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小米鏖戰數年,2800億世界巨頭業績腰斬

曾幾何時,飛利浦是“高檔進口”的代名詞。

飛利浦生產的電視、燈具、手機,都曾是中國消費者的“心頭好”。直到今天,飛利浦剃須刀和電動牙刷,仍然是電商平台上的熱銷爆款。

但鮮為人知的是,飛利浦的業務早已被拆分得七零八落:顯示器業務,賣給冠捷科技;家電業務,賣給高瓴資本和德爾瑪;照明業務,獨立拆分運營;就連如今炙手可熱的半導體業務,也被接連三次拋售。

換句話說,如今普通消費者接觸到的飛利浦產品,大多都不屬於飛利浦旗下。

也難怪有人感歎:歐洲百年巨頭,怎麽就淪落成了“貼牌大王”?

但這並不是一個英雄末路的故事。飛利浦牢牢守住了“醫療健康”這條戰線,推出了醫療成像設備、CT掃描儀、AED除顫儀等產品。看似“短視”的品牌轉讓和授權代工,也為飛利浦的轉型卸下了業務包袱。

2024年財報顯示,飛利浦年營收達到180億歐元(約合1516億元人民幣),經調整EBITA利潤率為11.5%,同比微漲0.9%。

和巔峰期相比,這當然不是一個亮眼的數字。但在100多年的商業征程中,飛利浦敢於下“壯士斷腕”的決心,不斷適應變化,為其贏得了寶貴的一線生機。曾經的歐洲小家電之王,依然貫徹著一家企業最基本的底線:盈利,活下去。

盛名之下

“賣賣賣”,是飛利浦近20年來的主要動作。

2004年,飛利浦賣出電腦顯示器業務;2006年,飛利浦賣出移動電話業務;2010年,飛利浦又出讓了中國區電視機采購、分銷業務。

2014年,飛利浦將旗下照明業務整合為兩家獨立公司,其中一家被美國私募基金買走,一家徹底分拆、獨立運營。

2018年,飛利浦將淨水器、飲水器、熱水器、坐便器等品類授權給德爾瑪。2021年,掛燙機、電熨鬥、吸塵器、咖啡機等品類又被打包售賣給高瓴資本,並附加為期15年的品牌授權。

在發展各項業務中獲取的專利,飛利浦也要“物盡其用”。2020年,飛利浦曾對小米在多項3G/4G標準必要專利上展開侵權訴訟,不過未能取勝,雙方最終達成和解。

至此,飛利浦的to C業務幾乎隻剩下一具“空殼”。印有“飛利浦”商標的大部分產品,都已經交由其他公司經營。還歸屬於飛利浦本部自營的,隻剩下剃須刀、電動牙刷等毛利較高的品類。然而,品牌授權的業務雖然能快速“回血”,但也快速侵蝕了品牌商譽。

“賣賣賣”的原因很簡單:入不敷出。

飛利浦的困境始於2001年:由於全球互聯網泡沫的破滅,IT行業迎來大洗牌,飛利浦的半導體業務受到重創,並在此後數年不斷虧損,成為公司大量“失血”的傷口。

財報數據顯示,2001年,飛利浦淨虧損額達到創紀錄的26億歐元(約合219億元人民幣)。

為求自保,飛利浦開始剝離自身的非核心資產,從技術壁壘不足或利潤率較低的領域逐一退出。

隻是從外界看來,這種防禦手段未免太過激進:剝離半導體業務,讓飛利浦錯過了ASML、台積電大放異彩的時代;賣掉照明業務,更是意味著放棄自己耕耘百年的根基。在飛利浦大刀闊斧的拆分之路上,其遵循的主線到底是什麽?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回顧飛利浦長達130多年的發家史。

“皇家巨無霸”成名錄

飛利浦創始於1891年,最早由創始人傑拉德·飛利浦靠生產碳絲燈泡起家。

考慮到在這之前12年,愛迪生才發明碳絲燈泡,飛利浦在照明方麵的技術積累,可謂是占盡先機。到了1900年,飛利浦每年生產的白熾燈泡數量已超過300萬隻,銷售網絡遍及全球28座城市。

