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賣大戰中,小微商戶整體毛利率下滑7.2%,低於20元的低客單價商戶毛利率下滑12.61%。”
文 / 巴九靈
外賣大戰硝煙散去。
8月底,三大平台曬出財報,僅二季度就一共少賺超200億元,美團、京東、阿裏二季度淨利潤分別同比下跌89%、50.8%、18%。
“三國殺”結果已經浮出水麵:
◎第一,外賣市場的蛋糕被做大了兩倍多。加總今年7月三家平台發布的戰報,美團、阿裏、京東單日外賣總訂單量達到2.5億單;而在本輪外賣大戰打響之前,國內外賣單日總訂單量已經在8000萬單的水平維持多年。
外賣小哥們正在取餐
◎第二,平台燒出去的錢,初見成效。根據三家財報和業績會披露,淘寶閃購8月日訂單峰值達到1.2億單,帶動閃購整體的月度交易買家數達到3億,較4月以前增長200%;京東二季度活躍用戶數和購物頻次均同比增超40%,幾乎全靠外賣拉動;美團外賣日訂單峰值突破1.5億單,仍占據市場大半壁江山。
◎第三,頭部連鎖茶飲、咖啡品牌,或成最大贏家。二季度,瑞幸營收大增近五成,蜜雪集團營收增近四成,古茗增超四成。
而普遍受傷的,是一些線下中小餐飲商家。
據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8月末的調研結果,小微商戶和低客單價商戶的毛利率受到衝擊最大,其中小微商戶整體毛利率下滑7.2%,低於20元的低客單價商戶毛利率下滑12.61%。
這些小商戶大多是夫妻檔開的社區餐飲店,街頭巷尾最常見的“蒼蠅館子”。數據顯示,從品類看,經營快餐、簡餐和特色小吃的商家毛利率下滑幅度最大,都超過8%;從地理位置看,位於社區周邊的商家毛利率下滑程度遠高於其他類型,下滑幅度達到9.58%。這是過去幾個月,不絕於耳的“外賣大戰把夫妻店打垮了”呼聲最直觀的反映。
走訪多家餐飲夫妻店以後,小巴發現,也有不少小店生存得很好,原因在於“想得明白”:他們早早算清了賬,在單量和口碑之間做出了選擇。守住了口碑,線上生態能為線下生意錦上添花,在短期燒錢戰中暫時流失的堂食客也終究會為了那一口熱騰騰的鍋氣再次推開店門。
在大戰“夾縫”中的夫妻店
夫妻店撐起了中國餐飲的半邊天。
據紅餐網數據,中國有近800萬家餐飲門店,其中夫妻店接近600萬家,大多是做社區生意的小商戶,占據了整個餐飲行業60%的份額。
然而,以社區夫妻店為代表的中小餐飲商家,在這輪外賣大戰裏普遍陷入了兩種困境。
◎第一,低價快速改變了消費者的胃口,大部分做社區生意的夫妻檔經營的那一口煙火氣和人情味,在5折到手的外賣麵前失去吸引力。
很多不做外賣的堂食店,在七、八月份出現了明顯的客流量下滑;同時做外賣的店,則出現利潤高的堂食單被利潤低的外賣單蠶食。
◎第二,不參與補貼沒流量,參與又掙不到錢,相當於給平台打工。
外賣大戰中後期,平台開始讓商家承擔越來越多補貼金額,自付比例達到六七成,外賣單到手利潤隻有堂食的一半。
絕大部分小店老板向我們表示:“每天累個半死,實際沒有多賺什麽錢,甚至在做虧本買賣。”
餐館食客滿座
複旦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胡博指出,這背後是平台的市場策略:用巨額補貼壓低大品牌產品價格,快速引流,同時迫使流量被虹吸的小店自掏腰包跟進補貼潮。
這一幕似曾相識。2015年,外賣巨頭燒錢搶流量,全年外賣市場交易規模達到458億元,同比翻了三倍。
但大戰後期,商家們也開始自負補貼、利潤越來越薄。為了承接訂單,很多夫妻店加雇人手,卻在外賣大戰結束後訂單量一落千丈,難以支撐運轉甚至被迫關門。
而且,10年前,外賣市場剛起步,社區夫妻店作為商家資源,話語權要高一些;而這一次,外賣大戰的性質變了:外賣業務是平台為開拓即時零售市場引流放出的“鉤子”——用幾塊錢的奶茶和一日三餐讓幾億消費者知道,外賣平台現在不僅能點餐,還能點到服飾鞋帽、化妝品和蘋果手機。
