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能“薅羊毛”的縣,一年狂賺130億

提到河南,你最先想到什麽?

是千年古都、少林功夫,還是一望無際的麥田?

如果告訴你,你用的香奈兒、雅詩蘭黛這些國際大牌的化妝刷,其實來自河南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鹿邑,你敢相信嗎?

這個看似和“時尚”毫不沾邊的農業縣,不僅拿下了全國一半以上的化妝刷市場,產品還遠銷歐美、日韓、中東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社會學家費孝通曾在《江村經濟》裏預言:中國未來的工業化不一定全部出現在城市裏,偏遠的鄉村小鎮也可能是工業化的發起地。

德國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也提出過“隱形冠軍”的概念——指那些在細分領域裏做到極致,卻鮮為人知的中小企業。

如今的中國,誕生了一個又一個的品類“冠軍小鎮”。

而化妝刷界的“隱形冠軍”,就是河南小縣——鹿邑。

老子故裏,不隻會講“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經》第一章

常說“一部中國史,半部河南史”。

河南不少地方都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比如偉大思想家老子的故鄉——鹿邑。

鹿邑在古代名字不少:“苦”“真源”“穀陽”“仙源”“衛真”……它位於河南省周口市,地處黃淮平原渦河中遊,又是豫皖兩省交界。

因古時“麋鹿甚多,常聞鹿鳴”,才得名“鹿邑”,一直沿用至今。

公元前571年,老子就出生在這裏。

曆史上有三位皇帝親自給鹿邑改過名:唐高宗改為“真源”,寓意這裏是真理(道家思想)的源頭;武則天又改為“仙源”,認為老子是得道成仙之人,此地便是仙之源;宋真宗來訪後,又改叫“衛真”,意為捍衛老子及其思想的至尊地位。

不過,“鹿邑”這個名字,最終還是流傳了下來。

擁有“老子故裏、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等多張文化名片的鹿邑,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許多人專程前來朝聖,讀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想象老子騎著青牛在渦河邊低吟“上善若水”的畫麵。

因為老子姓李,鹿邑也成了李姓的發源地之一。

每年農曆二月十五,世界各地的李姓族人都會回到這裏尋根祭祖。

魯迅曾說,“不讀老子《道德經》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胡適也認為,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

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經》,卻包羅萬象,寫透了治國、處事、修身之道,深深融進了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裏。

一奢化妝刷,Made in鹿邑

“柔能勝剛,弱能勝強。”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雖然文化底蘊深厚,坐擁老子這個大IP,但光靠老祖宗的遺產,顯然養不活鹿邑這一百多萬人。

這裏不靠海、不沿邊,發展一度艱難,就像它古名“苦”字暗示的那樣——挺苦的。

怎麽破?來看幾個關鍵節點:

2017年,鹿邑被國務院評為“全國第二批區域類雙創示範基地”。2020年5月,它又成為全國唯一一個獲國務院督查激勵表彰的縣級區域。

2022年6月,它再次被點名表揚,又是全國唯一一個縣級“雙創”示範基地。

一個1238平方公裏、138萬人的縣城,能兩次拿到國家級的認可,說明它真的找到了突破口。

而這個突破口,就藏在“尾毛”裏——“中國化妝刷之鄉”的名片,越擦越亮。

據鹿邑縣政府官網顯示,美妝彩妝是這裏的主導產業之一。尤其是“尾毛化妝刷”,已經形成全國影響力的生產基地。

鹿邑的化妝刷產業占全國50%,有150多家相關企業、1000多個經營主體,年產值接近130億元,帶動就業超過3萬人,年產中高檔刷具1.5億套,出口額近3億美元。

香奈兒、雅詩蘭黛、歐萊雅、寶潔等國際品牌的刷子,都是在鹿邑生產、貼標,再發往全球。

以正一產業、中俊實業、富鴻達、大新化妝等企業為龍頭,鹿邑打造了百億級的美妝產業集群,尾毛出口占全國80%以上。

2022年3月,鹿邑更是從“中國化妝刷之鄉”升級為“中國化妝刷之城”。

在化妝刷產業園裏,產業鏈非常完整:尾毛、口管、鋁皮、木柄、拉絲、箱包……一應俱全。

河南省化妝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也設在這裏。

孵化園被評為“河南省創業孵化基地”,產業園是“省級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園區”和“省級特色產業集群”。

今年第一季度,鹿邑縣地區生產總值109億元,全市第一,同比增長6.1%,增速高於省、市平均水平。

鹿邑,這個看似普通的農業縣,怎麽就突然成了“化妝刷之城”,它究竟做對了什麽?

