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前十的連鎖藥店,連房租都交不起了?

6月的一個下午,位於北京大興區的一家海王星辰藥店,終於“等”來了一名顧客。

店長趕忙迎上去問需要點兒什麽藥,等來的卻是“可否拿自己帶的藥材來熬藥”。當被婉拒後,這名顧客便徑直離開了。

客人變少的情況,不隻存在於這家海王星辰藥店。中國新聞周刊近日走訪北京多家海王星辰門店發現,客流下滑是普遍現象,如果是非醫保定點藥店,情況可能更加糟糕。

6月中旬,一封郵件忽然開始在業內流傳:海王星辰請求其門店的房東們可以接受延遲一個月付款。

據海王星辰官網介紹,其誕生於20世紀90年代,到如今擁有4800多家連鎖藥房,8000多名藥師。在零售藥店行業有關綜合實力排行榜中,其常年位居前十。

被問及房租欠繳問題時,上述店長表情略顯尷尬,以“不知情,全國各個地方情況可能不一樣”搪塞了過去。她同時強調稱:“我們公司很大,門店、產品、物流全都有,是很有實力的。”

這樣一家“很有實力”的企業,為何如今連房租都交不上了?

圖/視覺中國

交不起房租了?

中國新聞周刊發現,網傳郵件發送時間為6月16日,郵件標題很直白——“關於懇請支持海王星辰租金延付的請求”。

郵件中的第二段講述了海王星辰目前麵臨的市場環境,並表示行業存在“諸多不確定性與合規壓力”;與此同時,直播帶貨和線上購藥等新興銷售模式迅速崛起,分流了大量客源,對傳統醫藥零售渠道造成了巨大衝擊。“我司作為深耕醫藥行業三十載的企業,如今也麵臨著創業以來最為艱難的轉折點,經營壓力與日俱增。”

為此,海王星辰希望將租金往後延緩一個月支付,也就是6月租金,7月支付;7月租金,8月支付。同時還強調:“目前這三個月的喘息之機,對我司而言至關重要。它將成為我們調整經營策略、優化資源配置、緩解資金壓力的黃金時期,有助於我司盡快走出困境,恢複穩健經營,並在後期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強的實力,繼續為雙方的合作創造更大的價值。”

郵件落款為深圳市海王星辰健康藥房連鎖有限公司,係山東海王星辰醫藥連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孫公司。

與餐飲業類似,房租是藥店的主要成本之一,但又不像餐飲業占比那麽高。

根據《2022—2023中國藥店發展報告》,近幾年,藥店物業租金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逐年下降,從2019年的11.91%,下降到2022年的9.60%,降幅達2.31%。

作為常年位居全國前十的連鎖藥店品牌,海王星辰連營收占比僅為10%左右的房租都付不起了嗎?

中國新聞周刊就郵件內容向深圳市海王星辰健康藥房連鎖有限公司致電,對方表示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采訪。隨後又向山東海王星辰醫藥連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函進行核實,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複。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剛剛過去的6月28日,海王星辰還舉辦了成立三十周年司慶活動。慶典上,海王星辰常務副總裁張妙發表講話稱,未來,海王星辰將“堅定不移推進海王優品戰略,滿懷期待迎接下一個三十年”。

事實上,海王星辰近年來正在籌備IPO事宜。

早在2007年,海王星辰就已赴美上市,是彼時我國第一家在紐交所IPO的連鎖藥店,不過2016年海王星辰就從美股退市。

2023年,海王星辰又重新謀求在A股上市,在山東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登記,輔導券商為中信證券。

今年4月,中信證券披露了山東海王星辰醫藥連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第七期IPO輔導工作的進展情況。針對公司實際控製人控製企業眾多、相關治理機製及內控製度尚需進一步梳理整改等情況,中信證券及其他中介機構、北京市中倫律師事務所對相關問題提出了整改方案。

圖/網傳郵件截圖

藥店閉店潮開啟

客觀地說,藥店這幾年確實不好過。

據中康藥店通數據統計,2024年全國零售藥店關店數約3.9萬家,平均每天有107家藥店倒閉,並且關店數呈現季度環比上升趨勢。而一眾上市連鎖藥店中,大半出現了利潤下滑甚至虧損。

2025年形勢仍未能好轉。國大藥房母公司國藥一致2024年歸母淨利潤同比驟降59.83%,今年第一季度,歸母淨利潤再度同比下降15.63;一心堂去年歸母淨利潤下滑79.23%,今年一季度下滑33.83%;同期健之佳則分別下滑69.08%和35.85%。

究其原因,醫藥電商的興起,令消費者的購買習慣發生了極大改變。

“現在客戶買藥基本都直接在線上下單,而且很多都直接在網上囤半年、一年的量,隻有特別急的,像什麽開塞露、創可貼、兒童退燒藥這種的,才會到店裏買。”一名小型連鎖藥店店長對中國新聞周刊坦言,“客戶不到店,我們就沒辦法做附加服務、推銷別的產品了。”