1918年,飛利浦已成為歐洲最大的照明公司。此後,這家立足於荷蘭埃因霍溫的燈泡工廠,開始不斷拓展業務範圍。

收音機、電動剃須刀、電視機、唱片機、咖啡機、核磁共振設備……到20世紀下半葉,飛利浦已經發展成一個橫跨諸多工業門類的“巨無霸”。

第一把飛利浦剃須刀“雪茄”

在如今最熱門的半導體業務上,飛利浦也曾一度領先全球。可惜的是,它後來把光刻集成電路部門拆分為新公司ASML,又把晶圓封裝業務拆分為台積電。40年前,拱手讓出這兩塊業務的飛利浦恐怕不會想到,這兩家公司將會在今天如此深遠地影響世界局勢。

1996年,飛利浦的全年營收達到401.4億美元(約合2880億元人民幣),在多個細分類目下成為世界領軍品牌,是當之無愧的“歐洲小家電之王”。

直到21世紀初,繁花似錦的時代迎來終結。飛利浦的消費電子和半導體業務均麵臨巨大虧損。它在受創之餘發現,“大而全”既是自己的優勢,也成了一個重要的敗因:業務過度擴張,部門之間難以靈活聯動,危機來臨時反應遲滯。

至此,飛利浦的改革路線終於明了:它對自身業務進行篩選、梳理、剝離和重構,既是“止血”,也是押注——在代表過去的業務上堅決退出,在代表未來的業務上大舉投入。

而飛利浦選擇的“朝陽產業”,是當時僅占其總收入8%的一小塊業務:醫療健康。

一個全新的時代

從宏觀視角來看,飛利浦的決策有其前瞻性:全球老齡化趨勢不斷演進,醫療健康勢必成為大眾剛需。但從財務視角來看,飛利浦選擇這樣一個小切口,進入一個不占據絕對優勢的市場,依然可以說是孤注一擲。

飛利浦的轉型戰術,首先從“買買買”開始。

在2002年到2003年間,飛利浦花費近50億歐元,並購了一係列醫療產業鏈公司。作為百年巨企,它深諳個中訣竅:到了2005年,飛利浦醫療部門收入已占據其總銷售額的20%。

其後,就是更為激進的分拆動作:飛利浦將照明、家電等業務盡數剝離,完全轉型成一家數字化醫療集團。

飛利浦官網顯示,目前其醫療產品包括CT掃描儀、核磁共振儀、超聲掃描儀、心電圖診斷係統、AED除顫儀等。

在2024年度財報中,作為一家醫療集團的飛利浦,收入主要分為三大板塊:診斷與治療業務,收入88億歐元(占據總營收的48.9%);護理業務,收入51億歐元(28.3%);剃須刀、電動牙刷等個人健康業務,收入36億歐元(20%)。

不過,盡管醫療業務成為了飛利浦目前的基本盤,但它的“精簡”之路並未停止。

2024年以來,飛利浦依然在不斷進行“分拆”:退出美國呼吸機市場,出售醫療影像翻新服務商AGITO,出售覆蓋130多國的急救關護業務……這固然和監管壓力有關,也不難看出飛利浦的另一重用意:將醫療業務專精化,避免重蹈“盤子鋪得過大”的覆轍。

看起來,飛利浦從曾經“大而全”的業務版圖中吸取了足夠教訓。它拋下所有不重要的業務輜重,決心走一條未曾設想過的道路:圍繞某一個點深紮下去,積累技術壁壘,建立屬於自己的“高城深池”。

回望過去,那個幾乎無所不能的“荷蘭皇家飛利浦”已經不複存在。

但與其說飛利浦這個品牌走到了暮年,倒不如說,在毅然卸下重擔之後,它勇敢地步入激流,找到了新的存身之道:探索新的安全區,自成一個“小而美”的商業王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