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曾蜚聲世界的“人造肉第一股”別樣肉客(BeyondMeat)從2019年上市時的巔峰200億美元跌倒如今不足2億美元,在美股高漲的這6年它卻逆勢上演了一場股市的極速墜落。
多家媒體曾報道BeyondMeat已根據美國破產法第11章申請破產或計劃破產。一係列進展引發部分媒體推測該公司將申請第十一章破產保護。金融新聞網站TheStreet頭條稱BeyondMeat正走向破產,英國《獨立報》也在網頁鏈接中暗示該傳聞。
不過,針對破產傳聞,BeyondMeat稱“明顯不實”,並強調該公司從未申請過破產,也沒有計劃申請破產。BeyondMeat的一位發言人表示:“最近有媒體報道稱,BeyondMeat已經申請破產,這顯然是錯誤的。我們既沒有申請破產,也沒有這樣的計劃。”①
但它的業績確在間接證實這一點。
退出中國市場
別樣肉客從2022年起出現營收下滑和持續虧損的情況。2022—2024年,公司營收分別為4.19億美元、3.43億美元、3.26億美元;同期分別虧損3.66億美元、3.38億美元、1.6億美元。
2025年11月初,別樣肉客(BeyondMeat)公布了截至2025年9月27日的三季度財務報告,財報數據顯示,別樣肉客前三季度累計實現收入2.14億美元,同比下降14.37%;累計淨虧損1.93億美元,去年同期累計淨虧損為1.15億美元。其中,三季度收入為7021.8萬美元,同比下降13.32%;淨虧損1.11億美元,與2024年同期淨虧損2657.6萬美元相比,虧損幅度出現進一步擴大。
此外,別樣肉客對2025年四季度的淨收入預計在6000萬—6500萬美元之間,低於市場此前預期的7003萬美元。經營惡化帶來的是其業務全麵收縮,其中國區業務首當其中。2025年2月24日,BeyondMeat正式宣布暫停其在中國的全部運營活動,預計於第二季度末完成業務收縮,並裁減約95%的中國員工。這一決定標誌著這它在進入中國市場五年後黯然退場。
2020年初,《紐約時報》中英文同步發文《中國人會買人造肉嗎?》,拋出令很多中國人氣憤的廣告:“中國人每吃一塊肉,亞馬遜雨林就冒一股煙。”隨後就是BeyondMeat高調殺入中國。緊跟著在北京、上海的地鐵站刷滿廣告,“少肉,才是我的菜”。
當年4月,BeyondMeat與星巴克合作推出“植物牛肉卷”,10月登陸肯德基賣“植世代漢堡”,還專門為中國市場定製了四款植物肉餃子,並入駐盒馬鮮生、山姆會員店等零售渠道。2020年底,它在浙江嘉興投資建設本土化生產基地,計劃生產植物基雞肉、牛肉及豬肉產品,以降低供應鏈成本並加速市場滲透。
但它在中國始終未能真正打開市場。一盒226g的Beyond漢堡肉餅賣59.9元,同等真牛肉餅隻要20元;盒馬的植物“醬牛肉”230克定價30元,而鮮牛肉500克才賣這個價。人造肉價格普遍比真肉貴117%-200%,這價簡直高的離譜。
貴就算了,口感還差。BeyondMeat曾投資數千萬美元建設嘉興工廠,推出“別樣豬肉”、“植物煎餃”等本土化產品,但產品開發仍沿襲西式思維——餃子餡料采用意式調味,完全忽視中國消費者對“多汁”、“彈牙”的口感需求。這種表麵本土化難掩戰略惰性,最終導致產能空轉。
更深層的矛盾在於技術路線選擇。當前植物肉主要通過擠壓重組植物蛋白模擬肉質纖維,這種工藝在質構上難以達到中式烹飪對“炒肉絲不斷、燉肉塊不散”的要求。實驗室數據顯示,主流植物肉產品在高溫烹飪下的持水率比動物肉低40%,這直接導致“口感像豆腐渣”的消費者差評。
2022年,BeyondMeat美國工廠被曝衛生超標:黴菌爬滿牆壁,設備殘留腐渣。這次醜聞給了它最後一擊,中國境內盒馬、肯德基、星巴克悄悄下架所有植物肉產品。資本迅速變臉。2021年行業融資額還有12億,到2024年頭部企業星期零融資斷崖下跌。BeyondMeat11億美元債務壓頂,中國區隻能最先犧牲。