正因如此,供應鏈成本夠低、能接得住巨大流量的頭部連鎖茶飲、咖啡品牌,和需要用低價高頻的品類來引流、撬動即時零售業務的平台最能滿足彼此的需求,成為“核心盟友”。
而連鎖化趨勢,也是社區夫妻店沒落的一大背景原因。據紅餐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過去5年,國內餐飲連鎖化率逐年提升,到今年3月已經達到24%。
然而,這並不是夫妻店的終局。
這兩類夫妻店,活了下來
在小巴這一輪的走訪中,發現有兩類小店,在這場外賣大戰中活得很好,麵對線上和線下業態的衝突和共存,他們也給出不同的答案。
◎第一類的特點是:外賣單量占比不高、堂食體驗感出色,能把外賣的流量向到店轉化。
29歲的一文和妻子一起開的糖水鋪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開張才三個月,50多平的小店在杭州36攝氏度的酷熱下午,坐得滿滿當當。
外賣戰以來,小店外賣單量大約提升了20%,仍然隻占到總單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一文會有意控製外賣的單量,他的邏輯是,單子多不意味著賺得多,一味迎合平台的流量機製不僅賠本賺吆喝,還可能忙不過來,影響堂食的出品。
夫妻店後廚
在一文看來,外賣大戰給小店帶來了增量和機會。小店所在的商圈人流量並不大,周邊社區的住戶也不算密集。但外賣能輻射到周邊三至五公裏,很多消費者是通過外賣平台被“種草”,進而到店消費的。
雖然堂食單品價格比外賣貴6—10元,但一文認為,堂食提供的體驗和服務增值還是會讓客人覺得“物超所值”。一文的妻子做設計出身,店內裝潢溫馨精致;堂食餐品擺盤精美,適合拍照打卡;一文重視服務,會給到店的小朋友、寵物送小玩具。
“堂食和外賣要做出差異化,讓客人願意花時間去到店體驗。外賣隻是一個額外的銷售渠道,價格戰卷到最後都是商家內傷,實體店破局可以采取‘堂食體驗+外賣複購’,用外賣增厚收益的同時,為堂食業務錦上添花。”一文認為。
遊客打卡鄉村咖啡店
◎第二類是:放棄外賣、專注堂食,在環境、口味、服務上下硬功夫。
40多歲的老魯和妻子在杭州開的潮汕飯館,50平的小店隻有八張桌子,節假日一天能翻一百多桌。小店物美價廉、幹淨溫馨,營業兩年來,逐漸從社區店做成了“小網紅”,現在有超過3000個注冊會員,回頭客比例超過85%。
老魯不擅長和流量打交道,但樂意花心思研究怎麽讓客人吃得舒服。他會觀察堂食的細節來改善服務,比如,胃口小的女客人們經常兩個人吃一份牛肉粿條配一碗丸子湯,老魯就專門上了一個“一份粿條配一份湯”的套餐,把三顆丸子改成四顆,方便兩個人分;店門口開始排隊了,他估算如果要等超過40分鍾,就會勸客人去其他地方吃;覺得客人點多了會主動提醒;不忙的時候,他也會跟客人聊聊天,詢問他們的用餐體驗。
老魯不做外賣,原因一是兩個人忙不過來,二是外賣保證不了口味。粿條在外賣盒裏放半個小時,很快就坨了;蝦餃的水晶皮很嬌嫩,從蒸籠裏揭下來稍有不慎就破了。
即便是外賣對堂食生意衝擊最大的時期,老魯也想得很明白:爆單了反而做不完,不如保住口味和口碑。
老魯發現,店裏最近的生意,反而比外賣大戰之前還要更好一些。不少客人自發在社交媒體上種草,吸引了很多人慕名來“打卡”。
美團研究院在一份報告裏寫道:“當中國的餐飲行業依靠數字化標準化,將連鎖化率從2015年前不足的10%,提升到2024年底的23%時,一群年輕人正擠在‘老破小’餐館裏,為一口現炒鍋氣排隊兩小時。”
圖源:小紅書
這也正是夫妻店的獨特優勢。當飽腹的門檻一降再降,線下餐飲能提供更充實的在地體驗。根據抖音的調研數據,超75%的消費者外出就餐首選要素是“情緒滿足”。此外,消費者對於好的體驗有著較高的忠誠度,餐飲複購率達到50%以上。
