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或放棄石油 下個錨定目標是誰?

場長點評:近期中化430億美元巨資收購擁有諸多轉基因技術的瑞士先正達,以及宣布土豆為主糧都表明國家對糧食安全已經比較警覺了。

美聯儲加息的大棒不斷,我們可以看到是黃金與石油的漲跌不一致了。前麵美元走強,石油也明顯下跌超過其他大宗商品,而美國在中東的軍事是撤退的,對俄羅斯的中東反恐是放任的。

更進一步的是俄羅斯參戰和中東亂局,帶來的不是油價的上漲和反彈恢複,卻是不斷的繼續深跌。這裏我們應當看到美國可能存在更深遠的戰略變局,美國可以放棄石油美元變成糧食美元了。

自從布雷頓森林體係破裂以後,美元就錨定在石油上,油價的美元結算成為了美國的命根子。而現在石油的走勢,美國對中東的放縱,我們判斷是美元正在放棄石油,原因就是美元繼續綁定石油給美國全球統治力支持的拐點可能到來。

美元的錨定石油,給石油帶來了巨大的溢價,也支持了中東伊斯蘭勢力的崛起和俄羅斯的複蘇。

對於西方的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和猶太教的資本世界,伊斯蘭宗教勢力的崛起,東正教勢力的崛起,其實比全球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更不可以接受。

新能源、石油的資源壓力等等,也使得美元綁定石油具有不確定性不穩定性。

而中國崛起的一帶一路,也是對美國石油美元的威脅:伊朗、俄羅斯都對人民幣國際化背景下石油人民幣結算給予了一定的支持;亞投行歐洲忤逆美國;亞投行的人民幣基礎設施建設背後的資源還款擔保等等。所有這些因素,使得石油美元的勢力在減弱,美元選擇新的錨定標的,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們研究認為,美元下一個錨定的商品目標,應當在糧食上。美國有最發達的農業,有最好的農業技術,又在最新的轉基因領域具有壟斷和知識產權壁壘。

而與美國競爭的國家,其實糧食都是脆弱的。比如沙特的人口達到3000萬,超過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這還不算各種在沙特工作的外籍人口。在本輪石油下跌過程當中,糧食的國際價格是堅挺的,給海灣沙漠產油國的壓力巨大。糧食武器本身就可以給世界各方巨大的壓力。

美國的政策已經與以往多年的做法有所不同:2014年農業法案取消了近20年的直接補貼政策,增強了農產品價格和農民收入保障水平,並新增了諸多可供農戶選擇的農業保險項目。新增了農作物保險選項,保留了環境保護項目,修改了補充營養援助計劃,擴大了對特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生物能源、新型農場主和牧場主的支持等。

這個消減補貼,有力的支持了糧價,與以前美國壓低糧價的做法不同,這一次是抬高糧價,增加糧食石油價格比,給產油國進口糧食帶來巨大壓力。

美國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是全球最權威的農產品期貨交易中心,該所以上市大豆、玉米、小麥等農產品期貨品種為主,這些品種是目前國際上最權威的期貨品種,其價格也是最權威的期貨價格。

2007年7月12日該交易所已經與CM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簡寫)合並成為全球最大的衍生品交易所,即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團(CME Group Inc.)。美國的農業和農產品已經完美的與美國的金融霸權結合在一起,這個結合是美國把石油美元變成糧食美元的基礎。

美國以糧食為武器,具有天然的優勢。美國國土總麵積為96291萬公頃,其中耕地達1.97億公頃,占世界耕地總麵積(150151萬公頃)的13.15%,是世界上耕地麵積最大的國家。

中國的18億畝是1.2億公頃。印度1.5億公頃,歐盟0.98億公頃,俄羅斯1.2億公頃。而美國的農業用地達到了4.3億公頃,可開墾的耕地潛力巨大,土壤的肥力資源和水熱資源均好於中國,農業發展的潛力巨大。

同時美國的農業基礎設施完善,已經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工業化。美國的農業科技也是全球領先,建立了足夠的技術壁壘,轉基因技術就是征服世界糧食戰場的有力武器。

