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的下半年,從五星級酒店擺攤賣菜開始

“餐飲總盤子4.3%增長,但對很多街邊餐飲來說,可能是‘月營業額同比下滑兩成’的現實。”

文 / 巴九靈

在核心城市,四五星級酒店的“擺攤賣菜”業務,漸成燎原之勢。

在成都,有索菲斯錦苑賓館賣10元一份的大廚炒麵、38元一隻的脆皮乳鴿、39元半隻的燒雞;

在鄭州,有永和伯爵國際酒店賣10元3個的鴨脖、15元一份的爆炒花甲;

在常州,有常州文璞酒店賣18元一盒的榴蓮酥、18元一份的小龍蝦涼皮;

在杭州,有望湖賓館賣8元一塊的東坡肉、39元一隻的紅燒蹄髈;

在濟南,有天發舜和酒店、中豪大酒店、藍海禦華,賣蛋撻、大蒸包、健康輕食、便當套餐……可謂五花八門,各具特色。

五星級酒店門口擺攤賣早餐

當這些位於核心城市的高端酒店紛紛向市場推出平價美食,強烈的反差產生強烈的反響——類似“3分鍾搶購一空”“一個半小時,銷售額輕鬆破萬”的情況頗為常見。

“核心原因有三:主業下滑,婚宴、會議、業務驟減;有廚師、有場地、有食材,閑置成本高;餐飲業正從‘身份經濟’回歸‘性價比經濟’,酒店也要活下去。”

有味餐飲加速器創始人譚野對小巴分析說道,這是星級酒店對“冗餘產能”的積極釋放。

除此之外,“擺攤賣菜”還波及中高端餐飲企業。

“現在,整個南京的中高端餐飲基本都在這樣做。”一位餐飲業資深人士劉傑對小巴說道。

舉例來說,一個人均80—150元的餐飲企業,他們會把一些平價菜品拿到門口去賣,每天三點鍾出攤,五點鍾的晚餐點再撤攤,每天能賣三四千塊錢。

“它並不解決長期求生問題,並不是就希望如此‘苟活’下去,最重要的是爭取轉型的時間。其次是,營造出企業‘積極自救’的氛圍,提振整體士氣。”劉傑分析說道。

比如,“擺攤賣菜”容易逼出外帶、外賣的餐飲新模型,典型代表是袁記雲餃、紫光園等。

總結來說,星級酒店、中高端餐飲正展現出“極限求生”的本領,攻進了超市、便利店、街邊店、菜市場的主場。

與此同時,處於高增速態勢的下沉市場的餐飲——美團數據顯示,2024年縣域餐飲商家新增數量占全國近三分之一,消費額和訂單量同比分別增加19.6%和24.1%,似乎也突遭困境,斷崖式下跌。

比如,綜合多方媒體報道:甘肅慶城、青海門源等地的高端餐飲,五月份流水驟降70%;陝西某縣城一家燒烤店5月下旬以來,門店的流水相比之前縮水了三分之二;華北一座中等縣城一家四星酒店,今年連往年收入的三成都沒有。

與上述現象相伴生的是白酒消費的乏力。

海通國際研報顯示:6月,國內高端及以上白酒行業收入為296億元,同比下滑3%。1—6月,同比下滑0.5%;6月,飛天茅台等價位1500元以上的白酒普跌超百元,五糧液等價位700—1500元的白酒跌幅在5—25元。

這些現象背後,是今年餐飲業經曆著近年來罕見的“變局”,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浪花淘盡餐飲人”。

先是2月的京東外賣上線觸發外賣大戰,掀起了行業巨浪。緊接著騎手撕裂,輿論沸騰,巨頭緊張,三方混戰,熱況空前。

外賣騎手在高溫下配送訂單

再是5月新一輪禁酒令降臨,新修訂後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發布,被稱為“史上最嚴禁酒令”,上一輪相關政策還要追溯到2012年。

一切衝擊都反映在了宏觀數據上。數據顯示:1—6月,全國餐飲收入累計27480億元,同比增長4.3%;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7996億元,同比增長3.6%。

