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稀土”,一片繁榮

供給側生產配額,國補刺激家電消費,新能源汽車火爆,家電汽車加速出海,再加上高溫天氣席卷北方。天時地利人和多重因素疊加下,空調製冷劑行業成了過去一段時間資本市場裏的香餑餑。

巨化股份、三美股份、永和股份、中化藍天等玩家,在順周期裏上演了一出戴維斯雙擊的好戲。前兩家企業的股價均創曆史新高。

化工產業通常都具有明顯的周期性。但在配額製政策“緊箍咒”之下,製冷劑行業明顯區別於其他化工領域,因為汙染問題供給端受到配額約束,卻也因此塑造了長期相對良好的競爭環境,頭部企業構築了深厚的經營壁壘。

而且,隨著一代製冷劑全線關停,二代進入淘汰階段,三代製冷劑開啟配額時代,曾經因為搶占配額導致供過於求的局麵被重新改寫,產品價格持續走高。

恰逢新能源汽車空調需求上漲和家電置換補貼政策,行業一直處在高景氣賽道。

仰仗豐富的螢石資源,浙江成為了我國的氟化工重鎮,上述四家企業也均位於浙江,且金石資源、中欣氟材等上遊資源供應商也齊聚浙江。

放眼全球,都難尋類似浙江這樣高度稠密、一片繁榮的氟化工產業帶。

本文是來自《巨潮WAVE》內容團隊的深度價值文章,歡迎您多平台關注。

01 “第二稀土”

螢石(氟化鈣),這種源於火山活動遺跡的結晶體,是世界上20多種至關重要的非金屬礦物原料之一,更是氟化工產業不可或缺的關鍵來源。螢石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稀缺性極高。按照儲采比預測,螢石的剩餘可使用時間甚至比稀土、石墨更短。

但氟化工下遊的應用則非常廣泛,包括了製冷劑、半導體、鋰電池、醫藥等等。

螢石和下遊終端相比,擁有高達1:83的投入產出比,彰顯了其在工業領域中的巨大經濟價值。包括半導體蝕刻所需的電子級氫氟酸,導彈推進劑中的氟橡膠,隱身塗層中的氟聚合物、核燃料濃縮的六氟化鈾,均需依賴螢石。

中國氟化工產業鏈在全球高端製造領域的重要性和價值可想而知,螢石也因此被列入國家“戰略性礦產目錄”,亦被稱作“第二稀土”。

氟化工核心原料螢石

全球來看,我國螢石儲量高達10億噸,位居全球前列;2024年,螢石產量590萬噸,居世界第一。 我國螢石儲量中,浙江占比10%,僅次於內蒙古,但浙江擁有168處礦床,191處礦點,占全國的比例高達41%。

下遊應用中,製冷劑是最大的消耗大戶。據百川盈孚數據,去年我國75%的螢石用於生產氫氟酸,氫氟酸消費結構中,接近一半用於製冷劑。

螢石資源豐富、化工產業發達的浙江,因此成為製冷劑產業的聚集地。該地區氟化工產業鏈更為完備,加上深厚的化工基礎,沿海供應鏈和資本優勢,堪稱全球製冷劑策源地。

行業頭部製冷劑企業中,除了東嶽集團位於山東淄博外,其他基本來自浙江。巨化股份、三美股份、永和股份、中化藍天(被昊華科技收購)都屬浙江籍;上遊礦石供應商金石資源和中欣氟材紮根吳越之地,前者更由此成為我國最大的螢石儲量、開采及生產加工企業;因六氟磷酸鋰一度火爆資本圈的永太科技也位於浙江台州。

剛剛過去的4月份,浙南群山深處的遂昌縣毛陽礦區驚現超770萬噸螢石礦床,相當於我國全年螢石消費量的1.5倍。據測算,770萬噸原礦可衍生出高達1.2萬億元的經濟產值,相當於甘肅一年的GDP。

如今,在遂昌縣方圓200公裏內,以資源為圓點,輻射出巨化集團三代製冷劑產線、福斯特光伏氟膜工廠、寧德時代衢州基地等等,儼然一個全球僅有的超大型氟產業生態閉環。

02 製冷迭代

製冷劑雖屬於一種化工產品,但他的分析框架更多要考慮政策因素。

經曆過2018年房地產景氣高點之後,行業的下遊需求開始減弱。然而,由於受到配額製的約束,2020年開始,參與玩家為爭奪配額,大幅提升產能,導致供過於求,製冷劑行業景氣度呈下行趨勢。

