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傳奇女首富:27歲硬剛黑幫,49歲身家百億

你有沒有好奇過,那些被我們隨手丟棄的紙箱、舊報紙,最終流向了何方?對大多數人而言,它們隻是城市代謝的廢棄物,但對有些人而言,它們曾是改變命運的起點,甚至是撬動一個龐大產業的支點。

玖龍紙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茵的故事,正是從這個常人眼中的“廢品堆”裏萌芽。

沒有顯赫家世,沒有驚人資本,有的隻是一個27歲姑娘在1985年做出的孤注一擲的決定。

從中國香港碼頭直麵幫派壟斷的“廢紙販”,到掌舵全球最大再生紙企的行業領軍者;從登頂中國首位女首富的巔峰時刻,到兩度在金融海嘯與行業冰河的衝擊下瀕臨絕境——張茵四十年的商業生涯,像一部跌宕起伏的連續劇。

其核心主題隻有一個:如何在不斷崩塌與重建的廢墟上,依靠持續的“改變”與堅韌的“定力”,闖出一條生路。

當2025年周期寒意未消,68歲的她再次以“小步快跑”的提價策略叩問市場,其背後,是這位老將靜待東風、永不言棄的生存哲學。

中國香港碼頭,硬剛黑幫的倔姑娘

27歲,放棄令人羨慕的安穩工作——深圳一家合資企業的財務負責人,揣著3萬塊,隻身闖進一個完全陌生、甚至被黑幫把持的行業——中國香港廢紙回收,這就是張茵的起點。

1985年的深圳,改革開放的春風剛剛吹拂過羅湖橋。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茵陪同一位內地老造紙廠的廠長前往中國香港考察廢紙貿易。當老廠長指著中國香港碼頭堆積如山的廢紙,斷言“這就是未來的森林,再生之路是必然”時,張茵蟄伏的創業火苗,瞬間被點燃。

衝動很快遭遇冰冷的現實。

中國香港的廢紙回收行業,在80年代中期已被本地幫派勢力深度滲透,形成了一套穩固且充滿欺詐的“行規”。初來乍到的張茵,像一個突兀的闖入者。

她很快發現,行業中普遍存在往廢紙裏大量注水增重的做法,水分含量普遍高達30%甚至更多,以此牟取暴利。這對於下遊造紙廠而言,意味著巨大的成本和效率損失。

張茵的選擇簡單而“不合時宜”:她堅持收購的廢紙水分含量不得超過15%。這個決定,無異於向整個行業的潛規則宣戰。

緊接著,電視劇裏種種黑社會手段,開始在張茵的生活裏真實上演:貼門上的恐嚇信、莫名被砸碎的玻璃和機器、一個接一個的騷擾電話……甚至走在路上被當麵攔下放狠話。

一些回收點甚至明晃晃地拒絕與她交易。

回憶起初期的艱難,張茵曾坦言:“壓力很大,晚上睡覺都聽到電話響。”

她是怎麽“硬剛”的?並非依靠什麽後台或武力,而是用最原始也最笨拙的方式——‌親力親為的誠信‌。

她咬著牙,帶著最初的幾個員工,親自跑到一個個碼頭收貨點。在悶熱、混雜著各種氣味的廢紙堆旁,她一捆捆地翻檢、查驗,堅決拒收注水嚴重的廢紙。

這個“大陸妹”的“死腦筋”和那股子不妥協的勁頭,在混亂的碼頭上顯得格格不入,卻又異常醒目。

支撐她的,不是什麽高深理論,而是一部叫《阿信的故事》的電視劇:貧寒少女阿信靠賣魚起家,曆經磨難,最終建立起龐大的超市連鎖。

張茵在異鄉的廢紙堆裏找到了共鳴:“阿信堅持賣魚直到把超市做大,跟我很像。困難時就得頂過去,不能放棄自己的個性,覺得對的就要堅持。”

這份近乎偏執的“認死理”,漸漸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碼頭上的搬運工人和中小回收商,看慣了這個行業的欺詐,反而被張茵的誠信和堅持所打動。他們開始繞過幫派的控製,悄悄把質量好的廢紙優先賣給她。