2025年3月,最後一批中國員工收到裁員郵件。杭州的研發員李明苦笑:“我們做過調研,88%的人聽過人造肉,但隻有32%的人吃過。公司總說教育市場需要時間,可資本和消費者,都沒給我們時間。”②
BeyondMeat的中國撤退是其全球收縮戰略的縮影。中國市場決策尤其凸顯跨國企業在本地化運營中的認知偏差。但BeyondMeat的中國撤退不是植物肉故事的終結,而是行業走向成熟的轉折點。對中國市場而言,這場退潮恰恰提供了重新定義遊戲規則的曆史機遇——誰能率先破解“價格-口感-文化”的三元悖論,誰就能在下一輪產業周期中掌握主動權。③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創新
2009年,還在馬裏蘭大學研究氫燃料電池的EthanBrown在高速公路旁被一輛運載活豬的卡車震動,開始思考如何把“動物蛋白”還原成“植物分子”。他把實驗室裏的質譜儀、氣相色譜儀搬進自家車庫,用豌豆、綠豆、椰子油、甜菜汁反複調試,做出了第一塊“無肉之肉”。
作為一名環境工程師,Ethan懷揣著改變食品產業的願景,全職投入植物肉的研發。他與食品科學家合作,開發了一種“植物蛋白纖維重組”技術,通過豌豆、大豆等植物蛋白製造出纖維感逼真的肉類替代品。
2011年,BeyondMeat成功獲得了來自KleinerPerkins、比爾·蓋茨等知名投資者的首輪融資,共計1250萬美元;2012年,BeyondMeat的第一款商業化產品“植物雞塊”上市,進入WholeFoods的貨架;但賣貨不能隻賣產品,更要賣一種生活方式,這個營銷手段被BeyondMeat狠狠拿捏了。
BeyondMeat把“人造肉”包裝成一種兼具環保、健康與時尚的生活方式,而非簡單的食品創新,這是它迅速出圈的根本原因。其核心敘事是:用豌豆、綠豆等植物蛋白複製出動物肉的纖維結構、血紅素風味和咀嚼感,卻能在生產過程中節約99%土地、93%能源、90%溫室氣體排放,並減少抗生素與膽固醇攝入——這種“吃一口漢堡,救一次地球”的故事天然契合ESG投資熱潮和千禧一代的價值觀,因此吸引了大批明星、資本與品牌主動背書。
明星與意見領袖的站台從矽穀開始擴散:比爾·蓋茨在2013年公開稱其“嚐起來就是雞肉”;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2017年成為投資人兼代言人;傑西卡·查斯坦、馬克·魯法洛在社交媒體曬出BeyondBurger;嘻哈教父JAY-Z、脫口秀女王奧普拉、NBA球星凱裏·歐文、德安德烈·喬丹、奧運冠軍大阪直美等相繼在個人頻道或球隊餐廳中推廣;SnoopDogg甚至在2019年Coachella音樂節把Beyond香腸帶上房車直播,引發百萬級轉發。
明星效應疊加環保敘事,使BeyondMeat成為“潮流符號”。
餐飲渠道的快速滲透則讓其概念真正落地。2017年7月,Bareburger成為全美第一家全線供應BeyondBurger的連鎖店;2018年1月,TGIFridays在465家門店上線;但真正引爆市場的是2019年4月與漢堡王的合作——後者推出“ImpossibleWhopper”後僅一個月,BeyondMeat宣布與麥當勞在加拿大28家門店測試PLT(PlantLettuceTomato)漢堡;2019年9月,肯德基在亞特蘭大1家門店首次試賣Beyond炸雞,五小時售罄。
2020年2月,星巴克在中國宣布與BeyondMeat達成合作,於4月21日地球日當日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3300家門店推出“別樣牛肉青醬意麵”“別樣牛肉美式酸辣醬卷”等五款限時新品,標誌著其正式進入亞洲主流咖啡場景。同一時期,必勝客、塔可鍾、賽百味、唐恩都樂也相繼引入Beyond產品,將“人造肉”從高端餐廳推向大眾日常菜單。
現實給予的重錘
然而,現實給了Beyond Meat重重一擊,三錘砸下來,Beyond Meat已麵目全非。