中國烹飪協會的數據進一步顯示:1—6月全國餐飲收入、限額以上餐飲收入增速同比下降3.6個、2.0個百分點,增長動能減弱。

緊接著7月,外賣大戰再度升級。淘寶、美團兩巨頭,一個一年計劃撒出500億補貼,一個早早定下三年千億投資計劃,在打出“即時零售”的天地時,也侵蝕著線下餐飲業態的基本盤。

據民生宏觀陶川團隊研報《外賣補貼如何影響7月社零?》測算:本輪外賣補貼或能分別拉動7月餐飲收入、社零總額同比增長12、1.3個百分點,其“衝量效應”十分顯著。

不過,“外賣大戰會加劇線上消費習慣,這種習慣一旦形成,對於門店堂食是一種毀滅性打擊。”一位業內人士對小巴強調道。

餐廳堂食人數減少

小巴找了若幹業內資深人士,請他們聊聊今年的餐飲業現象,包括形勢到底如何,仍然保持增長的餐飲賽道,以及未來的行業趨勢。

大頭有話說

Q1

怎麽看上半年的餐飲大數據?體感如何?哪些品類、企業增長還是比較明顯的?下滑的是什麽樣的品類和市場?

陳洪波

紅餐網創始人/CEO

我們將時間線拉長來看,這兩年餐飲的增速是在放緩的。

2025年1—6月,全國餐飲收入達2.7萬億元,同比增長4.3%,從曆年餐飲收入來看,增速出現了明顯放緩。

可以通過兩組數據對比看一下:從2024年1月至2025年6月的餐飲收入來看,明顯上半年的增速在放緩,特別是6月的增速曆史新低,僅有0.9%,這樣看的話,下半年的餐飲行業將麵臨更艱巨的挑戰。

這背後的原因有很多,消費者消費趨謹慎;行業競爭加劇,餐飲行業已經進入存量優化階段;餐飲大盤的人均收入在持續下滑等,均對行業造成了影響。

從我了解到的情況來看,不少餐飲老板的體感和大數據還是有一定差異的。

上半年餐飲內卷式競爭持續發酵,固定成本隻升不降,利潤腰斬幾乎成為常態,很多企業的日子並不好過。

整體來看,2025年上半年走紅的餐飲品類,大多具備“地域風味”“煙火氣”“健康養生”等顯著特征,如鮮貨燒烤、爆炒生料、蔬果茶、山野火鍋、現舂火鍋、雲南菌湯火鍋、鮮切雞火鍋等。

劉傑

多家知名連鎖餐飲品牌顧問

上半年,我的觀察還是聚焦大眾餐飲,聚焦老百姓吃飯的剛需性餐飲。

僅限規模性企業在增長,以蘭湘子、鄉村基、大米先生為代表。它們有一定品牌影響力,同時有一定市場規模,能夠把極致性價比做起來,有成本優勢。它們搶了很多中小微餐企的市場。

還有一類社區小店在增長。比如我們家樓下的一個小店:老板是廚師出身,酸菜魚做得特別好,有以酸菜魚為主的3—5道爆品菜;人工主要是一家子,加上老婆小孩;除了堂食,還有外賣。它們圍繞著社區居民長期做口碑,居民能看到食材的新鮮度和現場做的場景,所以在社區裏形成了穩固的信任基礎。

社區旁邊的小店

縣城的消費出現結構性的分化。比如中高端餐飲受到商務宴請和公務員消費減少影響下滑,但是一些特色的地方餐飲品牌憑借長期積累的本土市場的信任,以及政府文旅政策的推動下的遊客消費,仍然在增長。

讓人驚喜的是:餐飲品牌越來越回歸真正的本質,包括出新的力度、服務真誠度,大家都靜下心抓最重要的東西。

容易被淘汰的主要三類餐飲:1.以商務宴請為主的中高端餐飲。它們容易受到環境、品質升級的大眾餐飲的衝擊。2.傳統的不升級的老牌大眾餐飲。缺乏品牌調性,場景老化,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3.快招品牌。市場越來越理性,加盟商也越來越理性。