用行動兌現的“牙齒當金使”(粵語:一諾千金),在混亂無序的“廢墟”裏,撕開了一條依靠信譽而非暴力的縫隙。

也許大家都知道誠信好,但敢在那個環境下豁出去堅持的,隻有她。

四年時間,這個曾被視作“攪局者”的“大陸妹”,硬生生在中國香港這個飽和的市場裏(當時年容量僅約50萬噸),靠著一捆捆親手查驗的廢紙和對誠信的執著,建立起自己的聲譽和網絡,成為中國香港最大的廢紙出口商。

然而,天花板已然觸手可及,中國香港的容量和資源限製了她的想象空間。

下一步去哪兒?

改變,再次成為她手中唯一的船票。

借風使力,把“垃圾”變“航母”

1990年,全球化浪潮初顯崢嶸。張茵與丈夫劉名中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遠赴美國,開辟新戰場。

踏上新大陸,廣闊的市場前景令她振奮:“市場大多了,人口多,紙消費量大。美國人少用布和塑料,多用紙,且多是再生紙,更環保。”

但這片沃土並非唾手可得。對於一個幾乎不會說英語、在當地毫無人脈的華人女性而言,從頭再來意味著巨大的挑戰。

初期,她和劉名中過著極其簡樸的生活,啃著便宜的漢堡,開著二手車,拿著地圖,挨家挨戶地拜訪美國的廢紙回收站和打包廠,推銷他們的采購意向。

語言不通,就用計算器和手勢溝通。難嗎?肯定難,但更大的市場意味著更大的機會。

真正的轉機,源於張茵對時代浪潮中一個微小縫隙的敏銳洞察。

張茵注意到,那些滿載“中國製造”商品抵達美國西海岸的萬噸巨輪,在卸貨後返航中國時,船艙往往是空的,巨大的運輸空間被白白浪費。同時,亞洲經濟騰飛,對造紙原料——廢紙的需求急劇增長,而美國正是廢紙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一個大膽的想法誕生:用這些返程的空艙,低成本地將美國廢紙運往亞洲!

但這談何容易?如何說服船運公司?如何確保穩定、大規模的貨源以滿足巨輪裝載?如何在美國建立起高效的分揀、打包、運輸網絡?

張茵展現了她的商業智慧。

她憑借在中國香港積累的信譽和逐漸建立的美國貨源網絡,與中遠等大型船運公司展開艱苦談判。她提出長期、穩定、大批量的運輸需求,讓船運公司看到填滿空艙、獲得穩定收益的前景。

最終,她以極具競爭力的價格鎖定了這些寶貴的返程艙位。

同時,她和丈夫劉名中在美國東西海岸瘋狂布局,十年間建立起7家專業的廢紙打包廠和完善的運輸體係。他們將分散的廢紙資源集中、標準化,變成了適合遠洋運輸的“產品”。

到2001年,張茵創辦的中南公司,每年從美國向亞洲出口廢紙超過500萬噸。

這個數字背後,是張茵成功以穩定的貨源,成為船運公司的核心夥伴,巧妙利用航運業的空置運力,編織起一條橫跨太平洋、高效廉價的廢紙資源輸送大動脈。

既解決了船公司的空艙難題,又滿足了亞洲造紙業的原料饑渴。

美國廢紙公司中國首席代表王紅培曾感慨:“沒有中南就沒有中遠,沒有中遠也沒有中南”,一語道破了張茵策略的精髓——借船出海,實現雙贏。

在這個過程中,張茵的果敢決斷與丈夫劉名中的嚴謹穩健,形成了絕佳互補。這對商業搭檔共同帶領團隊,在美國克服重重困難,從零開始建立采購、打包、質檢、運輸體係。

十年篳路藍縷,每年500萬噸的出口量——媒體形容其體量“相當於17艘航空母艦”,中南成為美中廢紙貿易航線上無可爭議的霸主。

這是一個將他人眼中的“垃圾”資源化、規模化、國際化的案例,絕非簡單的“抓住契機”,而是建立在敏銳的時代洞察力、極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克服文化障礙的堅韌意誌以及高效的執行力之上。

