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征集
日子很難,生活不容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說不出的感覺,受苦的人最懂。
和吃苦相比,有苦難言,無人問津,可能比苦本身還難受。
重生之後,葉檀老師變了很多,變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別人的苦。
她說,有苦我們一起分擔。
每周六,葉檀老師都會親自回複,並在公眾號上發出,有苦難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葉檀老師傾訴,把你的故事,發送到郵箱yetanbusiness@163.com,葉檀老師看到,一定會回複。
記住,這世界還有人,關心你,在乎你,理解你。
文/青城楨楠
外資動向,從來是輿論熱度高的經濟話題之一。外資蜂擁而至,不僅代表中國經濟欣欣向榮,更代表國際關係和諧融洽。
即便中國已然資本充足,甚至過剩,國人對外資的感受力,卻從未有過變化。
從商務部的口徑看,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的巔峰在2022年,峰值為1.23萬億,自從2022年之後,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連續三年下滑,2023年下滑8%,2024年下滑27.1%,2025年前6個月下滑15.2%。
外資投資整體下滑,而有一些國家逆勢投資,比如,日本。
7月19日,商務部的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前6個月,日本對華投資大幅增長59.1%,增速僅次於瑞士,排在主要國家第二名。
商務部每個月隻會公布三到四個排名靠前的國家對華投資增速。出現在名單裏已經證明,日本2025年對中國投資確實很快。
我們查閱了商務部網站的曆史數據,發現2025年前兩個月,日本還沒有進入對華投資國家前列。
從3月開始,日本第一次出現在名單上,排名第三,增速為29.1%。此後,投資增速快速攀升,4、5兩個月連續第一。按照目前的投資增速,日本對華投資,可能一舉扭轉2021年以來的頹勢,重新回到增長態勢。
另外,根據2025年6月9日中國日本商會公布的《中國經濟與日本企業 2025年白皮書》,2024年四季度,有16%的日本企業明確表示,將會“大幅增加”或“增加”對中國的投資,42%表示將會維持對中國的投資,兩者合計創2024年新高。
日本企業默默在行動
看到日本對華投資大漲,可能很多人難以置信。從事經濟分析,最忌諱的就是用情緒看問題,站在主觀意願上先入為主。
事實是什麽,就是什麽。
從時間線上看,本輪日本對華投資熱,始於石破茂當選日本首相時期。這個喜歡喝茅台的非主流自民黨老油條,一直被冠以親華派標簽,但各方似乎都沒找到什麽實質性的證據。在某種程度上,投資的變化成為注腳。
在中國日本商會公布的《中國經濟與日本企業2025年白皮書》中,明確寫道:
2025年3月,在東京舉行的第六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結束後,中國政府公布的二十項重要共識,舉行的“中日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組會議”等措施,對於日本企業投資有重要意義。
據外交部官網,3月22日,在東京舉行的中日經濟高層對話是2019年來的首次,堪稱破冰之旅。
能有此決定性對話,起始點是兩國領導人在2024年11月15日,利馬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的雙邊會晤。利馬會麵之時,距石破茂當選日本首相僅4天。
站在貿易安全的角度,日本也需要加大對中國的投入,對衝風險。從4月開始到現在,老川從來沒有對自己的小兄弟開恩。
7月23日,老川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與日本達成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協議”,其中包括對日本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征收15%的“對等”關稅。
老川還表示,日本將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美國將從中獲得“90%的利潤”。此外,日本還將“開放貿易,包括汽車和卡車、大米和某些其他農產品,以及其他東西。
汽車、農產品等貿易領域,素來是日本的核心,絕少妥協。如果日本同意老川的這些條件,是做出了關鍵讓步。
目前,日本要員還沒有明確的回應。不過,從日本角度來看,對美國妥協越多,越有接近中國,投資中國的必要,以此來對衝風險。
