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百果園董事長餘惠勇”的一段視頻引爆了網絡,直衝熱搜第一。
起因是餘惠勇回應“水果價格貴”的問題,他闡述了好水果因為供不應求才導致價格貴。但隨即又說,“百果園這麽多年來都走在一個教育消費者成熟的路上,我們不會去迎合消費者。”“我認為商業就兩種,第一個利用消費者的無知,第二個教育消費者成熟。”
原本是給輿情滅火的動作,卻因為董事長“金句”頻出,一石激起千層浪。熱搜話題頻出,#百果園稱不會迎合消費者##月薪2萬吃不起百果園#等話題破圈發酵,直戳消費者軟肋。有網友辣評,“上一個這麽囂張的是鍾薛高的創始人”。
盡管原視頻已被刪除,百果園客服也回應稱視頻存在誤解,“大家誤解了董事長”,但不少網友表示這個品牌有“爹味說教”的傲慢。
《當代企業》試圖探究,百果園的水果為什麽賣那麽貴?為什麽創始人會說“走在教育消費者成熟的路上”?
市值縮水超八成
麵對這場輿情,並未成為千萬會員之一的消費者不禁要問,百果園的水果有多貴?公開資料稱,價格是普通水果店的1.5-4倍。
那百果園為什麽能把水果賣這麽貴?
首先,百果園是一家集水果采購、種植支持、采後保鮮、物流倉儲、標準分級等於一體的大型連鎖企業,相當於布局了全鏈路。在供貨給加盟店的時候,對供應鏈的品種、品質和定價有絕對的話語權。
其次,百果園對於水果品質和規格有要求,自媒體“熊貓什麽都知道”曾描述,“百果園300多個采購,超1500款產品,同時果品等級又隻要其中一小部分,頭尾兩端基本不要。所以從源頭開始,百果園的采購成本就是高的。”
2024年百果園公布了10年黃金戰略,其中一個戰略就是門店煥新。那這部分裝修成本,加之房租、人員、運營等成本,最後都會體現在售價上。
截至目前,百果園的高光時刻隻停留在登陸港交所的2023年,市值在百億港元左右。從2024年至今,市值持續下滑。到了今年5月,市值一度不足15億港元,縮水超八成。可見資本市場對其信心頗為低迷。
20多年前,餘惠勇靠著在《深圳商報》上刊登的一則推銷廣告,開啟了賣水果生意。2002年,百果園第一家水果專賣店在深圳開業。創業初期,餘惠勇製定的品牌定位是“做最好吃的水果”,錨定中產消費升級需求,銷售中高端品種水果,快速獲得市場認可。
餘惠勇
2023年1月,百果園順利在港交所上市。雖然當時,來自重慶的洪九果品已搶先拿下“中國水果第一股”,但從當時的營收規模(2021年營收102億元)看,百果園才是國內水果零售行業的TOP1。
結合招股書和財報數據,2021年至2023年,百果園淨利潤分別為2.3億元、3.23億元、3.62億元,同期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69.49%、40.35%、11.9%。雖然3年賺了9億,但百果園的整體賺錢能力明顯下降。換句話說,百果園並沒有長出“第二增長曲線”。
到了2024年,百果園營收102.73億元,同比減少9.8%;淨利潤由2023年的盈利3.62億元轉為2024年的虧損3.86億元。這是百果園有財報數據披露以來首次出現虧損。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財報中,“性價比”成為關鍵詞被反複提及。其實,百果園為了止住頹勢,也曾“迎合消費者”,於當年啟動了“高品質高性價比戰略”,包括調整水果定價,拓展中低端價格帶產品等,以低價吸引消費者。
但從目前看來,這一策略的影響之一是,不僅拉低了營收,也侵蝕了利潤空間。財報顯示,2024年百果園毛利率為7.4%,而前三年的毛利率均在11.2%以上。
失靈的低價策略加重了百果園的業績焦慮,這或許為董事長的“不迎合”言論埋下了伏筆。
關店近千家
歸根結底,百果園做的是to B的生意。
為了快速擴張,百果園選擇的是加盟模式,加盟比例超99%,2024年近九成營收來源於加盟店。如果加盟商的經營難以為繼,勢必會影響百果園的營收大盤。而現實情況確實如此。
2024年,百果園加盟店數量從6081家縮減到5116家,減少965家,日均關店2.64家。同時,加盟店年均收入從2021年的88萬元降至2024年的79萬元,降幅10%。
關於閉店潮,百果園曾給出官方解釋,鼓勵加盟商從高租金地段轉移至低租金區域,並淘汰低效門店,包括經營不善或租金成本過高的門店。
而從加盟商的角度看,來自總部的壓力或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百果園官網公布了兩種加盟模式,分別需投入27.7-29.7萬元和8.5萬元。除去前期固定支出,如加盟費、選址評估服務費、商品預付款、保證金等,百果園總部還會按照門店所在城市和月銷售總毛利水平,每月收取特許經營資源使用費,比例在3%-30%之間。
同時,百果園在供應鏈端對加盟商采取“嚴苛不退”政策。加盟商采購的水果一旦簽收,即便存在品質問題或配送錯誤,也無法退貨或獲得庫存回購支持。然而在消費者端,百果園卻推行“三無退貨”承諾(無實物、無理由、無小票均可退換),並要求加盟商全額承擔此類退貨成本。
隻有當加盟商因大規模退貨導致門店整體淨虧損時,百果園才會分擔60%的損失;但若門店仍有微利,則所有退貨損失均由加盟商自行消化,總部不予任何補償。
業內人士透露,“普通水果供應鏈加價賣給百果園供應鏈公司,百果園又加價8-12個點賣給加盟店”。這就直接倒逼百果園加盟商不得不把水果價格定得更高,或者通過“投機取巧”的方式來賣水果,比如以次充好,用爛果做果切等,來提高門店營收。
這些違規者操作遭到市場反噬,並損害了品牌形象。在黑貓投訴平台上,針對百果園的投訴累計超3000條,投訴內容多集中在“壞果”“變質”“價格高”等。
再加上市場環境的變化,消費者更傾向於購買性價比水果,轉向價格較為低廉的社區團購或商超渠道。即時零售渠道的快速崛起,加速了生鮮品牌們的競爭,進而分流了百果園的消費者和注意力。
一位在水果行業10年的從業者認為,“加盟店賺錢或不賺錢都是常態,加盟模式並沒有問題。在這個模式中,百果園總部大部分人在賺錢,都在加價賣水果,唯一受傷的是股民。百果園再這麽操作下去,最終目標是走向私有化。”
如今,網友將百果園“不迎合消費者”的理念,與當年因“愛買不買”言論而翻車的鍾薛高並列,諷刺意味十足。麵對C端消費者,百果園的危機是“高溢價低品質”的產品與消費者理性化趨勢的碰撞。鍾薛高已經成為“爹味營銷”的反麵教材,教育消費者的品牌終將被消費者教育。百果園要成為下一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