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菲也救不了珀萊雅:三季度營收、淨利雙位數負增長

10月30日,國產美妝龍頭珀萊雅交出了前三季度的成績單。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89%,淨利潤增長2.65%,增速較上半年的7.21%和13.80%大幅放緩。單季度來看,第三季度單季營收同比下降11.63%,淨利潤下滑23.64%,這是珀萊雅近年來罕見的單季度雙位數負增長。

一如既往的重營銷風格下,珀萊雅前三季度銷售費用率攀升至49.66%的曆史新高,相當於每收入100元錢就有近50元花在營銷上。相比之下,研發費用僅占收入的約2%,銷售費用是研發投入的25倍。

這種“重營銷、輕研發”的模式正讓珀萊雅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公司試圖通過推出價格400元以上的高端係列產品向高端市場轉型,卻難以改變消費者對其平價出身的認知。

更為深層的危機是消費者習慣的轉變。在輕醫美+護膚的時代,越來越多消費者傾向於選擇醫美手段解決皮膚問題,而非購買高價護膚品。

發布三季報同日,珀萊雅宣布在港交所正式遞表,引發了市場對其資金狀況的質疑。公司高管變動頻繁,財務負責人王莉在計劃上市計劃公布前三個月辭任,這已是近年來多位離職的高管之一。

珀萊雅的困境折射出國貨美妝品牌高端化之路的艱難,沒有技術儲備和品牌建設支撐的高端化,注定隻能是一場昂貴的營銷遊戲。

增長失速,第三季度斷崖式下滑

財報數據顯示,珀萊雅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0.98億元,同比增長1.89%;歸母淨利潤10.26億元,同比增長2.65%。增速較上半年的7.21%和13.80%出現明顯放緩。

更令市場擔憂的是第三季度單季表現:Q3營收17.36億元,同比下降11.63%;淨利潤2.27億元,同比暴跌23.64%。這是珀萊雅近年來罕見的單季度雙位數負增長,標誌著公司增長動能嚴重衰退。

從上半年數據來看,主品牌“珀萊雅”營收39.79億元,同比微降0.08%,這是該品牌近五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對於貢獻公司74.27%營收的核心品牌來說,這一信號極不尋常。

從品類角度看,護膚類作為公司營收主力(占比78.31%)幾乎零增長(+0.20%),洗護類則增速高達131.25%,美容彩妝類增長25.79%。這反映了公司在核心護膚領域的競爭力正在減弱,不得不依靠洗護等低毛利品類維持增長。

曾被視作第二增長曲線的彩棠品牌上半年營收7.05億元,增長21.11%,增速較此前的75.06%、132.04%已大幅下滑,後勁明顯不足。

其他品牌中,Off&Relax上半年營收2.79億元,增幅102.52%;原色波塔營收0.97億元,增長80.18%。但這些品牌規模較小,合計營收占比不足25%,難以彌補主品牌營收下滑帶來的影響。

財務數據還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護膚類產品平均售價同比下降1.37%,美容彩妝類產品單價同比下降8.14%。這反映了公司不得不“以價換量”來維持增長。

珀萊雅的核心渠道客戶流失問題也不容忽視。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珀萊雅天貓官方旗艦店成交客戶數同比減少11.78%,唯品會平台成交客戶數減少15.63%。

天價營銷困局:明星代言費均攤每瓶乳液,近半售價實為廣告買單

珀萊雅的高端化道路正陷入一場難以自拔的營銷投入漩渦。2025年上半年,公司銷售費用高達26.59億元,銷售費用率飆升至49.59%的曆史峰值。這一趨勢在三季度並沒有得到改善,珀萊雅前三季度銷售費用攀升至35.25億元,銷售費用率攀升至49.66%。

這意味著消費者每購買一瓶300元的珀萊雅乳液,其中有近150元是在為企業的廣告營銷買單。

巨額營銷費用與微薄研發投入形成驚人對比。同期,珀萊雅上半年的研發費用僅為0.95億元,僅占總營收的1.77%,前三季度合計研發費1.41億,占比營收略有改善,但如此算來,銷售費用也是達研發投入的25倍,這種比例在科技驅動的化妝品行業顯得極不尋常。從前三季度數據看,研發費用為1.42億元,占營收比例依然僅為2%左右,遠低於華熙生物、貝泰妮、上海家化及上美股份一眾國貨美妝集團,與國際巨頭相比,更是相形見絀。