作為日本企業的代表,豐田在中美兩麵下注。
2025年2月5日,豐田宣布和上海達成合作意向。4月22日,據“i金山”微信公眾號,豐田和上海市的合作正式落地。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豐田將獨資設立雷克薩斯生產、研發公司。
據悉,此次豐田項目總投資146億元,首期拿地1692畝,6月份正式開工,2027年第一台車有望下線。
能夠享受獨資待遇,一方麵是因為豐田有實力,另一方麵也是中國對日本企業的優待。
豐田願意在貿易局勢如此不明朗的情況下,大手筆投資中國,和豐田的中國業務發展態勢有關。
都說中國市場卷,但豐田似乎沒有感受到太多寒意,比其他外資、合資品牌日子好過得多。
據豐田官方數據,2024年豐田在中國市場銷量為177.6萬輛,同比下降6.9%。同一時間,本田的銷量下滑了30%,日產下滑了12%,頹勢明顯。
進入2025年,豐田已穩住銷量。據觀察者網7月20日的消息,2025年上半年,豐田含雷克薩斯銷量為83.77萬輛,同比增長6.8%。
有利可圖,在本土生產本土產品的策略,加上美國因素,加速豐田中國戰略。
4月17日,在上海車展上,豐田第一次以“立全球更中國”為主題,係統性地展示其本地化戰略,或者說中國化戰略。未來,將深度重構管理、事業、研發、產品、供應鏈/銷售體係,徹底中國化。
6月12日,在第二屆廣汽豐田科技日上,豐田破天荒宣布,來中國車型的開發決策權將由日本總部放至中國。
7月16日,據日經新聞的報道,豐田和鬆下合資的電池公司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PPES),將在大連投資37億建設電池廠房,新工廠於6月底正式開工建設。
據日媒報道,此舉標誌著豐田在全球電動化戰略中進一步加快“本地生產、本地供應”的落地步伐。
日本企業素來抱團,豐田是頭雁,兄弟們跟著一起往前衝。
豐田決心中國化之後,配套公司一呼百應。7月16日彭博社報道,日本電產(Nidec)首席執行官岸田光哉表示,公司為豐田bZ3X打造的電機中,約99%的零部件來自中國。
岸田稱,這款電機的集成製造“異常艱難”,但高度本地化生產顯著壓縮成本,這是豐田在中國激烈的電動車市場中邁出的關鍵一步,bZ3X是首款搭載該電機的豐田車型。
據青島發布2024年11月底的消息,日本電產在青島的全球電器產業園將於2025年3月投產運營。達產後可年產電機1400萬台、控製器1600萬片。
此外,三菱電機也在跟著加碼中國。
據中國新聞網2024年7月份的消息,三菱電機時隔20年,再度擴大變頻調速器的生產,新廠址在大連,預計2025年9月竣工,12月投產。
其他日本頭部企業選擇在2025年擴產,增產,加大投資。據日係會社小站公眾號的統計,2025年3月、4月,如下日企選擇投資中國:
其中,比較知名有材料界的旭化成、鬆下電子材料,醫藥界的第一三共,設備龍頭森鬆集團等。
據DT新材料2025年3月7日消息,總投資約22億元的旭化成高性能材料生產製造基地項目竣工投產。新廠第一階段運營已準備就緒,預計將於3月底啟動商業化生產。
4月18日,上海浦東新區召開高水平改革開放推進會。日本森鬆集團計劃投資6.2億元,計劃建設森鬆總部辦公大樓。日本製藥公司第一三共集團希望采取分段生產的方式在浦東投資10億元。
在消費端,選擇在中國擴張的企業也不少。“西餐界的蜜雪冰城”薩莉亞7月9日發公告稱,將在武漢設立全資控股海外子公司,加速擴張中國版圖,為“千店計劃”做準備。
便利店巨頭羅森集團仍保持較高的拓店速度,2031年之前,要在中國開12000家門店。
日企動作不小,但非常低調,這或許就是日本人做事的風格。當然,也不排除因局勢所迫,雙方官媒刻意為之。
截止目前,我們看到的,日本企業在華最詳盡的統計信息,來自亞洲經濟新聞。
2023年底,亞洲經濟新聞曾援引Risk Monster的調查報告稱,截至2023年,在中國用工人數最多的企業前十名,全是製造業。
第一名是鬆下,一共7.4萬員工,主要從事空調壓縮機、電池等業務;
第二名是,電路板製造商日本MEKTRON公司,有4.8萬名員工;
三到五名都是汽車製造業,分別是日產、豐田、本田。三家公司的員工數量差不多,都在4萬人左右。
2025年6月16日,胡潤曾經發布過一個製造業外資在華投資30強,裏麵有7家日本企業,數量排名外資第一。其中鬆下、TDK、日本、豐田、日立位列前五。
據人民網消息,日本調查公司“帝國數據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在華擁有當地法人或生產基地的日本企業數為1萬3034家,與2022年6月(上次調查)時相比,增長了2.6%(328家)。
結合日本企業在華情況、在中國的日本人數變化,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日本企業和中國的鏈接,並沒有因為貿易環境有所減少,反而因為本地化策略,有所加強。
當然,因為本地化更多啟用中國員工,所以日本人的數量在降低。
如果我們想讓更多日企來中國投資,要解決什麽問題?