譚野

有味餐飲加速期創始人

如果考慮到通脹和去年基數,今年增長是偏弱的,甚至可以說是“低速恢複”。

行業體感遠比統計數據更“冷”,餐飲總盤子4.3%增長,但對很多街邊餐飲來說,可能是“月營業額同比下滑兩成”的現實。而對品牌連鎖、供應鏈企業而言,反而可能因為整合能力變強而數據較好。

亮點在於部分大品類如茶飲、麵食、火鍋等剛需高頻賽道仍有韌性增長,另一個是酒店、機場、高鐵等“非餐飲傳統場景”在積極尋找新通路,比如星級酒店擺攤、機場快閃茶飲等。

南京高鐵站候車室快餐店

但問題也非常明顯:結構性冷熱分化嚴重,中高端全麵承壓,下沉市場也不再是“避風港”。

所以說,現在是“有人過冬,有人抄底”,整體呈現“結構性逆轉”。

具體來說,幾個方向有相對增長:

品類上:茶飲依然抗打,尤其是低價段(9.9—14.9元)的新式茶飲,頻次高、剛需化。中式快餐、麵點、地方小吃也相對穩健。

地域上:一線城市的社區商業和部分新一線城市的商圈,如長沙、成都、合肥等地新品牌孵化活躍。

價位上:人均30—50元的性價比型品牌(例如小火鍋、簡餐)反而成為主流,消費者變得非常“理性計算”。

原因就在於,消費者不是沒錢,而是花錢的優先級變了。該省就省、非剛需不花,但情緒價值、剛需場景還會保持支出。

總結下:可以說,茶飲是餐飲行業的“現金牛和流量蓄水池”。

線下:坪效高,模型輕,極易複製。

線上:頻次高、複購強,平台交易額中貢獻巨大。

品類拓展:很多地方小吃品牌、快餐品牌都在反向引入“茶飲副線”,這在過去是極少見的。

茶飲不僅在支撐收入,更在拯救餐飲模型的現金流。

網紅茶飲人氣爆棚,顧客排長隊

Q2

下半年,您對餐飲企業的建議是什麽?未來的趨勢是什麽?

譚野

有味餐飲加速期創始人

一句話:輕、快、小、精,別貪、別賭、別盲目樂觀。

更具體地說:

守住現金流:活下去比什麽都重要;

優化模型:低人力、高坪效、強複購,是核心;

強化社區感:線上線下都要構建用戶資產;

關注供應鏈、預製化和新場景機會:比如To B餐飲托管、辦公區早餐、社區茶飲等;

謹慎擴張,深耕單店模型:別迷信“開店即爆”,市場已經進入專業時代。

劉傑

多家知名連鎖餐飲品牌顧問

我認為未來是三大趨勢:

1.頭部品牌會規模化。蘭湘子、老鄉雞、大米先生、米村拌飯,這一類頭部品牌的規模化會越來越明顯。快餐品牌裏可能幾年內就會出現萬店品牌。

2.區域品牌特色化。現在很多同行在喊:要成為區域王。做成區域的特色品牌,一方麵能夠滿足當地老百姓消費,另一方麵能夠麵向外來人口的流動、文旅的加持。

3.小微商戶社區化。聚焦在一個小社區裏,服務兩三公裏的人,通過口碑、特色,建立長期信任,形成鄰裏關係一樣的存在。

陳洪波

紅餐網創始人/CEO

各項壓力導致餐飲市場“冰火兩重天”,接下來,餐飲企業的生存境遇大概率會繼續分化,大魚吃小魚,強者更強,弱者更弱。部分頭部連鎖企業可以憑借壓倒性的規模和效率優勢,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在成本戰上獲得絕對的主動權;與此同時,既沒有成本優勢也沒有品牌優勢的企業,特別是模型比較重的,它們的生存空間會被嚴重擠壓。

接受挑戰、順應趨勢,困難是事實,但這是所有餐飲企業都共同麵對的考題,調整心態,憑本事努力活下去吧!

——摒棄粗放式的經營,精細化運營,優化調整單店模型,降本增效。不盲目求醫,練內功,回歸商業“利他”本質,真正從顧客的角度出發,找到效率與體驗的平衡點。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