2025年上半年,珀萊雅重金聘請國際巨星劉亦菲擔任全球防曬代言人,推出“超膜”防曬新品。盡管該產品在李佳琦直播間創下5萬+售罄的紀錄,卻未能扭轉主品牌整體下滑的趨勢,雖三季報未披露主品牌的營收,但從半年報來看,作為公司核心的“珀萊雅”主品牌,上半年營收為39.79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微降0.08%,這是該品牌近五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該品牌常年占據公司超70%的營收占比。業界估算,劉亦菲級別的代言費用每年至少在2000萬元以上,這些成本最終都轉嫁到了產品售價中。

珀萊雅從2019年開始從爆品戰略轉向大單品戰略,雖然成功推出了“早C晚A”等明星產品係列,但當前消費者似乎不再願意為其高溢價產品買單。當消費者意識到自己支付的產品價格中有一半都是廣告營銷費用時,他們對品牌的信任度和購買意願難免大打折扣。

這種重營銷、輕研發的商業模式,正在讓珀萊雅陷入惡性循環:越是銷售增長乏力,就越需要投入更多營銷費用來拉動增長;而越是增加營銷投入,就越是壓縮研發空間,導致產品競爭力進一步下降,進而直接影響產品質量和消費者體驗。

截至發稿前,黑貓投訴平台上共有1458條投訴中包含搜索詞“珀萊雅”,主要涉及過敏、發貨等問題。

高端化困局:缺乏技術支撐的昂貴遊戲

從珀萊雅品牌營收下滑、第三季度業績斷崖式下跌的現象背後,折射出其對高端化認知偏差導致的路徑選擇錯誤。

曾經,國際高端美妝品牌的溢價能力體係,建立企業在數十年的技術積累、專利壁壘和臨床驗證之上,底層是整個西方工業社會在化學、化工業和醫學領域的強勢地位,明星代言和美學設計是其上層建築。高端化的本質從來不是價格的攀升,而是消費者心智中價值認知的重構。

而珀萊雅聲稱擁有的240項專利中,發明專利占比不足30%,大部分為外觀設計和實用型專利——這意味著其技術儲備更多停留在表麵創新,而非顛覆性的科研突破。當消費者越來越理性,越來越懂得用成分表、臨床數據來評估產品時,缺乏硬核科技支撐的"高端化"注定是一場自欺欺人的遊戲。

更值得警惕的是消費時代的底層邏輯已經改變。在輕醫美普及、成分黨崛起的當下,消費者對護膚品的認知正在經曆一場革命:從“買品牌故事”轉向“買實際功效”,從為“廣告買單”轉向“為技術買單”。在當前輕醫美+護膚的時代背景下,消費者的護膚思路發生了明顯轉變,對產品的性價比和實際功效有著更為苛刻的要求。

所以,珀萊雅的尷尬在於,它試圖用營銷費用堆砌出高端形象,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當一個品牌以“平替邏輯”建立起自身的市場基礎後,要把消費者心智中的“性價比標簽”揭掉,隻有老老實實在產品端做出更紮實、更有技術含量的努力,否則,原先的“平替對象”就永遠是其定位的天花板。

通過營銷投入實現品牌提升,流量紅利時代或許能帶來量的增長,但不可能帶來質的突破,在珀萊雅已經走到如今的體量,在消費者日益成熟、信息日益透明的今天,這種路徑已經走到了盡頭。

赴港上市前高管減持套現超50億

更重要的是,珀萊雅今天,究竟還有沒有真正走高端化之路的心氣。

我們不用聽其言,隻需觀其行:在發布三季報的同一天,珀萊雅宣布向香港聯交所遞交 H 股發行上市的申請。公司稱此舉旨在“加快公司的國際化戰略和海外業務發展,增強公司的境外融資能力”。然而市場對此反應負麵,公告發布後珀萊雅A股股價跌幅超4%。

有證券分析師表示當前A股市場再融資政策收緊,這可能是珀萊雅選擇赴港上市的重要原因。值得關注的是,香港資本市場對消費品企業的估值通常低於A股,珀萊雅目前A股動態市盈率約為21倍,而H股同類公司估值大多在15至20倍之間,這種估值差異很可能導致公司H股發行價承壓。

值得注意的是,珀萊雅的高管和股東們已通過多年減持累計套現超過50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公司自2016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的總和。其中,創始人兼前總經理方玉友多年來累計減持金額超41.5億元,持股比例也由創業期的24%下降到了現在的15%。自2020年年底以來,方玉友累計進行了逾60次減持,按照減持均價計算,套現金額超過35億元。

即便今年的業績數據並不好看,但在宣布赴港上市計劃的同時,珀萊雅還推出了公司史上最高半年度分紅方案: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8元(含稅),現金分紅總額預計3.15億元(含稅),占2025年上半年歸母淨利潤的近四成。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