中國日本商會公布的《中國經濟與日本企業2025年白皮書》中,有明確的訴求。
解凍還在繼續
隨著中日貿易的緩和,中國在很多商品上逐步放寬了對日本的限製。
大家最關心的是放鬆日本食品、水產品的進口。6月29日,海關總署發布公告稱,針對日本福島核汙染水排海的長期國際監測和中方獨立取樣監測,結果未見異常。
日本政府承諾在保障輸華水產品質量安全的前提下……中方決定有條件恢複日本部分地區水產品(含食用水生動物)進口。
2024年,據日本方麵統計,對華出口的農林水產品和食品大幅下降29.1%,原因主要是受到核汙染事件的影響。相信2025年這一數據會快速提升。
日本對中國的依賴正從下滑轉到企穩。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數據,2024年中國在日本貿易結構中的比重為20.1%,在排名第一的同時,止住了連續三年的下滑態勢。
而美國在日本的貿易地位,則開始放緩。
讓中日貿易重新回暖的主要領域是半導體等高端製造。
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數據,2024年,日本對華出口排第一的是集成電路,占比為12.4%。排第二的半導體設備占比為9.1%,增速接近25%。
在美國企圖製約中國半導體發展的時候,日本的選擇是賣更多半導體和相關設備給中國。我們無法在公開渠道看、到太多消息,也許是為了保護彼此吧。
日本加大對中國投資,中國也在加大對日本的投資。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中國投資日本的存量資金已達57.7億美元,創曆史新高。
當然,57.7億美元的存量投資提升空間還是比較大的,尤其是,日本對華存量投資已經超過了1300億美元。
新的變數
盡管中日經貿關係比很多人想象得要好,但這種好注定經曆波折。
變數仍然存在。就近期來說,最大的變數來自日本政壇。
據新華社7月21日消息,日本國會第27屆參議院選舉結束,結果執政黨自民黨慘敗。
自1955年自民黨成立以來,首次同時失去參眾兩院多數席位。
麵對慘敗,石破茂公開表示“謙虛接受這一殘酷現實”。7月23日,日本產經新聞獨家報道,石破茂決定8月決定最終是否辭職,如果辭職,9月左右選出新黨首,隨後在10月召集的臨時國會上進行首相指名選舉。這有可能造成中日之間的貿易波動。
石破茂長期不被看好,沒有認為他能出任首相,現在沒什麽人認為能坐穩。在參議院選舉之前,石破茂政府的民意支持率僅為20.8%,這一切似乎都注定了今日的結局。
不過,市場的反應超乎人們的預料。參議院選舉結束後,日元不跌反漲。
圖片,日元連續走強
日元走強,一方麵是靴子落地,另一方麵是市場此前的預期過低。
據NHK等日本媒體的報道,此前市場預期,自民黨與公明黨組成的執政聯盟隻能獲得44個席位,但實際獲得了47席。距離過半門檻,僅有3席,差距並不大,這直接觸發日元短期走強。
相比於自民黨和石破茂的命運,日本極右翼政黨參政黨更值得關注。主打日本優先,且和老川一樣反對基本醫學,主張“全球精英陰謀論”,在本次選舉後。席位大幅增加,從1席增長至14席。
參政黨崛起背後,代表了日本民眾對傳統政治生態和精英政治的反感。從趨勢來看,可能會加速日本政治生態的根本性改變。
對中國來說,和一個更加草根,更加在乎日本本土利益的政府打交道,變數也比之前多了很多。
當然,無論如何變,終極追求是對雙方有“利”。
(免責聲明:本文為葉檀財經據公開資料做出的客觀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請勿以此作為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