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逼近,今天要消化2個壞消息

打工人過周末,懂王可沒閑著。一天連扔兩枚“炸彈”,先把30%關稅大棒砸向歐盟、墨西哥,後是辭退鮑威爾之聲再起。

又到交易日,市場的緊張情緒回來了。

周一開盤,市場避險情緒升溫,黃金、美國國債避同漲,美股股指期貨跳水,日經225指數開盤下跌0.4%。

特朗普的耐心耗盡?

特朗普在上周日發出的最新關稅威脅函——他單方麵宣布對墨西哥和歐盟征收高達30%的關稅。至此,日韓、墨西哥、加拿大、歐盟等美國最親密的盟友,無一例外地收到了這份“關稅大禮包”。

美媒分析指出,這一連串近乎瘋狂的關稅函,或許正預示著特朗普的耐心已經見底。他對所謂的“TACO貿易”模式(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意為“特朗普總是退縮”)感到極度惱火。

這種模式概括了他在關稅政策上反複無常的套路:先拋出極具破壞力的天價威脅,隨後往往在市場暴跌的壓力下或在談判達成妥協後,選擇退讓或延期。而“TACO”現象的一再上演,很大程度上正是市場“以死相逼”的結果。

但這一次,情況可能不同。種種跡象表明,懂王這次或許並非虛張聲勢。對於那些嚴重依賴美國市場的貿易夥伴來說,談判的窗口期正在急速關閉,8月1日很可能成為最後通牒。

當然,特朗普在對歐盟的表態中,還是留下了一絲回旋餘地。他寫道:“如果你們願意向美國開放迄今封閉的市場,消除所有關稅、非關稅壁壘及政策障礙,我們或許會考慮調整這封信的內容。”

麵對特朗普的咄咄逼人,歐盟內部反製呼聲高漲。法國總統馬克龍強烈呼籲歐盟委員會“動用一切可用手段”,對美國實施報複性關稅。

不過,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的表態,可能更接近歐洲的實際考量。她表示,將把對美國關稅的反製措施暫停期延長至8月初,並重申歐盟“一直明確表示傾向於通過協商達成解決方案”。

顯然,談判的大門尚未完全關閉,但留給雙方的時間已然不多。

“偷師”尼克鬆,劍指鮑威爾

就在全球為關稅風暴焦頭爛額之際,特朗普的“第二戰場”也已開辟——他再次向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施壓,而白宮幕僚們則絞盡腦汁,試圖尋找扳倒這位央行掌門人的“正當理由”。

最近,白宮似乎找到了一個突破口:指控鮑威爾在國會就美聯儲總部耗資25億美元的裝修項目作偽證或存在嚴重管理不當。白宮預算主管拉塞爾·沃特(Russell Vought)以此為由,公開要求鮑威爾“立刻辭職”。

值得玩味的是,引爆此事的記者,正是有“新美聯儲通訊社”之稱的尼克·蒂米拉奧斯(Nick Timiraos)。

其報道揭示,特朗普同時在負責審批首都重大建設項目的聯邦委員會中,安插了三名白宮顧問,包括白宮副幕僚長詹姆斯·布萊爾(James Blair)。這被廣泛解讀為是在為以“正當理由”罷免鮑威爾製造法律依據。

畢竟,最高法院此前的裁決,已經嚴格限製了總統僅因政策分歧就解職美聯儲官員的權力。

這一係列操作,令人不禁聯想到尼克鬆時代的故技。1972年大選前,尼克鬆政府曾捏造美聯儲主席亞瑟·伯恩斯(Arthur Burns)在推行不受歡迎政策的同時謀求加薪的虛假消息,目的就是為了打擊美聯儲的獨立性和信譽。曆史似乎在重演。

然而,現行美國法律對罷免美聯儲理事設定了極高門檻。白宮幕僚們認為,這次“裝修門”風波,或許是特朗普難得的“天賜良機”。

德意誌銀行策略師已發出警告:特朗普若成功迫使鮑威爾離職,將是一個重大且被市場低估的風險,極可能引發美元和美國國債的猛烈拋售。

荷蘭國際集團(ING)也持相同看法,認為這不僅會衝擊美聯儲的獨立性,還將導致收益率曲線陡峭化(即長期利率相對短期利率更快上升),形成對美元極為不利的“有毒組合”,屆時歐元和日元或將成為避險資金的首選。

目前消息麵紛繁複雜,投資者麵對關稅新聞似乎已有些麻木,全球股市大概率不會再現“解放日”般的劇烈波動。

但尚未定價的市場,不就是最大的風險嗎?何況還有鮑威爾麵臨解雇的壞消息呢?

軲轆慧看,近期上漲乏力的黃金,也開始動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