外資東風吹,羊毛變身記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世界尾毛看中國,中國尾毛看鹿邑。”鹿邑和中國化妝刷的故事,還得從外企說起。

上世紀90年代,天津成為北方外貿重鎮,日韓企業紛紛建廠。為了降低成本,一些韓企又跑到離天津不遠的河北滄州建廠。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遠在河南的鹿邑,也從中分到了一杯羹,拿到了大量訂單。

這其實跟鹿邑一直以來的尾毛加工傳統有關。

鹿邑動物資源豐富,幾乎家家養羊,牛羊養殖是農民主要收入來源。

七十年代末,一位叫謝國銀的村辦教師去天津走親戚,偶然發現:老家被當成廢品的羊毛,居然能高價賣給尾毛廠。

他如獲至寶,回村就開始做尾毛生意:收羊毛,賣給外地的尾毛廠。

沒多久,他開了鹿邑第一家尾毛加工廠,還請來天津師傅做技術指導。

收來的尾毛經過清洗、蒸活、梳理等粗加工,做成直徑10多厘米的“把毛”。

一開始主要做筆刷,後來擴展到化妝刷,慢慢發展出幾十個品種,還通過外貿公司賣到日韓。

起初,大家拉板車就近收羊毛;後來買了自行車,跑遍全縣屠宰廠、皮革廠。

十裏八村的鄉親也紛紛加入,學技術、打工賺錢。

八十年代,一批懂尾毛加工的農民開始自己創業,在院子裏開起加工作坊。手工尾毛加工在張店鄉遍地開花。

到九十年代,鹿邑在全國尾毛原料市場已經小有名氣。中韓建交後,它順利成為日韓企業的代工選擇。

也就在這時,鹿邑人偶然接觸到了化妝刷這個新行業。

其實當時中國還沒有化妝刷產業,改革開放後,日韓化妝刷企業開始在深圳、天津設廠。

很多鹿邑人去深圳打工,集中在觀瀾鎮——在那兒的化妝刷行業裏,幾乎人人都講鹿邑話。

在給外企代工的過程中,鹿邑人逐漸掌握了製刷技術,從原料供應商轉型成了成品生產者。

外地鹿邑人生意越做越大,對尾毛原料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這又反過來帶動老家尾毛廠擴大規模、更新設備。

加工點從張店鄉擴散到生鐵塚、趙村、試量、邱集、觀堂等多個鄉鎮。

這時,鹿邑已是“中國尾毛之鄉”。

靠尾毛加工,張店人最早富起來。別人還住土房,他們先蓋平房;別人蓋平房,他們已建起小洋樓。

以前普通的宋坑村,如今靠尾毛,全村年產值超過2億元。

“引鳳還巢”:老鄉回來吧!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很多依賴外貿訂單的鹿邑尾毛企業倒閉,行業一時停滯。

像九十年代下海潮一樣,很多人又湧向深圳觀瀾。這批人在觀瀾形成“鹿邑幫”,繼續做化妝刷。

而留在本地的企業,則被迫轉型——從尾毛加工轉向化妝刷製造。

轉機發生在2015年,鹿縣政府推出“引鳳還巢”政策,鼓勵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很多在深圳打拚的鹿邑人,把技術帶回了家鄉。

其實早在“十三五”前,鹿邑縣政府去長三角、珠三角調研,發現鹿邑人在外地已經建立了成熟的上遊生產鏈,而家鄉又有40年的下遊加工基礎。

他們遂立刻啟動“鳳還巢”政策,呼籲老鄉回家創業。

也正好那時,深圳開始產業升級,不少鹿邑人決定回鄉發展。

可以說,中國的“化妝刷之鄉”就在這一年真正誕生。

如今這裏已有50多個自有品牌、近百個專利——現在的化妝刷,很少能和鹿邑無關。

鹿邑化妝刷產業也進入了新階段:政府推動高質量發展。

因為之前價格戰太激烈,利潤越來越薄,企業沒能力提升品質;同時沿海城市產業調整,鹿邑人也開始考慮把企業遷回家鄉。

鹿邑政府看到問題,開始建產業集聚區,投錢、投地、建質檢中心,製定省級標準,讓產業有標可循,也幫企業省下實驗室和檢測成本。

並繼續推進“鳳還巢”,吸引8000多名鹿邑籍企業家和個體戶回鄉創業。

他們帶回了先進的生產經驗和國際資源。

從2017年成為全國雙創示範基地以來,鹿邑探索出一條“輸出打工者,引回創業者,帶動就業者”的路子,實現從“築巢引鳳”到“群鳳還巢”再到“鳳舞九天”的轉變。

政策支持、財稅優惠、營商環境改革、金融服務優化……鹿邑一步步把返鄉創業做成標杆。

從代工到品牌一把刷子的逆襲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鳳還巢”工程不僅帶回了人,也帶回了技術、訂單和品牌。