此外,廣泛存在的線上線下“同店同藥不同價”問題,進一步讓線下藥店客流量萎縮。

中國新聞周刊於前述海王星辰門店統計發現,太極桐君閣麻仁丸網售15.8元,門店標價25元;南洋克痢痧膠囊網售23.8元,門店標價29.8元;15袋3克裝的“思密達”蒙脫石散價差最大,網上不同口味的售價僅25元左右,門店標價卻達到了44.8元。

不過在湖南省藥品流通行業協會原秘書長黃修祥看來,業績普遍承壓的根本原因在於門店太多。據中康藥店通統計,去年6月全國藥店數已經突破了70萬家。

回溯曆史,連鎖藥店行業的爆發,主要有兩個時間點。第一個時間點在2017年。彼時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全麵推開,“兩票製”“藥占比”“零加成”等政策密集出台,為院外醫藥零售市場的爆發奠定了基礎。

第二個時間點在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重點任務分工方案》,其中明確提出,優化藥店開設審批,在全國範圍內對申請開辦隻經營乙類非處方藥的零售企業審批實行告知承諾製,推動取消藥品零售企業籌建審批,督促地方清理對開辦藥店設定的間距限製等不合理條件。

所謂告知承諾製,是指申請人書麵承諾已經符合告知的相關要求,並願意承擔不實承諾的法律責任,行政機關不再索要有關證明並依據書麵承諾辦理相關行政事項的工作機製。此舉大幅簡化了開店流程。

政策助推下,益豐藥房、大參林、老百姓、一心堂四大民營藥房均迅速擴張,並陸續成功上市。

河南動銷企業管理谘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鄭佩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就國際一般規律,每家藥店服務6000人方能實現盈虧平衡,“換算下來,中國的藥店應為23萬—25萬家左右”。即是說至少要在目前的基礎上出清三分之二。黃修祥則認為,合理的藥店數量應在40萬家左右。

“海王係”之困

連鎖藥店行業裏,有關“轉型”的話題已經討論了數年。

一般認為有兩個方向:一是走大健康、美妝等泛消費的路子,這條路貌似已被屈臣氏、萬寧等美妝集合店的退潮所證偽;二是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往DTP(Direct to Patient,直接麵向病人)藥房轉型。

相比普通藥店,DTP藥房不僅要進行傳統的藥品銷售和配送,還提供用藥谘詢、追蹤進展等患者全周期服務。這要求藥房除了執業藥師,還要配備冷鏈、冷櫃等新藥特藥所需硬件,綜合成本較高。

2023年西普會DTP藥房新發展峰會上,廣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廣州醫藥大藥房有限公司總經理程震就曾公開表示:“作為DTP藥房的經營者,盈利是我們目前最大的痛點。”

鄭佩指出,連鎖藥店轉型升級的最大障礙來自原有的管理體製,即高毛首推機製和店員激勵體係。“提成比例務必改變,這樣非醫保的大單品才能做起來;高毛體製也務必打破,否則供應商就沒有費用空間提供線下終端門店的助銷、推廣工作,新的模式也就難以成功。”

無論往哪個方向轉型,都需要錢,然而將視線從海王星辰身上挪開,放到整個“海王係”身上,會發現其多個板塊均在承壓,兄弟單位也掏不出錢來“救火”。

海王集團官網顯示,其1989年創辦於深圳,核心業務板塊包括海王生物、海王星辰、海王優品等,其中海王生物為A股上市公司,主營醫藥流通,在前不久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藥品流通行業批發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0強”中排行第十。

雖然海王星辰與海王生物至今沒有直接的股權關係,但存在一定的業務往來。早在2015年,雙方達成在藥品配送、采購、DTP藥房服務、網絡營銷等方麵的戰略合作。海王生物曆年年報中亦顯示,海王星辰是其主要客戶之一。

中國新聞周刊發現,“海王係”的自營產品在各個海王星辰門店中普遍占據主要位置,例如“金得菲”複方氨酚烷胺片、“海王牌”葡萄籽維E軟膠囊、海王優品的分離蛋白固體飲料等,均陳列在靠近大門最顯眼的貨架處。

可是近年來,海王生物的日子也不好過。

財報顯示,2022年至2024年,海王生物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0.27億元、-16.9億元和-11.93億元,三年累計虧損超39億元。今年一季度,海王生物實現營收73.76億元,同比下降8.81%;歸母淨利潤2371.58萬元,同比再度下滑44.38%。

2024年,廣新集團旗下絲紡集團與海王集團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約定後者將其持有的公司3.16億股無限售條件流通股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轉讓給絲紡集團。不過今年6月,海王生物宣布終止了控股權變更及定增計劃。

黃修祥指出,醫藥商業公司的利潤是非常薄的,麵對醫療機構回款難,第三終端客戶經營質量良莠不齊的現實情況,要全麵梳理客戶資源,把控財務風險。連鎖藥店也要審時度勢,及時調整經營策略,果斷對虧損門店、扭虧無望門店關停並轉,爭取先活下來,再圖謀發展。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