第一錘是高成本推高價格,BeyondMeat的牛肉餅即便在促銷時也普遍比真牛肉貴30%—50%。一包BeyondMeat的植物肉漢堡,售價往往比普通牛肉高出30%-50%。盡管初期有“環保+健康”光環加持,但隨著新鮮感消退,複購率長期低於40%。
價格降不下來的根本在於,其生產涉及的分離蛋白技術和加工工藝導致成本高企,使其價格在真正的日常消費品市場中缺乏競爭力。當消費者發現這個“高科技產品”本質上仍是深度加工的豆製品,且價格昂貴時,就很難再為其環保願景支付溢價。
第二錘是口感、營養與健康存在致命缺陷,其核心產品依賴豌豆蛋白等植物基原料,雖模擬了肉類纖維和血紅素風味,但缺乏真肉的油脂香與筋膜感,雖然BeyondMeat主打和真肉一樣多汁,但許多消費者反饋,它的產品有股豆腥味嚼起來像壓縮餅幹。反觀傳統肉類,價格更低、選擇更多,甚至一些快餐品牌推出的人造肉+真肉混合產品,銷量反而更好。
BeyondMeat曾以零膽固醇無抗生素為賣點,但近年來,消費者發現它其實含有較高的鈉和食品添加劑。健康標簽大打折扣。這使它很難引得回頭客。
第三錘是需求退步與競爭者湧入,近幾年居家烹飪退潮、餐飲恢複不及預期,而植物肉賽道又湧進泰森、雀巢、JBS等傳統巨頭,除BeyondMeat之外,人造肉賽道基本可以劃分為三條技術路線,每條都有自己的旗手:植物基陣營有靠大豆血紅素打出“流血”漢堡的ImpossibleFoods、擁有成熟零售渠道的NestléGardenGourmet、聯合利華的TheVegetarianButcher。這些傳統肉類巨頭紛紛推出自家的植物肉產品,憑借渠道和成本優勢打得BeyondMeat潰不成軍,使其先發優勢逐漸消失。
與植物奶不同,人造肉沒有實現規模化之後的成本下降承諾,但資本依然樂此不疲。很大原因在於,今天的人造肉代表著一種環保潮流,一種社會運動,吸引的也都是環保主義者和比爾蓋茨這樣的億萬富豪。而BeyondMeat的困境,也讓行業開始反思:人造肉是否真的要取代傳統肉類?或許更現實的路徑是,成為肉類消費的補充選項。
例如,一些餐廳將人造肉和牛肉按1:1混合,既能降低價格,又能減少碳排放;還有消費者在健身或減脂期間選擇植物肉,但日常飲食仍以傳統肉類為主。這種共存模式或許比顛覆論更貼近現實。④
BeyondMeat的突圍
長期來看,人造肉行業要持續穩定商業化,控製成本和提高需求要雙管齊下。
要把人造肉的價格打到真肉區間甚至更低,必須把“原料—工藝—規模”三件事同時做減法,核心邏輯是:用更便宜、更集中的碳源和氮源,讓微生物或植物細胞在更大的反應器裏更高強度地產出,再把下遊處理環節做連續化和自動化。
而在需求端,讓消費者真正適應並持續購買人造肉,核心不是“教育”,而是“替換”,在同樣的價格、同樣的場景、同樣的味覺記憶裏,悄悄完成從動物蛋白到替代蛋白的切換。
從明星站台的高光到破產傳聞的至暗,BeyondMeat的六年過山車揭示了一個殘酷事實:再動人的“拯救地球”故事,也必須在價格、口感與規模化麵前交出商業答卷。人造肉或許並非偽需求,隻是早產的未來——技術尚未把成本降到大眾可接受區間,市場卻已提前透支了顛覆想象。⑤
在一次電話會議上,BeyondMeat的創始人、總裁兼首席執行官(CEO)EthanBrown重申,公司正在加速推進成本削減、毛利率提升投資以及有針對性的戰略增長計劃。據他介紹,公司已在2025年接近尾聲時完成了三項關鍵轉型工作,包括顯著降低整體杠杆水平、延長債務到期時間,以及為資產負債表增加大量流動性。
2025年10月,公司已推進債務重組,將約11.5億美元零息可轉換債券置換為約2.1億美元的新擔保債券和約3.2億股新發行股票,並通過“市場公開發行”(ATMProgram)出售了約5888萬股普通股,總募資額約1.5億美元,用於支持公司的轉型計劃和運營需求。
同時,EthanBrown還表示,公司未來將突破“植物肉”的局限,拓展業務範圍以提供更多創新蛋白解決方案,借此尋求新的增長模式。目標是打造“麵向未來的全球蛋白公司”。⑥
