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百強縣發布:前10江蘇占6席,這7個是“超強縣”

百強縣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以僅占全國約2%的土地麵積和7%的人口規模,創造了超10%的GDP總量。

7月23日,賽迪顧問發布了《2025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下稱“報告”)研究成果。研究指出,百強縣是縣域經濟增長的“領頭雁”,以5%的縣域數量貢獻了縣域26.5%的GDP,百強縣東部地區占67席,中部地區占18席,西部地區占12席,東北地區3席,東部地區優勢明顯。整體呈現出“強縣強省”特征,江蘇省、浙江省、山東省三省表現突出,分別占25席、15席和12席,百強縣前10名中江蘇省獨占6席,並包攬前3位。

2025賽迪百強縣

根據報告,江蘇、浙江、山東、福建、河北等省均已形成不同模式的百強梯隊。江蘇、山東兩省百強縣梯隊建設良好,江蘇省在前50位及後50位百強縣數量均存在明顯優勢,湖北後50位百強縣爭先進位動力充足。浙江、山東頭部縣域競爭力強。湖北、四川、安徽、遼寧、廣東、雲南等省百強縣均分布在後50位,頭部縣域能級偏弱。湖南、內蒙古、貴州、江西、陝西等省(區)則僅有個別百強縣分布在前50位。

研究指出,百強縣“挑大梁”作用明顯。十年來,百強縣經濟規模由2015年的7.4萬億元增加至2023年的12.6萬億元,十年來增長接近一倍,2015-2023年百強縣GDP占全國GDP比重維持在9%以上。

與此同時,千億縣持續擴容,2024年千億縣數量增加到62個,其中7個縣憑借經濟總量大、人口基數大、財政收入高、人均收入高、產業結構優、創新能力強、區域影響力大等特點發展成為“超強縣”;GDP超900億元的準“千億縣”達到21個,800億元以上縣域數量超過100個,700億元以上縣域接近150個,競爭加劇。

報告指出,“超強縣”是縣域經濟發展的較高形態,是指同時具備經濟體量大、人口規模大兩個典型特征,關鍵性指標達到或接近中等地級市、部分省會(首府) 城市水平,符合II型大城市標準的一批縣域。截至2024年,共有昆山市、江陰市、張家港市、晉江市、慈溪市、長沙縣、義烏市7個“超強縣” 。

7個“超強縣”經濟總量均超2000億元,昆山 (5380.2億元)、江陰(5126.1億元)GDP突破5000 億,昆山規上工業總產值連續三年破萬億元,義烏外貿出口額5889.5億元。超強縣通過產業優勢吸納人口,形成“人口-經濟”正循環。慈溪、晉江等地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張家港融入上海 “半小時經濟圈”,提升城市承載能力。

報告認為,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應統籌好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麵振興。同時,縣域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處理好十大關係。包括規模增長和結構優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製造業與服務業、縣域和城區、強縣和富民、招商引資和公平競爭、經濟發展和綠色生態、人口流失和消費擴容等十大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關係。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