由此,我們也能總結出夫妻店在外賣廝殺中穩住身段的要點:從創業之初就要想清楚,重心是外賣還是堂食。如果是堂食,就要為用餐場景打造獨特的競爭優勢。
街邊特色小店、美食攤位熱鬧非凡
在消費品泛濫、優質消費品卻稀缺的時代,流水線的餐飲店往往陷入最危險的處境:本意是做堂食店,卻在體驗、口味、定價上都缺乏競爭力,隻能轉向高度依賴低價策略的外賣。這也印證了多項調研的共同結論:越依賴外賣單的中小商家,在這場補貼戰中越被動。
即時零售浪潮裏,餐飲小店的未來
在餐飲業,夫妻店並非沒有優勢:成本低,生存能力強,社區關係緊密。在變化的大環境麵前,大型連鎖往往笨重,夫妻店則身段更靈活。
至於它們的出路,亞洲國家的餐飲業形態或許可以給到一些經驗。
以日本為例。1970年以後,日本出現人口向城市集中、白領數量增長、單身獨居人士增加的趨勢。上世紀70年代,第一家711、羅森先後在日本開業,便利店第一次開始能提供便當、三明治、飯團等熟食。到2024年,日本已經有超過5.5萬家便利店。
日本便利店
在此趨勢下,日本餐飲門店數量持續縮水。據國信證券的數據,2000—2010年,日本餐飲門店數量從155萬家下滑至142萬家,且連鎖化率不斷提升。但連鎖化並未讓夫妻檔消亡,而是分化成了兩種生態:代代相傳的堂食“百年老店”和夫妻共同經營的連鎖店。
類似的變化也正在國內市場上演。越來越多打工人會在下樓吃飯和等外賣之間做第三種選擇:去樓下便利店買個三明治或套餐飯。
便利店的本質是把餐飲零售化,而外賣是這種“零售餐飲”的升級版:外賣平台負責銷售,配送環節完成服務,餐廳隻負責生產。
這也是外賣平台的願景:把過去10年形成的發達物流配送網絡、“零售餐飲”的需求和中國獨特的夫妻店生態整合起來,收編進即時零售的拚圖裏。
除日本外,新加坡的“小販中心”也為夫妻店轉型提供思路。
新加坡的“小販中心”又稱“食閣”,是政府興建的室外開放式飲食集中地,一般建於普通人生活的組屋社區,裏麵有二三十家店,菜品豐富,解決了大部分新加坡人的一日三餐。
新加坡物美價廉的“食閣”
然而我們發現,如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外賣專營店”,它們為入駐商戶提供場地、完整的食材供應鏈服務和運營扶持,搭建“明廚亮灶”的外賣店集散地,統一管理、門檻較低,相當於把“食閣”零售化。
據紅餐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餐飲外賣發展趨勢報告》,目前外賣專營店在外賣商家中整體占比約為5.78%,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隨著“零售餐飲”的基礎設施不斷成熟,本小利薄的夫妻檔轉向線上業態,未必不是一門好生意。
或許在未來,活下來的夫妻店也會走出兩條不同的路:第一條是像一文和老魯那樣,把堂食做出家的味道;第二條是擁抱趨勢,找到存活率最高的餐飲零售化路徑。
結語
老魯店裏的客人超過三分之二都是年輕人,晚上八點,臨近打烊,還有附近上班的白領匆匆趕來,討一碗熱粥吃。
鄰裏都是熟客,老魯和他們關係很好。晚上8點打烊後,老魯就坐在店門口喝啤酒,和路過的鄰居打招呼。他的“鎮店之寶”牛肉丸是妻子在潮汕的老伯伯手工做的,很受歡迎。很多懷孕的準媽媽愛吃他的牛肉丸,“卸貨”以後一家人過來,寶寶也愛吃。他經常幻想等小店再開10年、20年,寶寶們上學了,還能帶著同學來吃,一代代下來,聞到熟悉的香味,就有家的感覺。
老魯並不擔心外賣生態會影響店裏生意,他的手藝和態度一如既往,客人卻越來越多。外賣提供了效率,但他的一鍋要花25分鍾生米現熬的熱粥帶來了幸福。這一口幸福生活的實感,對在附近寫字樓裏上班的白領們來說越來越稀缺和珍貴。
或許不斷消亡的夫妻店是市場競爭後的客觀規律,但我們試圖去保留的,仍是那股人間煙火氣。
