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最大的鋼鐵工業園區,走300米就能看到三家關閉的工廠……”
韓國保守派媒體《朝鮮日報》11月19日報道注意到,遭到中國低價鋼鐵和美國高關稅雙重擠壓的韓國鋼鐵行業,正陷入數十年來最嚴重危機。不僅中小鋼企普遍停工甚至待售,就連一些龍頭企業也相繼關閉或無限期停產。鋼鐵業衰退還引發連鎖反應,上下遊配套企業遭受重創,為培育未來產業而打造的國家工業園區也因企業縮減預算而閑置,造成預期就業目標難以實現。
但實際上,韓國鋼鐵業風光不再的根源是多方麵的,根本原因在於其國內建築業持續低迷等導致內需不足,以及產業自身國際競爭力相對減弱的現實。將困境簡單歸咎於中國產品的價格競爭和美國的高關稅政策,無疑是一種“甩鍋”行為。
報道稱,韓國是全球第六大鋼鐵生產國,人均鋼鐵消費量以923.5公斤位居世界第一,凸顯了鋼鐵行業如何支撐韓國以製造業為中心的出口型經濟。然而,如今的浦項製鐵正麵臨自1973年浦項鋼鐵公司首次煉鐵以來最嚴重的危機,鋼鐵企業正迅速縮減或停止運營。
浦項製鐵去年連續永久關閉了浦項1號煉鋼廠和1號棒材軋鋼廠,而非暫時停工。韓國第二大鋼鐵企業現代製鐵也在6月無限期停工了位於浦項的一座工廠。
浦項1號煉鋼廠前副廠長、59歲的金鎮一(音)表示:“我們在2010年代末扭虧為盈,2022年還在台風中通過排水搶救了工廠,但最終卻因外部因素被迫關閉。”金鎮一即將退休,自7月該廠關閉以來,他已連續一年成為現場唯一留守人員,日常工作隻剩除塵和排水。

8月18日,韓國京畿道平澤港,堆放著鋼鐵產品。 視覺中國
占地超過1300萬平方米的浦項工業園聚集了356家企業,是韓國最大的鋼鐵工業園區。
在園區內步行300米的路程中,就能看到三家關閉的工廠。部分工廠張貼著“因公司經營狀況暫時停工”的告示,設置了路障;另一些則任由空置的入口敞開。
已有78年曆史的中小型鋼鐵企業美州製鐵(音)於9月停工並被轉售給其他公司,這已經是很幸運的了。
園區內一位消息人士稱:“盡管很多工廠已經關閉,但由於買家稀缺,不少企業隻是關門等待出售。”
這個曾經鐵水奔流不息的地方,自2020年起便失去了活力。
報道稱,2020年韓國從中國進口鋼鐵602萬噸,去年飆升46%至880萬噸。大量低價、外觀難以區分的中國鋼材湧入,使熱軋鋼板價格從每噸120萬韓元(約5820元人民幣)跌至80多萬韓元(約3880元人民幣),降幅超過30%。
隨著中國鋼材占據市場,韓國國內企業利潤被擠壓。韓國粗鋼產量在2021年達到7042萬噸峰值後連續下滑,去年降至6365萬噸,今年預計繼續下跌。
園區一名人士說:“幾年前企業還囤貨等待複蘇,但現在很多隻能半負荷運轉,甚至完全停擺。”
浦項製鐵等龍頭企業的低迷態勢正波及韓國整個鋼鐵生態係統。
一家廢鋼供應商的代表稱:“隨著鋼鐵企業縮減生產,訂單量和采購價格都在下降,日子很難過。”
一名運輸廢鋼的貨車司機表示:“我以前一個月送貨20次,今年降到了一個月一次,”他補充道:“本來返程時應該拉上廢鋼,但現在隻能空車回去。”
韓國鋼鐵業正麵臨內外雙重壓力。
國內方麵,企業要應對工業電價飆升、綠色轉型成本以及建築業低迷導致的銷售額下滑。外部方麵,既麵臨全球最大鋼鐵生產國中國的競爭壓力,又要承受美國為振興本國鋼鐵產業而征收的50%關稅。盡管韓美近期就貿易和防務等問題達成協議,但50%的鋼鐵關稅仍未取消。
