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潮”催生新生意

“高危期在於婚後的6至14年,總占比超過52%,且10年以上婚齡離婚的占比在逐年提高。”

文 / 巴九靈

當代人真是越來越不愛結婚了。

民政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離婚增速已經超過結婚增速了。

具體來看,上半年結婚登記353.9萬對,同比增加10.9萬對,增長3.2%;離婚登記133.1萬對,增加5.7萬對,增長4.5%。

而且,這還隻是民政局“和平分手”的數據,並不包含法院調解、判離的離婚數量,實際離婚數量估計得再往上躥一大截。

投射到現實案例中,越來越多的高齡女性選擇“重啟人生”,比如最近憑借脫口秀大火的“50歲農村婦女”房主任,還有此前花16萬結束38年婚姻的“自駕遊阿姨”蘇敏。

圖源:小紅書

事實上,離婚這事兒正在和結婚一樣,成為當今社會不可忽視的現象。

數據顯示,2024年的“離結比”達到了57.5%,創下1979年有數據以來的新高。 說白了,就是去年平均每100對新人領證的同時,就有57.5對夫妻忙著散夥。

傳統“湊合過”的觀念被大家摒棄,加上晚婚和不婚化現象的加劇,種種因素交織在一起,把婚戀關係推向了新常態。

於是乎,各種新奇的“關係模式”開始搶鏡:隻擺酒不領證的“無證婚姻”、聚少離多的“候鳥式”婚姻、離婚後搞個“散夥跟拍”紀念、把前任“內推”給網友/朋友,甚至穿著睡衣在“直播間相親”……不同形式的婚戀劇本走入大眾視野。

今天的文章,我們聊聊離婚帶來的新型消費以及背後的婚戀關係變遷——不對離婚行為做任何價值上的判斷,而是從數據和案例記錄出發,做一次客觀呈現。

80後離婚潮?

根據民政部的賬本,2024年全國離婚數達351.3萬對,其中訴訟離婚數量占了四分之一,達到89.1萬對。

從訴訟離婚這一切麵,結合《2024婚姻家事法律服務業白皮書》的數據,我們或許能描摹出一些關於婚姻的“真相”。

首先,30—49歲人群已成為離婚主力軍,也就是75後到95前,尤其是整個80後群體,而且女同胞衝在了前麵。

數據顯示,去年離婚的群體中,女性在此年齡段的占比高達81.68%,男性則占比79.04%。再進一步看,這一年齡段的女性離婚訴訟占比在四年間持續攀升,從2021年的70.95%一路飆升至2024年的81.68%。

當房貸、娃的功課、老板的臉色在“中年副本”裏瘋狂疊加,婚姻這座圍城仿佛突然開啟了“困難模式”,不少人在人生中場按下重啟鍵。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銀發族也在“鬧離婚”。2021—2024年,50歲以上人群的離婚案均保持在10%以上的比例,2024年占比達15.3%。換句話說,差不多每6.5對通過訴訟分手的夫妻裏,就有1對是已經走過半輩子的人。

其次,不看年齡看婚齡的話,婚姻“高危期”在什麽時候?

答案是婚後的6—14年,總占比超過52%,且10年以上婚齡的離婚占比在逐年提高。伴隨著經濟變化和個人成長經曆,養育孩子的辛勞、事業發展的壓力、激情的消退在此時疊加,“家庭企業”最容易散夥。

而壓垮婚姻的最後一根稻草,往往不是什麽狗血大戲,而是藏在——誰今天又沒洗碗、襪子亂扔的第10086次。

當人們以為出軌、家暴是離婚主因時,數據卻揭示了一個更普遍的真相:“感情基礎薄弱、生活瑣事”以74.53%的壓倒性比例,成為婚姻的頭號終結者。

相比之下,出軌、重婚或同居(21.07%)、家暴(17.92%)等戲劇性衝突,反而成了“配角”。

此外,離婚不僅是情感解體,更是一場關於孩子與金錢的精密計算。

數據顯示,2—8歲孩子的撫養權爭奪最為激烈(53.78%),這正是孩子最依賴父母、教育投入開始加碼的階段。而撫養費的拉鋸戰集中在2000—4999元區間(58.55%),折射出大多數家庭的經濟現實。

財產分割則清晰展現了中產家庭的資產圖譜:房產(82.53%)是絕對核心,車輛(50.56%)、存款(48.70%)緊隨其後。婚姻解體時,每一平米房子、每一分存款都成為理性博弈的籌碼。

不過,有個溫暖的變化值得一提——法律的天平開始看見“隱形付出”,家務勞動價值的日益被認可。數據顯示,法院支持家務補償的比例在過去三年間大幅躍升:從2022年的33.33%,到2023年的43.75%,再到2024年的57.58%,增長勢頭顯著。

不過,盡管這些曾被視為“分內之事”的付出,正在被量化、被看見、被補償,但所補償的金額目前看依然微乎其微。

“離婚經濟”興起

當我們把離婚同結婚、單身一樣作為群體行為觀察,會發現離婚催生了多門新生意。

最直觀的一筆開銷,當屬離婚相關的“專業輔助”服務。

這幾年來,這項服務的“報價單”正在蹭蹭往上漲。就拿法院收的離婚案受理費來說,2016年,94%的離婚案受理費集中在千元以下,到了2024年,費用超過1000元的案件比例則從5.75%飆升至48.7%,增長超8倍。

律師費方麵,一般而言,普通離婚案件的律師費約5000—2萬元,複雜如涉及財產分割的案件收費標準可達10萬元以上。有數據測算,2024年僅離婚糾紛產生的法律服務市場規模就達到100—200億元。

