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談銅價:10000美元已成“新底線”

高盛最新報告指出,銅價正在重置進入一個全新的價格區間。供應端的結構性受限、關鍵領域(如電網、AI、國防)的強勁需求,以及潛在的戰略儲備行為,共同將銅價的底部支撐位推高至10,000美元/噸。

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意味著銅價的下跌空間已非常有限,10,000美元成為一個堅實的“新底線”。然而,由於短期內市場仍處於小幅過剩狀態,且高價會引發廢銅供應增加和鋁替代效應,未來兩年銅價的上漲空間也存在明確的11,000美元“天花板”。市場短期內不會出現極端短缺,價格將在一個高位區間內震蕩。投資決策需密切關注供需平衡的微妙變化,尤其是戰略儲備的動向,這將是吸收市場過剩庫存、影響價格的關鍵變量。

基於此,高盛將其2026年的銅價預測從10,000美元上調至10,500美元/噸,並維持2027年10,750美元/噸的預測。

新的價格區間:10000美元是底,11000美元是頂

高盛認為,從2026年起,銅價將進入一個10,000-11,000美元/噸的新交易區間。這一判斷基於三大核心趨勢:供應受限、需求結構性增長以及戰略儲備。

盡管近期礦山供應中斷(如Grasberg礦山停產)導致全球精煉銅產量在2025年第二季度至2026年第一季度下降6%,但市場目前仍處於小幅過剩狀態。高盛預計,這種小幅過剩將在2026年持續,預計過剩量為18萬噸。真正的供應缺口預計要到本年代末(2029年)才會出現。因此,在未來兩年內,銅價的上漲空間將受限於約11,000美元。

供應端瓶頸:長期短缺的“遠慮”支撐價格底部

銅價的10,000美元底部主要由供應端的結構性挑戰所支撐。

礦山開采難度加大:隨著礦山越挖越深、礦石品位下降、礦石硬度增加,維持現有產量的資本支出(Sustaining Capex)不斷攀升。這限製了礦企的增長性資本開支能力。

供應增長緩慢:高盛預測,2025-2030年間,全球銅礦供應量的年均增長率僅為1.5%。

投資激勵價格:雖然目前的價格足以激勵中國和剛果(金)等地的低資本開支項目,但要平衡本年代後期的市場,必須投資於南美的棕地項目(brownfield projects)。而啟動這些項目所需的價格至少為10,500美元/噸。這構成了銅價的堅實底部。

需求與替代:短期過剩的“近憂”構成價格天花板

盡管銅價有堅實的底部支撐,但11,000美元的天花板同樣明確,主要源於兩個因素:

廢銅供應增加:高價格會激勵更多廢銅進入市場。高盛預計,廢銅使用量的增加將有助於緩解市場緊張,並將全球銅市出現缺口的時間推遲到本年代末。

鋁的加速替代:當銅價過高時,周期性行業(如低壓電纜、家電和工業應用)會加速轉向使用成本更低的鋁。高盛認為,當銅鋁價格比超過4:1時(約對應銅價10,200美元,基於鋁價2500-2600美元),替代效應會顯著增強。這種替代效應抑製了銅的總需求增長,從而限製了價格的無限上漲。

戰略儲備:吸收過剩產能的“保險閥”

在當前市場小幅過剩的背景下,戰略儲備可能成為支撐價格的關鍵因素。銅作為關鍵戰略物資,其供應又受到限製,使其成為極具吸引力的儲備商品。

中美庫存水平較低:與石油相比,中國和美國的銅戰略庫存目前處於低位。中國75%的銅消費依賴進口,而美國近50%的精煉銅需求也需進口滿足。

潛在的儲備需求:高盛測算,為維持庫存天數,中國到2030年需增加約15萬噸戰略儲備。而美國若效仿其鈷儲備計劃,建立40天的銅消費儲備(約17.5萬噸),將耗資約18億美元。

市場影響:這些潛在的戰略采購可以吸收大部分市場預期的過剩量,從而限製可見庫存的增加,為交易所價格提供下行保護。但高盛也提示,如果戰略儲備不及預期,市場過剩將直接體現在庫存上,可能導致價格跌破10,000美元。

需求結構轉變:“銅博士”變身“銅上校”

銅的需求正經曆一場從周期性向戰略性的深刻轉變,即從反映經濟周期的“銅博士”(Dr. Copper)轉變為服務於國家安全和戰略產業的“銅上校”(Colonel Copper)。

核心驅動力:電網和電力基礎設施將成為需求增長的主要引擎,貢獻超過60%的增長。其背後是人工智能(AI)、國防和能源安全對電力係統的迫切需求。此外,電動汽車、風能和數據中心也提供了直接的增長動力。

需求增長放緩:盡管戰略需求強勁,但全球精煉銅需求的整體增速將從2025年的2.8%放緩至2026-2030年的年均2.1%。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建築業的結構性下滑,以及高價下周期性行業的需求被鋁替代所抵消。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