根據浦項製鐵和現代製鐵提交的數據,今年3月至12月,兩家企業向美國政府支付的關稅總額達2.814億美元。
鋼鐵業的衰退也正在動搖浦項未來的增長引擎。浦項藍穀國家工業園區於2009年啟動,旨在培育二次電池等未來產業,距離鋼鐵園區車程20分鍾,但目前仍基本處於閑置狀態。
這反映出當地企業正收緊預算,例如浦項集團旗下電池材料子公司POSCOFutureM就暫停了一座投資 1.2 萬億韓元(約58.32億元人民幣)的工廠項目。
浦項市數據顯示,41家租賃園區土地的企業中,僅13家建成了工廠。園區原本預計創造6萬個就業崗位,目前實際就業人數僅約300 人。
此前就有韓媒注意到,今年7月,韓國對美鋼鐵出口額為2.8億美元,同比下降26%,表明韓國已經受到關稅的實質影響。如果未來美國對韓國的主力產品半導體征收高額關稅,將對韓國出口造成嚴重衝擊。
但值得注意的是,簡單將韓國鋼鐵行業危機歸咎於中美太過偏頗。
21世紀初,由於韓國限製房地產投機政策的出台,建築業出現蕭條,疊加韓國進21世紀後主要發展高科技、文化創意等產業,韓國單位GDP耗鋼量開始進入下行通道。
麵對韓國國內需求不足,鋼鐵增長乏力的問題,浦項製鐵沒有進行大量減產。隨著愈演愈烈的國內競爭,浦項製鐵盈利能力也出現大幅下滑。2011至2023年,浦項製鐵的平均EBITDA利潤率在11%左右,相比1994至2010年平均25%的水平,大幅下滑。
另外有分析發現,韓國傳統製造業近年來快速萎縮,導致長期支撐就業的崗位大量消失,並對相關產業集聚地區形成區域性經濟危機,甚至有觀點警告這些地區可能演變為“韓國版鐵鏽地帶”。
《東亞日報》對石油化工、顯示器、鋼鐵三大行業十大龍頭企業的最新三年數據分析顯示,這些企業員工數量減少了約6185人(6.2%)。石油化工、顯示器和鋼鐵本身正處於結構調整期,而中國自給率提高使其承壓加劇。
此前,韓國《亞洲日報》也試圖將鋼鐵業衰落“甩鍋”中國。
報道稱,由於中國鋼鐵產品需求占全球近一半,除中國以外地區鋼鐵需求也很難出現明顯增長,在高利率的影響下,全球建築業增長乏力,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對鋼鐵產品的需求持續低迷,印度等部分新興國家需求也難以填補中國的空白。
韓國浦項鋼鐵經營研究院研究委員孔文基(音)稱,中國鋼鐵產品出口額上半年同比增長超過20%,預計下半年也不會明顯減少,每季度維持在2000萬噸的水平,今年總出口量可能接近9000萬噸。在此情況下,韓國內需低迷,出口環境持續惡化,加上與中國產品的競爭日趨激烈,下半年韓國鋼鐵產業出口形勢恐難扭轉。
對於所謂中國“鋼鐵產能過剩”,中方此前表示,雖然中國鋼鐵產能和產量占全球一半,但中國鋼鐵的消費量也接近全球一半,沒有衝擊國際市場。產能過剩是全球麵臨的共同挑戰,根本原因是全球經濟增長複蘇乏力和鋼鐵需求萎縮,特別是發達經濟體長期需求疲軟的結果,各方應客觀地、曆史地、公正地看待全球鋼鐵產能過剩問題,並應遵循“全球挑戰,集體應對”的原則,共同采取措施加以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