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科滾動開發困局:高周轉難抵行業寒冬

當光伏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晶科科技正陷入“賣資產補血”的循環困局。

6月25日,晶科科技發布公告,將旗下76.55MW光伏電站資產以2.87億元轉讓給中建投租賃。這已是該公司兩個月內第二次大規模拋售電站資產,距離5月中旬與中信金融租賃達成320MW戶用光伏資產包交易僅隔一個月。

頻繁的資產騰挪動作並未能解開晶科科技“造血”功能不足的核心症結。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晶科科技仍有高達180億元的有息負債壓頂,資產負債率攀升至63.28%的高位,高於當前光伏行業約55%-60%的平均負債水平。

當光伏行業陷入價格踩踏與產能過剩的雙重絞殺,晶科科技掌門人李仙德力推的“滾動開發”戰略,是否能助力企業渡過難關?

戰略轉型困局:高周轉難抵行業變局

晶科科技成立於2011年7月,總部位於上海,2020年5月登陸A股主板,是國內首家民營光伏發電上市公司。曾以6.5GW自持電站規模穩居行業頭部,累計發電量超370億千瓦時。

晶科科技與主營光伏組件製造的晶科能源均由李仙德、陳康平、李仙華三兄弟通過晶科新能源集團控股,李仙德為實際控製人。截至2024年,該集團持有晶科科技23.9%股份、晶科能源58.6%股份。

可以說,晶科係通過晶科能源和晶科科技實現“製造+運營”雙輪驅動模式。

自2022晶科科技年啟動“滾動開發”戰略,試圖通過“開發-建設-出售”閉環實現資金高效周轉。這個戰略曾被公司高層視為破解重資產運營困局的關鍵。

“我們並不偏好長期持有資產,一旦在當地政策和監管允許及能為股東帶來超額回報時,我們便會考慮出售這些資產。”晶科科技國際業務總裁白曉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晶科科技致力於輕資產,並追求高周轉率模式。

2023年財報顯示,該戰略初顯成效。全年完成電站轉讓592MW,帶動營收43.7億元,淨利潤同比大增77%。

然而,在2024年後這一模式逐漸顯露出疲態。截至 2024年12月底,晶科科技自持電站規模約6,448MW, 較2023年增長約 20%,2024 年度共完成發電約 67.14 億千瓦時,較 2023 年增長約 27.67%。但光伏電站開發運營轉讓業務毛利率減少 2.64 個百分點。

盡管輕資產模式理論上可降低資本占用,但晶科科技的財務壓力不降反增。2024年,晶科科技全年營業收入47.75億元,同比增長9.25%,歸母淨利潤僅為3.24億元,同比下降15.39%。更值得關注的是扣非淨利潤,大幅下滑41%至1.48億元。

電站資產質量與市場議價能力也正隨行業競爭加劇而衰減。晶科科技2024年電站資產轉讓790MW,較2023年增長33%。然而,華源證券研報顯示,此類資產對稅前利潤的貢獻卻從3.75億元降至2.86億元,資產周轉效率邊際遞減趨勢明顯。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晶科科技賬麵現金65億元,背負有息負債超180億元,期末有息負債率41.81%,資產負債率63.28%,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海外迷途:技術輸出遭遇地緣暗礁

在國內資產拋售的同時,晶科科技仍斥巨資布局海外。

2024年晶科科技境外業務毛利率僅9.7%,遠低於國內電站運營50%。上交所曾就公司收購阿根廷光伏項目下發問詢函,要求披露標的債務形成原因、償債計劃及交易合規性。此外,公司在阿布紮比項目承擔標的企業數億元債務的“承債式收購”模式也可能隱藏表外負債風險。

2023年6月,晶科科技參與投資建設的Al Dhafra電站正式投入運營。這座總裝機容量2.1吉瓦的超級電站,每年可滿足20萬戶家庭的用電需求。晶科科技持有上述項目20%的股權。

據了解,Al Dhafra項目總投資約10億美元,其中股東方合計提供自有(籌)資金約1.8億美元。剩餘的融資需求由中國銀行、法國巴黎銀行等七家國際商業銀行作為聯合初始牽頭行,按照等比例承貸原則共同提供。該筆貸款的期限為4年,期滿後通過發債實現再融資。截至2025年一季度,晶科科技在中東地區在建及運營項目規模達4.68GW。

業內人士認為,中東地緣政治緊張及國際光伏貿易政策變化等海外政治與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可能進一步影響項目預期回報率,並加劇公司的償債壓力。

李仙德的破局之道

技術激進主義遭遇現實圍城。

在光伏行業技術迭代的狂飆中,晶科係掌門人李仙德始終以“技術賭徒”的姿態示人。從2016年押注PERC技術實現彎道超車,到2022年All in N型TOPCon登頂全球組件出貨量冠軍,這位光伏老將的激進策略曾創造無數高光時刻。

據胡潤2025年全球富豪榜單數據顯示,李仙德以115億身價位列第2295位。

2025年6月的SNEC展會上,晶科一次性發布了多款重磅技術產品,包括第三代TigerNeo3.0組件、SunGigaG2Plus520kWh液冷儲能係統,以及被稱為“下一代核心技術”的鈣鈦礦疊層電池。

然而當整個光伏行業仍在為SNEC展會摩拳擦掌時,李仙德直言:“不用深究展會還有沒有意義,平常心,既來之則安之。”

這番表態罕見地褪去了晶科作為技術領跑者的鋒芒,將其重新定位為行業生態的參與者而非破局者。

業內一些人士認為,李仙德力推的滾動開發戰略,本質上是將重資產風險向產業鏈下遊轉移。當電站買家發現接盤資產平均收益率不斷下跌時,晶科的輕資產故事恐難持續。

當行業從規模為王轉向精益運營,這位光伏老將能否在技術孤島與現金流危機中找到平衡點,或將決定晶科係未來十年的命運走向。

李仙德在最近的一次采訪中表示,“過去180天,大家都在問怎麽活下去,而過去8天,我覺得我們該想想怎麽活起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