“在外賣大戰中,小微商戶整體毛利率下滑7.2%,低於20元的低客單價商戶毛利率下滑12.61%。”
文 / 巴九靈
外賣大戰硝煙散去。
8月底,三大平台曬出財報,僅二季度就一共少賺超200億元,美團、京東、阿裏二季度淨利潤分別同比下跌89%、50.8%、18%。
“三國殺”結果已經浮出水麵:
◎第一,外賣市場的蛋糕被做大了兩倍多。加總今年7月三家平台發布的戰報,美團、阿裏、京東單日外賣總訂單量達到2.5億單;而在本輪外賣大戰打響之前,國內外賣單日總訂單量已經在8000萬單的水平維持多年。
外賣小哥們正在取餐
◎第二,平台燒出去的錢,初見成效。根據三家財報和業績會披露,淘寶閃購8月日訂單峰值達到1.2億單,帶動閃購整體的月度交易買家數達到3億,較4月以前增長200%;京東二季度活躍用戶數和購物頻次均同比增超40%,幾乎全靠外賣拉動;美團外賣日訂單峰值突破1.5億單,仍占據市場大半壁江山。
◎第三,頭部連鎖茶飲、咖啡品牌,或成最大贏家。二季度,瑞幸營收大增近五成,蜜雪集團營收增近四成,古茗增超四成。
而普遍受傷的,是一些線下中小餐飲商家。
據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8月末的調研結果,小微商戶和低客單價商戶的毛利率受到衝擊最大,其中小微商戶整體毛利率下滑7.2%,低於20元的低客單價商戶毛利率下滑12.61%。
這些小商戶大多是夫妻檔開的社區餐飲店,街頭巷尾最常見的“蒼蠅館子”。數據顯示,從品類看,經營快餐、簡餐和特色小吃的商家毛利率下滑幅度最大,都超過8%;從地理位置看,位於社區周邊的商家毛利率下滑程度遠高於其他類型,下滑幅度達到9.58%。這是過去幾個月,不絕於耳的“外賣大戰把夫妻店打垮了”呼聲最直觀的反映。
走訪多家餐飲夫妻店以後,小巴發現,也有不少小店生存得很好,原因在於“想得明白”:他們早早算清了賬,在單量和口碑之間做出了選擇。守住了口碑,線上生態能為線下生意錦上添花,在短期燒錢戰中暫時流失的堂食客也終究會為了那一口熱騰騰的鍋氣再次推開店門。
在大戰“夾縫”中的夫妻店
夫妻店撐起了中國餐飲的半邊天。
據紅餐網數據,中國有近800萬家餐飲門店,其中夫妻店接近600萬家,大多是做社區生意的小商戶,占據了整個餐飲行業60%的份額。
然而,以社區夫妻店為代表的中小餐飲商家,在這輪外賣大戰裏普遍陷入了兩種困境。
◎第一,低價快速改變了消費者的胃口,大部分做社區生意的夫妻檔經營的那一口煙火氣和人情味,在5折到手的外賣麵前失去吸引力。
很多不做外賣的堂食店,在七、八月份出現了明顯的客流量下滑;同時做外賣的店,則出現利潤高的堂食單被利潤低的外賣單蠶食。
◎第二,不參與補貼沒流量,參與又掙不到錢,相當於給平台打工。
外賣大戰中後期,平台開始讓商家承擔越來越多補貼金額,自付比例達到六七成,外賣單到手利潤隻有堂食的一半。
絕大部分小店老板向我們表示:“每天累個半死,實際沒有多賺什麽錢,甚至在做虧本買賣。”
餐館食客滿座
複旦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胡博指出,這背後是平台的市場策略:用巨額補貼壓低大品牌產品價格,快速引流,同時迫使流量被虹吸的小店自掏腰包跟進補貼潮。
這一幕似曾相識。2015年,外賣巨頭燒錢搶流量,全年外賣市場交易規模達到458億元,同比翻了三倍。
但大戰後期,商家們也開始自負補貼、利潤越來越薄。為了承接訂單,很多夫妻店加雇人手,卻在外賣大戰結束後訂單量一落千丈,難以支撐運轉甚至被迫關門。
而且,10年前,外賣市場剛起步,社區夫妻店作為商家資源,話語權要高一些;而這一次,外賣大戰的性質變了:外賣業務是平台為開拓即時零售市場引流放出的“鉤子”——用幾塊錢的奶茶和一日三餐讓幾億消費者知道,外賣平台現在不僅能點餐,還能點到服飾鞋帽、化妝品和蘋果手機。