而與之相關的“配套”產業鏈也在完善。比如當房產分割成為離婚的“主力戰場”,房產評估師、產權過戶專員這些“選手”就紛紛登場了。 畢竟,分房子可比分手複雜多了。

如果說專業服務是離婚的“理性付費”,那為“逝去的愛情”搞場告別儀式正成為新剛需——各種充滿儀式感的“告別消費”興起。

尤其是婚紗照,當從愛情見證物變為情感負擔時,專業銷毀服務應運而生。河北廊坊某公司按重量收費(3公斤以內59元,20—25公斤199元),2024年10個月內處理銷毀了近700套婚紗照,其中70%用戶為女性。

這波操作,本質上是年輕人用“物理粉碎”達成“精神切割”。銷毀過程本身甚至被包裝成一種粉碎愛情的儀式,帶點黑色幽默和決絕的浪漫。

嗅覺靈敏的商家更是開發了全套“散夥服務”——離婚跟拍、離婚戒指、離婚蛋糕、離婚花藝……儀式感的配套服務,形成情感斷舍離的消費鏈條。以離婚跟拍為例,收費區間在500—1800元居多,消費者以年輕女性偏多。

圖源:小紅書

當然,“告別消費”遠不止於此。 離婚後的心靈SPA之旅(治愈係旅行)、自我充值計劃(報班學習、健身美容)、新社交圈開拓費(認識新朋友)……這些聚焦“自我重建”的消費,也在持續受到關注。

還有人將“婚姻殘值”變現,如轉售婚姻物品。離婚後,家具、家電、黃金首飾等共同財產通過二手平台快速流通著,這種現象在一二線城市更為明顯,催生了針對離婚家庭的二手交易中介服務。

最後,是重歸單身的“單身經濟”。

一方麵,單身群體中離異群體比例在擴大,根據《2024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2023年單身人口中離婚群體的比例是9.25%,這一數據在前一年是8.63%。

另一方麵,如今單身經濟市場規模已超8萬億元,這當中至少有9%是離婚群體貢獻的。他們亦是小戶型住房、一人食餐飲、寵物經濟、迷你家電等市場的擁躉。

出其不意的婚戀劇本

一定程度上而言,離婚率增加和“離婚經濟”的興起,源於社會觀念的變化。而離婚證,越來越被年輕人看作是人生某一階段的“關係見證”。

這是當下年輕群體對於婚戀關係的某種詮釋和共鳴,這也讓不少新型關係模式進入大眾視野。

關於婚姻關係的另一種打開方式,便是“無證婚姻”,這一現象在年輕群體中悄然增多。

有些人表麵結婚了,實際上法律層麵未婚——婚宴照擺、婚紗照也拍,所有的流程一個不落,但唯獨省去“領證”這一手續。

他們的理由有很多:財產不想牽扯在一起、逃避生育壓力、感情出問題的話離婚很麻煩、避免職場已婚未育凝視……為了避免各種潛在的風險,幹脆就不領。

後浪研究所的問卷數據顯示,超1/3的年輕人認為“領不領證都行”,而在認為“不用領”的選項下,女性的占比明顯高於男性,這在經濟獨立、收入較高的女性當中更為常見。

無證婚姻以外,類似於搭子式婚姻、通勤婚姻、幹婚婚姻等新型模式也在年輕群體中蔓延,並呈現一定流行趨勢。某婚戀機構2023年調研數據顯示,超25%的北上廣深夫妻處於“幹婚”狀態,其中70%坦言是“為了孩子、財產、社會形象”在硬撐。

不過,這些新型模式的普及程度及被接受程度,還遠未成為主流婚戀模式。

而如果把婚姻倒推往前,年輕人在戀愛,甚至單身的狀態中,也流行起了一些“時髦運動”。

內推前任

小紅書上關於內推前任的一條帖子留言數就能過萬,評論區裏清一色的:硬件參數(比如身高體重、職業、經濟條件等)+分手BUG(比如性格不合、某些現實因素等)。比起相親、交友APP,“前任推薦”主打一個戀愛實操反饋,省時省力省心,降低踩雷風險。當然,也可能…大家隻是在集體搞抽象。

直播間相親

這種相親方式有點像求職群麵,更像一場沒有學曆、外貌、房車審視的《非誠勿擾》,由主辦的博主發起多人視頻直播,連麥嘉賓輪番自薦+才藝秀,最後自由嘮嗑+表白。甚至有網友調侃:“天南海北湊個相親局,那3000圍觀群眾裏,指不定就有小學同學/隔壁鄰居在線吃瓜。”

反向催婚

“我現在24歲,虛歲25歲,馬上26歲,接近27就要28,馬上30歲奔40歲的老光棍,現在還找不著對象……”為對抗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的花式催婚,年輕人琢磨出了新的應對辦法——對於結婚表現無比積極,給親戚們下KPI,多多尋找相親對象,直到把他們的“存貨”掏空。

微單

後浪研究所的調研數據顯示,45%的“單身”受訪者保持相對單身的狀態,包括但不限於“與前任伴侶藕斷絲連”“處在曖昧狀態”“在常駐城市沒有對象”等。你目前的情感狀態是單身or非單身?當代年輕人的答案並不是二選一。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當我們列舉這些多元的婚戀模式,並不是為了鼓勵或批判什麽,而是希望站在更客觀、全局的視角去看待群體變遷以及在他們身上發生的新型消費模式。

當 “離婚經濟”“無證婚姻”“內推前任”等共存在同一個時代,我們看到的或許不是婚戀關係的式微,而是它的重構。就像沒人規定“家庭企業”必須終身經營,也沒人能定義幸福隻能有一種模樣。

畢竟,好的社會從不是讓人“湊合過”,而是允許每個人在“結婚、離婚、不婚”的選擇題裏,選得更坦然、活得更自在。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