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虧1.28億美元還總被與華為比 聯想冤嗎?(圖)

來源: 中國經濟周刊 2016-06-14 09:44:38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899 bytes)
與華為一道,聯想也是中國企業國際化道路的“榜樣”,但由於二者不同的企業基因與做事風格,以及目前相差甚遠的市場表現,對它們的比較再度成為輿論焦點。

p52

5月下旬,聯想接連遭遇不利消息:股價在12個月之內下跌60%,被資本市場稱為“教科書般的下跌”;2015財年財報顯示全年虧損1.28億美元,其中,個人電腦業務總營收同比下降11%,移動業務集團虧損4.69億美元。據統計,聯想手機在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市場的出貨量不超過300萬台。

而通常被拿來與聯想比較的華為,根據研究機構的統計,其手機銷量在2016年第一季度同比上漲59%,市場占有率躍居全球第三,直追蘋果。“我們的漲幅遠超蘋果,下一個目標是登上全球第一的位置。”華為消費者業務總裁餘承東日前表示。

與華為一道,聯想也是中國企業國際化道路的“榜樣”,但由於二者不同的企業基因與做事風格,以及目前相差甚遠的市場表現,對它們的比較再度成為輿論焦點。“智能手機是重中之重,隻能贏不能輸。”在發布ZUK手機第三代產品Z2的當晚,聯想集團部分高層在媒體溝通會上這樣表示。

“外貿基因”一定短視嗎?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牛海鵬此前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評論稱,聯想本質上不是一個技術導向的公司,而是貿易公司,這種基因就決定了它的產品及品牌形象處於搖擺不定、特點不清的狀態中。外貿就是今天看到這裏有機會就做這個,明天看到那裏有機會就做那個,不會有特別清晰的戰略布局和執行到底的一貫策略。

外貿基因曾幫助聯想在PC時代通過在渠道上的優勢建立市場地位並最終奪魁,也助其在早些年的智能手機時代獲得成功。2011年、2012年間,聯想坐上了國內智能手機占有率第一的位置。“聯想手機的業務模式是To B的,我們的客戶是運營商,而不是終端用戶。在那個運營商壟斷了超過50%市場份額的時代,聯想必須這麽做,而且我們也取得了成功。”去年12月,一位聯想移動的產品負責人對記者說。

聯想手機曾經的老大地位,依舊是靠搞定了移動、聯通和電信這三大運營商渠道換來的,這與PC時代的成功如出一轍。該產品負責人介紹,以運營商的要求而非用戶反饋為導向,給聯想手機留下了兩個隱憂。“首先是係列太多,沒有特點,同一個規格的產品要為三個運營商各自設計型號;其次是配置冗餘,運營商對終端用戶的判斷是有偏差的,每一個方麵都要求最高配置,結果用戶並不買賬,還浪費了成本。”

時過境遷,隨著央級企業補貼政策的取消,運營商對智能手機市場的占有率從50%以上下降至不到30%,且仍在繼續下降,聯想手機的好日子也走到了盡頭,“從To B到 To C,各個廠商都在調整,聯想走得慢了一些,華為走在前麵,這就導致了二者不同的市場表現。”該負責人說。

值得注意的是,聯想高層宣布今後將主打的摩托羅拉、ZUK和樂檬3個品牌,一個從海外收購而來,一個是體外孵化的成果,另一個也是比較新的品牌,之前為運營商定製的各種係列全都不見蹤影。“聯想正在重新架構產品線,之前的那些係列都不成功。”通信行業觀察人士項立剛評論道。

技術型的華為也曾有過困境

全球個人電腦市場整體萎縮已不是秘密,即便保持行業老大的位置,聯想從中所獲得的收益也會逐年遞減;在智能手機業務上4.69億美元的虧損才是最嚴峻的問題。另一個嚴峻的事實是,隨著運營商主導時代的結束,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也進入了緩慢增長階段。

有評論人士表示,在產業形成的初期,靠對銷售渠道的掌握,可以迅速占領市場獲得優勢;但麵對成熟市場時,產品性能和研發能力變得更加重要,聯想與華為的區別也就顯現出來。華為曾經在技術研發上的巨大投入的確曾令其自身陷入困境,如今華為殺出重圍,聯想卻陷入了沒有核心技術的困境。

財報顯示,聯想在2015財年對技術研發的投入占總營業收入的2.6%,已是數年來最高,這個數字在前幾年從來沒有超過1.9%。據統計,過去10年聯想共投入40億美元用於技術研發,這個數字僅相當於華為在2014年技術研發費用的一半。“營收規模3000億元的聯想,所持有的技術專利還不如營收規模1000億元的中興,這是有些說不過去的。”項立剛表示。進入成熟市場時代,智能手機廠商之間的競爭會是如何?項立剛說:“挖牆腳,因為市場整體增量有限,競爭局限於廠商之間互相挖對方的用戶,這時候就拚技術、拚性能、拚研發。這些年來大多數‘山寨’品牌因此都被挖沒了。”

聯想會是下一個被“挖”沒的廠商嗎?根據國際數據公司的統計,2016年第一季度聯想手機在中國市場出貨率已跌出前五,且被編入“其他”一欄中進行統計,而“其他”一欄正是之前“山寨”廠商的位置。聯想若想打贏翻身仗,其出路也隻有“挖牆腳”,但指望如今的聯想將本是華為、蘋果和三星擁躉的用戶吸引至自身麾下,這絕不是輕鬆的事。

2005年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使其成為全球第三大個人電腦廠商;如果說上一次收購還算有所收獲,其對摩托羅拉的收購則屢遭爭議。資本市場有聲音認為此次收購是一大“敗筆”,但慣於“借船出海”和建立渠道優勢的聯想,還是看中了摩托羅拉的品牌資源,及其在海外擁有的銷售渠道。

“不能用華為否定聯想”

近來有人撰文質疑楊元慶是否為一個合格的CEO,指其治下聯想的表現並不匹配其拿到的高薪。值得注意的是,楊元慶並不是聯想創業初期的“元老”,而是一位銷售奇才,其後被推上職業經理人的位置。

縱觀聯想執行委員會中所有中方人員,除賀誌強為技術人員出身外,楊元慶、陳旭東、喬健以及之前的劉軍,無一不是銷售明星出身,即便楊元慶被替換,也無法改變聯想集團強烈的銷售導向色彩,其仍然難稱“技術公司”。

“我們不應用華為來否定聯想,也不能用華為的標準來要求所有公司。”項立剛表示,“華為在技術上的巨大投入也造成了2002年左右的困難,負債率高,利潤率低,那是華為最危險的時刻,但隨著2005年它在國際市場上大有所為,華為挺過來了,我們如今要看聯想能否挺過來。”項立剛認為,企業是否成功,與高層是否是技術出身沒有直接關係,“諾基亞曾經的CEO康培凱也不是技術出身,但依然將諾基亞帶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峰。”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