據報道,目前別樣肉客正將品牌重心從肉類仿製轉向傳統植物蛋白,從品牌名稱中逐步棄用“Meat”字樣。2025年8月,作為品牌煥新後的首批代表產品之一,別樣肉客打造的“BeyondGround”已經麵世,該產品僅含蠶豆蛋白、土豆蛋白、水和洋車前子殼四種成分,明確不再模仿肉類。這也標誌著別樣肉客正突破“植物肉”的局限,通過提供適用於各種餐飲場景的植物蛋白產品,即將在整個食品雜貨領域展開競爭。
毫無疑問,放棄“Meat”標簽可降低消費者預期錯位,而轉向傳統植物蛋白更契合健康飲食趨勢,且供應鏈與現有產能具備協同效應,有助於提升毛利率,且公司在北美已積累一定B端渠道資源,若能將產品形態從“仿肉漢堡”擴展至即食蛋白棒、植物奶、預製菜配料等,可打開新應用場景,增強收入多樣性。
這意味著它已將發展方向轉向更廣泛的“傳統植物蛋白”領域。不再執著於“替代真肉”,轉而開發植物蛋白棒、植物奶等產品,這確實能利用其現有供應鏈,但也意味著它需要在一個競爭更激烈的市場裏重新開始。
崩盤的教訓
也許BeyondMeat並非“騙子”,它確實擁有利用植物蛋白製備仿肉產品的專利和技術,並非憑空捏造。有“技術”,但算不上“高科技”:其核心技術是“擠壓塑型”等物理工藝,本質上是食品工業中已有技術的改良與整合。不過這種技術壁壘並不高,隨著傳統食品巨頭(如雀巢、聯合利華)的入局,其技術優勢很快被稀釋。
而其股價崩潰的慘痛教訓再次證明,它存在誇大宣傳:其營銷中將產品的優勢(環保、健康)過度理想化,而弱化了其作為深度加工食品的局限性,導致消費者產生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期望,進而產生被欺騙感。
別樣肉客的案例,是資本催熟概念而產品未能滿足市場需求的典型。它或許不會徹底消失,但想重返巔峰幾無可能。更現實的路徑是收縮為一個服務於特定小眾群體(如嚴格素食者)的品牌,或在巨頭的收購下成為其產品線的一個補充。
BeyondMeat的暴跌是資本市場對“人造肉”概念過度炒作後的理性回歸,其失敗的核心,在於一個被包裝成“顛覆性革命”的故事無法掩蓋其商業模式在成本控製、市場滲透和競爭壁壘上的根本缺陷。
首先,任何被包裝成“顛覆性”的概念股都需要格外謹慎審視。其次,當華爾街分析師給出天文數字的市場預測時,投資者應該質疑這些預測的合理性和可實現性。
最重要的是,這個案例再次證明了基本麵分析的重要性。盡管植物基肉類概念聽起來具有環保和健康價值,但消費者的實際接受度、產品的成本結構以及與傳統肉類的競爭力才是決定投資成敗的關鍵因素。⑦
它的遭遇令我們想起國內的某些企業:它強調其技術的“顛覆性”,但其核心技術(擠壓塑型)本質是食品工業的改良,技術壁壘並非高不可攀。它的核心優勢一度是品牌和營銷,但當傳統食品巨頭(如雀巢、泰森)利用其強大的研發、生產和渠道優勢推出同類產品時,Beyond Meat的先發優勢迅速瓦解。
市場最終獎勵“工業富聯”和“美的”:這些公司或許故事不夠“性感”,但它們擁有堅實的營收、利潤、供應鏈和市場份額。時間證明,這些基本麵的“硬實力”比依賴於融資和市場情緒的“軟口號”更具抗風險能力和長期價值。資本市場可能短期會被故事吸引,但長期一定會為持續的盈利能力買單。
當資本泡沫散去,存活下來的企業必須直麵核心問題:如何讓產品價值超越概念炒作,真正嵌入消費者的日常飲食圖譜。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久,但正如植物奶走過的曆程所示,隻有經曆深度調整期的企業,才能在未來蛋白質革命中占據先機。
BeyondMeat的興衰是一部經典的資本泡沫教材。它警示我們,無論一個概念聽起來多麽美好,多麽符合未來趨勢,最終都必須回歸到最樸素的問題上:它是否提供了一個足夠好、足夠便宜的產品/服務,並以此建立了一個能持續賺錢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