正因如此,供應鏈成本夠低、能接得住巨大流量的頭部連鎖茶飲、咖啡品牌,和需要用低價高頻的品類來引流、撬動即時零售業務的平台最能滿足彼此的需求,成為“核心盟友”。
而連鎖化趨勢,也是社區夫妻店沒落的一大背景原因。據紅餐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過去5年,國內餐飲連鎖化率逐年提升,到今年3月已經達到24%。
然而,這並不是夫妻店的終局。
這兩類夫妻店,活了下來
在小巴這一輪的走訪中,發現有兩類小店,在這場外賣大戰中活得很好,麵對線上和線下業態的衝突和共存,他們也給出不同的答案。
◎第一類的特點是:外賣單量占比不高、堂食體驗感出色,能把外賣的流量向到店轉化。
29歲的一文和妻子一起開的糖水鋪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開張才三個月,50多平的小店在杭州36攝氏度的酷熱下午,坐得滿滿當當。
外賣戰以來,小店外賣單量大約提升了20%,仍然隻占到總單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一文會有意控製外賣的單量,他的邏輯是,單子多不意味著賺得多,一味迎合平台的流量機製不僅賠本賺吆喝,還可能忙不過來,影響堂食的出品。
夫妻店後廚
在一文看來,外賣大戰給小店帶來了增量和機會。小店所在的商圈人流量並不大,周邊社區的住戶也不算密集。但外賣能輻射到周邊三至五公裏,很多消費者是通過外賣平台被“種草”,進而到店消費的。
雖然堂食單品價格比外賣貴6—10元,但一文認為,堂食提供的體驗和服務增值還是會讓客人覺得“物超所值”。一文的妻子做設計出身,店內裝潢溫馨精致;堂食餐品擺盤精美,適合拍照打卡;一文重視服務,會給到店的小朋友、寵物送小玩具。
“堂食和外賣要做出差異化,讓客人願意花時間去到店體驗。外賣隻是一個額外的銷售渠道,價格戰卷到最後都是商家內傷,實體店破局可以采取‘堂食體驗+外賣複購’,用外賣增厚收益的同時,為堂食業務錦上添花。”一文認為。
遊客打卡鄉村咖啡店
◎第二類是:放棄外賣、專注堂食,在環境、口味、服務上下硬功夫。
40多歲的老魯和妻子在杭州開的潮汕飯館,50平的小店隻有八張桌子,節假日一天能翻一百多桌。小店物美價廉、幹淨溫馨,營業兩年來,逐漸從社區店做成了“小網紅”,現在有超過3000個注冊會員,回頭客比例超過85%。
老魯不擅長和流量打交道,但樂意花心思研究怎麽讓客人吃得舒服。他會觀察堂食的細節來改善服務,比如,胃口小的女客人們經常兩個人吃一份牛肉粿條配一碗丸子湯,老魯就專門上了一個“一份粿條配一份湯”的套餐,把三顆丸子改成四顆,方便兩個人分;店門口開始排隊了,他估算如果要等超過40分鍾,就會勸客人去其他地方吃;覺得客人點多了會主動提醒;不忙的時候,他也會跟客人聊聊天,詢問他們的用餐體驗。
老魯不做外賣,原因一是兩個人忙不過來,二是外賣保證不了口味。粿條在外賣盒裏放半個小時,很快就坨了;蝦餃的水晶皮很嬌嫩,從蒸籠裏揭下來稍有不慎就破了。
即便是外賣對堂食生意衝擊最大的時期,老魯也想得很明白:爆單了反而做不完,不如保住口味和口碑。
老魯發現,店裏最近的生意,反而比外賣大戰之前還要更好一些。不少客人自發在社交媒體上種草,吸引了很多人慕名來“打卡”。
美團研究院在一份報告裏寫道:“當中國的餐飲行業依靠數字化標準化,將連鎖化率從2015年前不足的10%,提升到2024年底的23%時,一群年輕人正擠在‘老破小’餐館裏,為一口現炒鍋氣排隊兩小時。”
圖源:小紅書
這也正是夫妻店的獨特優勢。當飽腹的門檻一降再降,線下餐飲能提供更充實的在地體驗。根據抖音的調研數據,超75%的消費者外出就餐首選要素是“情緒滿足”。此外,消費者對於好的體驗有著較高的忠誠度,餐飲複購率達到50%以上。
由此,我們也能總結出夫妻店在外賣廝殺中穩住身段的要點:從創業之初就要想清楚,重心是外賣還是堂食。如果是堂食,就要為用餐場景打造獨特的競爭優勢。