做代工畢竟利潤薄,一支刷子貼個標,價格就能翻幾倍甚至十幾倍。

鹿邑人意識到,要想長遠發展,必須做自己的品牌。

如今鹿邑已創建“初茵”“蔻蓮娜”“惠姿蔓”“藍魅兒”等63個自主品牌,推出14大類100多種新產品,產品遠銷歐美、日韓、中東等地,質量和標準都不輸一線大牌。

除了從深圳回來的大老板帶來技術,本地一批靠尾毛加工起家的企業也在轉型做成品。

尾毛集團在村裏設加工點,農民不出村就能幹活掙錢,鄉村加工點成了“扶貧車間”。

以前企業在深圳,原料和農民之間還隔著中間商。現在環節精簡,企業能把更多利潤直接反饋給農民。

現在的鹿邑,不光做化妝刷,還生產美妝蛋、假睫毛,甚至涉足眼影等化妝品。

鹿邑不再滿足於“化妝刷之城”,而是朝著“化妝工具之城”邁進,打造百億級產業集群。

為做強產業,鹿邑引導集群發展、培育龍頭企業、補鏈強鏈。

如今這裏是全球最大的化妝刷生產基地,生產全球85%的人造毛,化妝刷占全國50%,出口占全國90%以上。

比如正一產業,合作方包括蘭蔻、香奈兒等國際大牌,年銷售額近億元。

從代工到自建工廠,從貼牌到做品牌,企業越來越掌握話語權。

早期依托代工廠的“受受狼”“艾諾琪”等品牌,如今都已自建工廠,獨立生產。

秦應成是第一批回鄉的代表之一。2017他在鹿邑建廠,逐漸站穩腳跟後,進軍中高端市場。

做品牌、搞創新,才是可持續的路。

“目前全縣美妝刷企業共有63個自主品牌,推出14大類100多個品種,產品遠銷海外,形成百億級產業集群。”鹿邑縣化妝刷產業提質升級領導小組副組長於海誌說。

小刷子背後,是大夢想

“和其光,同其塵。”

——《道德經》第四章、第五十六章

從一把化妝刷,到赫赫有名的鍋圈食品工業園,鹿邑這個傳統農業地區,不再甘心隻做“糧倉”。

“因地製宜,實事求是”,一個小小的化妝刷能走向全球,產業集群能持續發展,既靠企業不斷創新,也靠地方政府持續努力。

鹿邑政府提出,對創業者要“看得到、聽得懂、談得攏、幫得上、理得清、撇得清”。

2020年,鹿邑發布《化妝刷》省級地方標準,結束產業無標可依的曆史;還設立化妝刷產業提質升級辦公室,推動行業向高端化、智能化、規模化和標準化邁進。

當美妝博主、網紅直播在淘寶、京東、微信不斷推薦產品時,屏幕前不斷有人被“種草”。

她們買的化妝刷,顏色、設計、檔次、價格或許各不相同——但很可能,都來自鹿邑。

鹿邑的發展,其“抓住機會、不斷學習、抱團成長”的特質非常明顯。這是那個時代創業者的精神,也是很多中國製造業能夠突圍的原因。

鹿邑因《道德經》聞名,每年吸引超千萬中外遊客。很多人離開時,都會帶上一把化妝刷。

一把化妝刷,不僅刷出了鹿邑的產業之路,也改變了無數普通人的命運。

有返鄉創業的“刷二代”,有從零開始的“二胎媽媽”,也有把深圳工廠搬回來的大老板。

他們帶回來的不隻是技術,還有視野和信心。

鹿邑縣政府也總結出了一套“雙創”經驗:輸出打工者、引回創業者、帶動就業者。

目前,鹿邑返鄉創業人數累計近10萬,創辦各類實體3.5萬個,帶動就業超過19萬人。

除了化妝刷,鹿邑還發展起了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生物醫藥等產業,打造出“一瓶酒、一把刷、一件衣、一雙鞋、一袋料、一劑藥”的“六個一”特色產業集群。

回望鹿邑的故事,是一個傳統農業縣憑借一把刷子“刷”出新天地的故事。

它沒有區位優勢,也沒有資源紅利,靠的是老百姓敢闖敢幹、政府有情有義、產業深耕細作。

鹿邑人不一定最洋氣,但他們肯吃苦、懂堅持、能團結。

如今的鹿邑,不僅是“老子故裏”,更是“中國化妝刷之城”。

它用一把小小的刷子,正不斷刷新鹿邑在全國乃至全球“美麗土特產”的影響力。

這裏或許算不上現代繁華,但發生在這裏的創業故事、人們不甘平凡、千方百計改變命運的力量,就是最美的風景。

也許下一次當你拿起化妝刷時,你會想起這個河南小城——它正在用自己低調又執著的方式,影響著全世界愛美的人。

鹿邑,正在用一把小小的化妝刷,刷出一片新天地。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