出,扔了白瞎了,浪費了。

這些種子是李德樂專門從甘肅的育種基地買回來的,25塊錢一斤,一坰地就需要40斤。這些種子的價格原本就比普通種子高,而且在出廠前已經挑過一遍了,但是如果按照李德樂的要求,就還要再淘汰10%。同時,現在種植不施農藥、不用化肥,產量最多隻能達到傳統種植方式的一半,這讓種了一輩子傳統玉米的王君生,很是心疼。

李德樂:其實我也心疼,那都是花錢買的,但是咱為了保證品質,心疼也得這麽辦。

心疼歸心疼,李德樂還是堅持一定要把這些種子重新挑一遍,因為去年他就在種子上吃了虧。

李德樂:剛開始就認為它這個大粒小粒種裏沒有啥太大的區別,然後長出之後就不一樣了,吃起來是一點影響沒有,但是它的品相不行,它的尺寸不夠,咱們是差一公分不夠尺寸,也不能要,采收的時候看品相特不好的就沒采收,差了很多錢,這個一穗賣十塊錢,那個一穗一塊錢也賣不上。這都是用質量換回來的,沒有想象得那麽容易。

玉米,公主嶺,化肥

就在李德樂不顧一切嚴把品質關的時候,公主嶺市萬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薛耀輝,正在給社員們召開今年的春耕動員會。今天,他強調最多的也是質量問題。

春耕動員會剛結束,薛耀輝就趕緊跑去查看配肥的情況,今年他沒有使用現成的複合肥,而是按照中化農業給開的配方自己配化肥。今年中化給出的配方是一坰地1600斤化肥,遠遠少於自己之前的2000斤化肥,於是,薛耀輝決定找給他開配方的孟祥麗好好聊聊,沒想到孟祥麗覺得甚至還能再少用一些。

孟祥麗是中化農業有限公司的高級工程師。今年薛耀輝的合作社打算種植670坰功能性玉米,其中170坰地的玉米可以被合作社的養殖係統消化,剩下的500坰已經跟中糧集團以高於市場價8分錢的價格簽訂了收購合同,但是這8分錢可不好賺。

薛耀輝:咱們有個嚴格的質量標準,就是說你看它每一項的標準,就是我們要達不到這標準,人家可能就是說有條件拒收了。

為了保證自己的玉米能夠達到中糧的標準,薛耀輝專門以一坰地150元的價格把孟詳麗請來把關,但是化肥一下子減了四分之一,這也讓薛耀輝的心裏打起了鼓。

薛耀輝:原先這麽大的含量我用這麽多的量,你現在用1600斤怎麽辦?

孟祥麗:我告訴你,現在這1600斤,我就這麽說,現在這1600斤裏頭跟老百姓平時用的2000斤根本不差,咱們這個肥效完全夠800公斤滿足一晌地的需求。

玉米,公主嶺,化肥

孟祥麗:現在土地中的有機質從之前的5已經降到了0.5,土壤已經生病了,它不是健康的土壤了,如果我要再這樣加進去的話,有機質變得會越來越少,板結會越來越多,十年,二十年之後,一點都不誇張地說,可能二十年之後我這塊土地上產不出糧食 了。

薛耀輝最終還是被孟祥麗說服了,他向記者坦言,跟土地打了半輩子交道的自己,已經覺得越來越不會種地了。

薛耀輝:有些數據,有些支撐,有些測土配方,這些東西都是科學性的東西,一定要遵循這個事,現在不是單單說產出多少糧食,多少東西,就是你一定要保證這個產品的質量的問題,這種質量我一定完全達標,現在最主要是這個。

“質量必須達標”已經成了薛耀輝現在的口頭禪,由於今年跟中糧的訂單簽得晚,合作社裏的一些成員已經備好了種子。但為了達到訂單要求的質量,薛耀輝還必須花錢把農民手中用不上的種子收回來,這一塊的支出就將近20萬塊錢。

玉米,公主嶺,化肥

其實,玉米混種是現在非常流行的一種方式。和村民們一樣,土生土長的薛耀輝,以前種地時也沒這麽計較,一塊地裏也會有三、四個品種。但今年訂單簽的是高澱粉玉米,如果混種,玉米授粉時就會雜交,這將直接影響到質量,最終會影響到價錢。因此薛耀輝越來越注重質量的問題。

楊屹巍是吉林省公主嶺市農業局的局長,在他看來,玉米市場從政策市向市場化定價的轉變,對於高質量玉米將會有較高的需求,當地農戶也必須積極控索調結構、轉方式、找市場,才能迎來陣痛後的新生。

吉林省公主嶺市農業局局長 楊屹巍:公主嶺的玉米不是賣不出去,主要是玉米的價格問題,一定是要求好的玉米的質量,賣出好的價錢。

半小時觀察:玉米怎樣種才能有“錢景”?

目前,我國玉米出現過剩,盡管有大量替代品進口等原因,但根源還是結構性的,“大路貨”多,優質專用品種少。因此,規模經營做強就離不開對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人賠得傾家蕩產,就有人賺得盆滿缽滿。加快土地流轉,推動適度規模化種植,通過大幅度降低玉米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種玉米照樣能賺錢。對於身處“黃金玉米帶”的種糧大戶來說,這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