而且,ABCD四大公司(分別是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路易·達孚(LouisDreyfus)四家)控製了全球糧食銷售渠道網絡,其中三家為美國糧商。

他們發揮美國的資本優勢,在南美等其他美洲國家采取為農民提供資金、化肥和種子,然後等農產品收獲的時候農民以農產品來償還等金融服務。美國的再工業化,農業的工業化是美國最有潛力的,美國的農業潛力發揮出來,是可以養活30億人的,足夠玩轉全世界。

美國的糧食武器,對中國也是一樣壓力巨大。

2012年中國進口了8025萬噸糧食,這是中華民族曆史上第一年進這麽多的糧食。到2013年,在通脹壓力下豬、牛、羊肉都進口了,牛奶也不夠了。2014年中國自己打了6億噸糧食,進口突破1億噸,等於是七分之一的糧食是進來的。

中國大量進口糧食的同時,國內倉庫滿滿的都是自己的糧食。這背後是ABCD四大糧商進入中國布局中國糧食渠道的成功。東北的糧食農墾地區倉庫已經爆滿,但還是糧食賣不掉。

在2015年國家發改委等部門,不僅沒有像往年一樣繼續提高小麥、稻穀的最低收購價,還將玉米的臨時收儲價格首次下調了0.12元,降至1元/斤。

中國不斷大規模進口糧食的背後,是外國糧食的價格優勢。日本、韓國、印度等在WTO上對糧食都有很大的保護,而中國沒有保護。以當前中國勞動力價格的增長和農業水平,價格競爭下中國種糧成本導致根本無法與美國糧食集團抗衡。

12月交貨的美國2號黃玉米FOB價格大約為170美元/噸,合人民幣1087元/噸。配額內到中國口岸完稅後,總成本約為1560元/噸,比去年同期跌173元/噸。在一些東部沿海地區,即便加上配額外65%的高關稅,從國外進口的三大主糧,因為直接到沿海港口的運費成本優勢,也比算上國內運費的國產糧便宜。

糧食之外,白糖等大宗農產品也是如此。澳大利亞的白糖加上關稅到碼頭一噸4000元,而廣西的農民若賣價達不到5100元就無法保本。現在一畝地種水稻一年掙700元,玉米也就是1000元,大豆500、600元,小麥800元。農民是最低收入階層不變,農村持續人口流出不變,我們已經在農村基本看不見45歲以下的農民了。

在美國糧食傾銷攻擊下,我們可以看到非洲的饑饉。非洲的耕地與中國相當,非洲的水熱資源極佳一般可以一年三熟,非洲還有可開墾的耕地是目前耕地的3、4倍。但非洲80%的土地荒蕪,耕地單產大多不到中國的三分之一。

我們看到的就是在美國糧食攻擊下,非洲遍地餓殍。原因就是美國以援助之名大量傾銷陳化糧,當地人種地虧本,運輸費貴過糧價賣不出一粒糧食,導致種糧無法生存。居安思危,我們一定不能讓這樣的情況發生在中國。

綜上所述,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美國從石油美元到糧食美元的轉變可能,然後我們需要針對這樣可能的變化進行積極應對。

我們對國家糧食安全一定要片刻不能放鬆,不光是18億畝耕地紅線,還要有足夠的農業補貼支持在中國本土要保障最基本的糧食生產,建立保障基地。保持更冗餘的糧食儲備,讓我們被糧食製裁後,有足夠儲備支撐到下一季糧食成熟。

同時,我們要看到中非的糧食合作前景廣闊。非洲有我們開展農業工業化運作的土地空間,非洲也急需糧食,這是中非共贏的大戰略。

在非洲建立可以與美洲媲美的糧食基地,能夠具備與美國糧食全球競爭的能力,其意義應當大於在非洲找礦,對中國崛起博弈全球和中國國家民族安全,都有巨大的戰略意義。

(注:糧食等數據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陳章良11月27日在由麥肯錫城市中國計劃主辦的“城市中國計劃2015年年會”上的報告)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