張茵也證明了,真正的強者,善於在時代的潮汐中,將他人眼中的“垃圾”,鑄成遠航的“航母”。

風暴來襲:從“印鈔機”到生死邊緣‌

帶著在美國積累的雄厚資源、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全球化的視野,1996年,張茵做出了人生中又一個關鍵的戰略轉向:回到中國,投資建立自己的造紙王國——玖龍紙業。

起點就顯露出她的魄力:在東莞麻湧,她斥資1.1億美元,首條生產線產能就達20萬噸,遠超當時國內同行普遍的5萬噸規模。

她的目標明確:填補中國高端包裝紙的巨大空白。

她捕捉到“世界工廠”崛起的信號——1995年後中國製造業騰飛,海量出口商品需要優質的包裝,而當時國內的高強度、高質量的包裝用紙,特別是高檔牛卡紙,嚴重依賴進口。

張茵敏銳地看到了這個爆發性增長的市場缺口。

“市場不等人。我要是今天不發展,要是等一年或者兩三年再發展,那我就跟不上市場、就錯過這個機會了。”張茵的決策快,行動更快。

隨後十年,玖龍以令業界咋舌的速度擴張:太倉、重慶、天津……生產基地相繼落成投產。2005年底,年產能達330萬噸,一舉登頂中國第一、亞洲第二大造紙巨頭。

可口可樂、耐克、索尼、海爾等國內外消費巨頭紛紛成為其核心客戶。

玖龍的工廠如同巨大的“印鈔機”,日夜不停地運轉。

2006年3月,玖龍紙業在中國香港上市,股價飆升。同年,張茵以270億元人民幣身家問鼎胡潤百富榜,成為中國第一位女首富,一時風頭無兩。媒體爭相報道這位“點紙成金”的傳奇女性及其“造紙航母”。

2006年胡潤百富榜

然而,巔峰之下,懸崖隱現。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如海嘯般席卷而來,瞬間擊碎了表麵的繁榮。中國經濟“三駕馬車”之一的出口遭受重創,直接導致依賴出口包裝的玖龍訂單斷崖式下跌。

同時,國際廢紙價格暴跌,而玖龍前期高位購入的原料和產成品形成巨額庫存積壓,嚴重占用資金。

雪上加霜的是,公司背負著高達123億港元的短期債務,猶如懸頂之劍。資本市場更是恐慌性拋售,玖龍股價從高點暴跌超過97%!

禍不單行,她因對《勞動合同法》增加企業成本的言論陷入輿論風波,更被指控為“血汗工廠”。銀行催債函紛至遝來,供應商堵門要求結款,媒體排山倒海的負麵報道……多重打擊疊加,將張茵和玖龍推至生死邊緣。

她後來承認,那是她人生最黑暗的時刻之一,“走路都感覺困難”。

從雲端狠狠跌落,畢生心血似乎頃刻間就要化為烏有,巨大的壓力如影隨形。

深淵自救:壯士斷腕與乾坤轉移

怎麽辦,坐以待斃?張茵骨子裏的“韌”和“定”爆發了。

她和核心團隊迅速厘清思路,製定了一套殘酷但清晰的自救路線圖:

壯士斷腕:‌所有在建和計劃的擴產項目,無論投入多少,一律緊急叫停!

深挖內需:‌全力押注國內市場,內外銷比例從1:1硬扭成8:2。

極致管控:采購按天算,庫存死命壓,降價回血,絕不賤賣股權。

“今天不改變,明天就出局!”張茵在內部下達了鐵令。整個企業進入戰時狀態,每個環節都繃緊神經。

這套組合拳的效果是顯著的。

當大多數同行還在金融危機的寒冬中瑟瑟發抖、艱難度日時,玖龍在2009財年就實現了奇跡般的逆轉:不僅成功償還了所有短期外債,年度利潤還逆勢增長了13億元人民幣!

