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崗搶建機場, 是救命稻草還是財政黑洞?

機場本身並不能解決鶴崗的根本問題,在未來,如果缺乏合理的產業規劃和人口吸引措施,機場反而可能淪為麵子工程,進一步加重當地的財政負擔。

撰文丨熊誌

當“最強地級市”蘇州的市民,還在為遲遲沒有機場而苦惱時,因房子白菜價而登上熱搜的小城鶴崗,卻率先圓了“機場夢”。

近日,民航東北地區管理局、黑龍江省交通運輸廳聯合批複新建黑龍江鶴崗蘿北機場初步設計。

鶴崗蘿北機場將按照年旅客吞吐量45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1600噸設計,飛行區指標為4C,力爭2027年校飛通航。

然而,這座即將“起飛”的城市,也引發了廣泛質疑——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鶴崗長期麵臨經濟下滑、人口外流的困境,為何仍執著於建設機場?更進一步地看,經濟欠發達的中小城市,是否真的有必要建設機場?

01

在機場獲批之前,鶴崗已經苦經濟轉型久矣。

這座因煤炭產業繁榮的城市,曾是東北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但隨著常年開采導致資源枯竭,產業單一化的鶴崗,經濟發展逐漸陷入停滯,人口大量外流。

七普數據顯示,2010年至2020年,鶴崗的常住人口減少約16.7萬人。前兩年,它還因為財力不足以支付到期政府債務本息,在全國率先開啟“財政重整”。

一座落後的中小城市,耗資不菲建機場,當然會加劇財政負擔。但反過來看,在巨大的轉型焦慮之下,放手一搏建機場,也可能被地方當成破解發展困境的救命稻草。

鶴崗的交通並不發達,在“市市通高鐵”成為不少地區標配的背景下,鶴崗現在還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高鐵。到400公裏外的省會哈爾濱,最快的動車也要3.5小時。機場的到來,確實可以提升交通通達度。

而從直接經濟效應看,機場建設本身能帶動基建投資,蘿北機場總投資超過12億元,相當於鶴崗2023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三分之一,短期內可以拉動就業和相關產業。

值得一提的是,鶴崗擁有亞洲最大的石墨礦產資源,它是製作新能源電池的重要材料,蘿北機場的選址布局離石墨礦較近。從這個角度看,鶴崗的機場雖然規模等級不高,但卻承載著擺脫“煤城”標簽的產業轉型期望。

轉型的焦慮有多深,機場建設的迫切性就有多強。

但得清醒地認識到,機場本身並不能解決鶴崗的根本問題,在未來,如果缺乏合理的產業規劃和人口吸引措施,機場反而可能淪為麵子工程,進一步加重當地的財政負擔。

02

鶴崗機場引發爭議後,不少網友將其與蘇州對比。作為GDP總量超2萬億的“最牛地級市”,蘇州至今沒有民用運輸機場,當地人出差坐飛機,還得去上海或者無錫。

一個經濟發達、人口眾多的城市,爭取機場數十年未果;而一個財政重整、人口外流的城市,卻率先拿到了機場建設的入場券。這種錯位感,引發了關於資源配置公平性的討論。

其實,無論是尚未擁有機場的蘇州,還是即將圓夢的鶴崗,它們對機場的渴望都同樣強烈。二者在爭取機場建設上的不懈努力,正是當下機場建設熱潮的一個生動寫照。

數據顯示,2010—2023年,中國民用運輸機場數量,從175個增加到259個,增幅達48%,遠超同期航空需求增長。

2023年,湖南湘西邊城機場、河南安陽紅旗渠機場、四川閬中古城機場、山西朔州滋潤機場、西藏阿裏普蘭機場,新增5個機場通航;2024年,河北邢台褡褳機場、新疆奇台江布拉克機場、新疆和靜巴音布魯克機場、黑龍江綏芬河東寧機場,又新增4個機場通航……

不難發現,在這場“機場競賽”中,中小城市反而成了主角。

“拚命建機場”的熱潮背後,固然有完善交通網絡的合理需求,但也隱藏著盲目跟風的風險。尤其是一些經濟落後地區,過度迷信“機場經濟”的魔力,不惜舉債上馬機場項目。

一方麵,機場本身能拉動投資,帶動GDP增長;另一方麵,在政績思維的驅動下,有的城市會將機場當成招商名片,認為一旦有了機場,城市檔次和能級能瞬間提升,搖身一變成為開放門戶。

機場建設對地方發展,當然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如宜賓新的五糧液機場,2019年12月通航,僅僅過了4年,客流就突破200萬人次門檻。然而,並非所有機場都能取得如此佳績,投入與產出是否值得,仍需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從成本角度來看,建一座中小型機場的成本並不高昂,尤其是在地廣人稀的中西部地區,建機場的成本遠低於建高鐵。然而,機場建成後的運營投入同樣不容小覷,盲目跟風建設無疑會加劇地方的債務壓力。

根據民航局數據,全國共有263座民用運輸機場,但近六成吞吐量不足100萬人次,43座機場不足10萬人次,11座機場不足1萬人次。客流量不足,遠低於設計容量,隻能陷入虧損泥潭,要維持運營就得投入大量補貼。

以貴州安順機場為例,由於航班數量少,設施維護和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每年虧損近2000萬元。

對於中小型機場,每年會有大量的財政補貼。如2025年,四川九寨黃龍機場、新疆阿克蘇機場、新疆庫爾勒機場、雲南大理機場,中央財政補貼資金,都多達3000萬元以上。

一座中小型機場,每年消耗上千萬元財政補貼,如果開通運營後,並沒有帶來預期的產業集聚效應,隻會造成資源浪費,不僅無法帶動經濟,反而會成為財政黑洞。

03

麵對機場建設狂熱,政策層麵早已開始降溫。

2018年發布的《關於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就提到,“避免過度超前,防止盲目發展、重複建設”。

機場作為重大基礎設施,其價值不僅在於經濟數據上,更在於服務民生,促進區域均衡發展。

但機場建設也確實需要回歸理性,不能在“誰沒有誰尷尬”的攀比下,一哄而上,把機場當成形象工程、麵子工程,不顧實際的客流需求和財政的持續性,舉債建設。

在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高規格建設機場自然是可行的。但對於那些人口流出、經濟相對落後的中小城市而言,盲目建設機場或建設規模脫離實際,都可能麵臨客流量不足,運營成本高昂等問題。

而且,在拉動投資、提升城市形象之外,廣大中小城市還得看到“機場經濟”的另一麵——便利的交通,能促進資源和要素集聚,吸引遊客和投資,但同樣可能加速人口的外流。

這種虹吸效應,在高鐵時代已經在許多地方上演。高鐵開通後。資源加速向中心城市聚集,開通高鐵的中小城市,人口流失進一步加劇。

從這個角度來看,包括鶴崗在內的中小城市,尤其是收縮型城市的機場建設,更像是一場戰略賭博。它承載著撬動產業轉型的期待,但也麵臨著財政透支、債務負擔加劇以及人口加速外流的現實風險。

機場並非所有中小城市的必需品,隻有當其與地方產業轉型戰略高度契合時,才具備投資合理性。相反,對缺乏產業支撐的地區,改善既有交通設施的運營效率,可能比新建機場更為務實。

所以,各地要保持清醒,科學規劃、嚴格論證,避免盲目建設,唯有如此,機場才能真正成為地方發展的“翅膀”。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