街邊特色小店、美食攤位熱鬧非凡
在消費品泛濫、優質消費品卻稀缺的時代,流水線的餐飲店往往陷入最危險的處境:本意是做堂食店,卻在體驗、口味、定價上都缺乏競爭力,隻能轉向高度依賴低價策略的外賣。這也印證了多項調研的共同結論:越依賴外賣單的中小商家,在這場補貼戰中越被動。
即時零售浪潮裏,餐飲小店的未來
在餐飲業,夫妻店並非沒有優勢:成本低,生存能力強,社區關係緊密。在變化的大環境麵前,大型連鎖往往笨重,夫妻店則身段更靈活。
至於它們的出路,亞洲國家的餐飲業形態或許可以給到一些經驗。
以日本為例。1970年以後,日本出現人口向城市集中、白領數量增長、單身獨居人士增加的趨勢。上世紀70年代,第一家711、羅森先後在日本開業,便利店第一次開始能提供便當、三明治、飯團等熟食。到2024年,日本已經有超過5.5萬家便利店。
日本便利店
在此趨勢下,日本餐飲門店數量持續縮水。據國信證券的數據,2000—2010年,日本餐飲門店數量從155萬家下滑至142萬家,且連鎖化率不斷提升。但連鎖化並未讓夫妻檔消亡,而是分化成了兩種生態:代代相傳的堂食“百年老店”和夫妻共同經營的連鎖店。
類似的變化也正在國內市場上演。越來越多打工人會在下樓吃飯和等外賣之間做第三種選擇:去樓下便利店買個三明治或套餐飯。
便利店的本質是把餐飲零售化,而外賣是這種“零售餐飲”的升級版:外賣平台負責銷售,配送環節完成服務,餐廳隻負責生產。
這也是外賣平台的願景:把過去10年形成的發達物流配送網絡、“零售餐飲”的需求和中國獨特的夫妻店生態整合起來,收編進即時零售的拚圖裏。
除日本外,新加坡的“小販中心”也為夫妻店轉型提供思路。
新加坡的“小販中心”又稱“食閣”,是政府興建的室外開放式飲食集中地,一般建於普通人生活的組屋社區,裏麵有二三十家店,菜品豐富,解決了大部分新加坡人的一日三餐。
新加坡物美價廉的“食閣”
然而我們發現,如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外賣專營店”,它們為入駐商戶提供場地、完整的食材供應鏈服務和運營扶持,搭建“明廚亮灶”的外賣店集散地,統一管理、門檻較低,相當於把“食閣”零售化。
據紅餐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餐飲外賣發展趨勢報告》,目前外賣專營店在外賣商家中整體占比約為5.78%,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隨著“零售餐飲”的基礎設施不斷成熟,本小利薄的夫妻檔轉向線上業態,未必不是一門好生意。
或許在未來,活下來的夫妻店也會走出兩條不同的路:第一條是像一文和老魯那樣,把堂食做出家的味道;第二條是擁抱趨勢,找到存活率最高的餐飲零售化路徑。
結語
老魯店裏的客人超過三分之二都是年輕人,晚上八點,臨近打烊,還有附近上班的白領匆匆趕來,討一碗熱粥吃。
鄰裏都是熟客,老魯和他們關係很好。晚上8點打烊後,老魯就坐在店門口喝啤酒,和路過的鄰居打招呼。他的“鎮店之寶”牛肉丸是妻子在潮汕的老伯伯手工做的,很受歡迎。很多懷孕的準媽媽愛吃他的牛肉丸,“卸貨”以後一家人過來,寶寶也愛吃。他經常幻想等小店再開10年、20年,寶寶們上學了,還能帶著同學來吃,一代代下來,聞到熟悉的香味,就有家的感覺。
老魯並不擔心外賣生態會影響店裏生意,他的手藝和態度一如既往,客人卻越來越多。外賣提供了效率,但他的一鍋要花25分鍾生米現熬的熱粥帶來了幸福。這一口幸福生活的實感,對在附近寫字樓裏上班的白領們來說越來越稀缺和珍貴。
或許不斷消亡的夫妻店是市場競爭後的客觀規律,但我們試圖去保留的,仍是那股人間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