這場驚心動魄的自救,堪稱民營企業應對係統性風險的經典案例。

其核心邏輯就是張茵信奉的鐵律:“變”——根據環境劇變,迅速、果斷、徹底地調整戰略、策略和運營模式。

麵對風浪,唯有主動求變,才能在廢墟中尋找新的支撐點。

“所有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當年經曆這個危機我非常感恩。”風暴過後,張茵反思道,“如果是一帆風順地走,沒經過大風大浪,不知道將來會麵臨什麽,我覺得不要怕困難,做人就是要迎接困難……人生必須這麽去走的。”

這份在廢墟裏淬煉出的危機管控力,成了玖龍最硬的鎧甲,讓她在2023年的行業冰河期,再次挺了過來。

變,是唯一的活路

風暴過後,張茵看得更遠。她比誰都清楚:造紙業的生死線是環保。

“沒有環保,就沒有造紙”——玖龍廠區最外牆的標語,就是她的決心書。

玖龍開始不計成本地投入環保升級。

220億砸向環保技術:廢水90%回用,噸紙耗水僅為國標的1/4;自建焚燒爐排放指標遠優於國標,達到“超潔淨”水平;甚至將造紙過程中產生的廢塑料,進行專業分選、清洗、造粒,變廢為寶。

她說:“別人做得比我們高明的,我們要去學。如果別人沒有,那麽我們自己要走在前麵。”

然而,更大的、更具顛覆性的“變局”來自產業鏈上遊。

2017年,為更進一步保護環境,國家出台了“禁廢令”,進口廢紙受到不少限製。

這對於嚴重依賴進口廢紙的玖龍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年屆花甲的張茵,再次按下了“變革鍵”。這一次的目標更為宏大和艱難:向上遊延伸,構建“林漿紙一體化”的全產業鏈閉環,徹底解決原料“卡脖子”問題。

2018年:收購美國四家技術先進的漿紙廠。

2019年:控股馬來西亞大型再生漿廠。

越南“二次創業”:建設現代化造紙廠,種植十萬棵速生林,建立本土廢紙回收體係。

中國本土:在廣西北海、湖北荊州等地重金投入,建設高端產能基地。

截至2024年底,這些決定導致玖龍總負債1433億,負債率65%,數字聽著嚇人,但也使玖龍成為工信部首批“綠色工廠”標杆。

張茵的邏輯很清晰:中國要提振消費,包裝需求就在那;產能先行,她在為下一個周期布局,目標直指原料自給和2537萬噸的總產能。

她在賭一個更長遠的未來:真正的環保不是成本,是下一代企業的門票。

尾聲:紙薄情深,百年守望

在玖龍員工宿舍區,有一棟普通的12層樓,頂樓,是張茵的家,300多平米,不奢華。

她喜歡黃昏時站在陽台,俯瞰整個園區:“下班後,看著員工們在運動場鍛煉、跳舞,一家老小散步玩耍,這是我最開心的景象。”

在清遠,她為員工建起生態園,直供新鮮食材;食堂滿意度成為各基地總經理在集團例會上的必答題,她將其概括為“紙薄情深”。

或許,做企業正如做人,紙可以薄,心不能薄;利可以薄,情不能薄。

四十餘年商海浮沉,大起大落,有關她的故事,絕不僅是一個“造紙女王”的傳奇,它更像一麵鏡子,映照著我們每個人在時代浪潮下的可能:

中國香港的“誠”:在潛規則麵前,你是否有勇氣堅持內心的“對”?哪怕它看起來很笨。

美國的“韌”:身處陌生絕境,你能否發現隱藏的機遇,借勢而起?

危機中的“穩”:當風暴襲來,你能否穩住心神,果斷求變,尋找生機?

轉型中的“捍”:麵對未來挑戰(環保、新規),你是否願意投入、創新,捍衛自己的道路?

傳承中的“遠”:你能否看得更遠,為更長久的未來布局?

如今,68歲的張茵,依然像那艘破浪的船。

試探性的漲價函,是她感知市場水溫的觸角;北海基地轟鳴的樁機,是她為下一輪複蘇埋下的伏筆。

所有的動作都在訴說同一個樸素的信念: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世界裏,坐等隻會被淘汰,主動改變,才是唯一的活路。

人生如紙,總要經得起千般揉搓。改變,不是選擇,而是活著的本能。在廢墟中,她靜待東風,從未放棄任何一次翻盤的可能。

那麽,當你的“廢墟時刻”來臨,你會如何選擇?是等待,還是改變……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