隨著第三代製冷劑2020-2022三年配額基線年已過,配額製約束下,這個為環境降溫的產品,開始變得火熱起來。

要想順通產業邏輯,首先要厘清製冷劑產品迭代和配額情況。

製冷劑大致可分為4代。第一代是氟氯烴類(CFCs),主要產品為R11、R12,因其會破壞臭氧層,被全球禁產,目前除特殊用途外,我國CFCs生產線均已關閉。

第二代是氫氯氟烴類(HCFCs),代表產品R22。但二代製冷劑依然會嚴重破壞臭氧層。我國自1991年加入《蒙特利爾議定書》,2013年開始對HCFCs實行配額管理,自2015年開始削減。根據目標,2025年削減基線值的67.5%,至2030年削減基線值的97.5%,2040年以後完全淘汰。因此,HCFCs目前主要麵向售後維修等存量市場。

第三代是氫氟烴類(HFCs),破壞臭氧潛值為零,但溫室效應高,2024年起配額管控,2029年開始縮減,計劃2035年削減30%,到2045年削減80%以上。

第四代為氫氟烯烴類(HFOs),可巨幅降低溫室效應值,但目前尚未大規模應用。由於專利壁壘高,目前由歐美企業(霍尼韋爾、科慕等)主導。

我國目前處於以第三代為主流,第二代加速淘汰,第四代開始發展的階段。2024年,我國正式凍結三代製冷劑生產使用量,開始進入配額管控時代,相當於在供給側擰上了一個收緊的閥門。

按照2025年製冷劑配額分配方案,R32增發4.5萬噸配額,調增不超過10%,但二代產品R22生產和內用配額削減3.28萬噸和3.10萬噸,萎縮18%和28%。

三代供給增量有限,而二代大幅削減,相當於給行業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供給側改革”。這樣一來,即使2025年空調銷售不增長,維修市場的剛性缺口也會增大,供需倒轉,反而價格上行。

在需求側,溫度調節堪稱人類社會的必需品。家電補貼刺激加上夏季高溫天氣來臨,二季度空調排產同比保持增長,新能源汽車銷售火爆又帶來車載空調的大量需求,供需反轉之下,三代製冷劑價格開始飛速上漲。

隨之而來的,就是整個行業的業績由此開始大幅增長,以及股價的持續上漲。

03 浙江艦隊

1958年5月,為改變當地化工基礎薄弱及農業需要化肥的窘境,在中央最高領導人的指示下,浙江省建立了衢州化工廠,這就是巨化集團的前身。

經過67年艱苦卓絕的創業曆程,巨化已經是全國最大的氟化工先進製造業基地。旗下擁有巨化股份、華江科技、錦華、中巨芯4家公眾公司。

旗艦巨化股份更是全球製冷劑領域的絕對翹楚,此外甲烷氯化物、PVDC等16大類產品市場占有率也居全球第一。

三代製冷劑2020年-2022年為基線年,這段時間內企業規模越大,在2024年進入供給管理時代後的配額也就越多。如果配額少,就會麵臨未來的擴張天花板,過往的產能也可能被迫閑置,可見,配額之爭是生存權之爭。

當然,危害也顯而易見,浙江三大玩家在2020年的利潤直接砸出一個深坑,股價也處於低穀期。巨化股份2019年的淨利潤達8.99億元,2020年驟降至0.95億元,扣非後直接虧損1.13億元,三美股份和永和股份也不例外。某種程度上說,這是由“配額之戰”所致,但也可以說是企業“有意為之”。

2023年底,巨化股份發起對飛源化工的收購,不到兩個月後就完成交割,獲得8萬噸HFCs 產能及其配套混配包裝、12萬噸氟化氫的年產能。

而且,巨化還是國內唯一擁有第一至四代製冷劑的企業,第四代HFOs產能約8000噸/年;計劃通過新建和技改新增近5萬噸。

由於供給端受到嚴控,因此誰能獲得配額,誰就是大玩家,目前看頭部企業基本來自浙江。巨化、三美、昊華科技(中化藍天)位列前三位,東嶽集團、永和股份、東陽光排在其後。

巨化股份2025年,獲得HCFC-22配額3.89萬噸,占全國26.10%,國內第一;HFCs配額29.98萬噸,全國39.6%,總量絕對領先。

胡榮達家族控製的三美股份以三代產品為主,公司擁有R134a產能6.5萬噸,2024生產配額5.15萬噸,占全國23.88%;R125產能5.2萬噸,生產配額3.15萬噸,占全國19.01%。在行業上升期,公司業績持續走高,股價連續刷新紀錄,助推胡氏家族登頂金華首富。

中化集團旗下中化藍天一直是製冷劑的重要參與者,總部位於杭州市。去年,中化藍天並入昊華科技,2025年,中化藍天獲得配額10.45萬噸。

同在衢州柯城區的永和股份,和巨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1980年,年僅17歲的童建國開始在巨化工作,一幹就是14年。深耕行業,他敏銳地察覺到製冷劑的前景,先是代理製冷劑銷售,2004年由代理商直接變為生產商,成立永和製冷。

永和股份的優勢在於一體化,形成了從螢石開采到研發生產再到運輸的全產業鏈,手中探明螢石資源儲量485.27萬噸。2025年,獲得了HCFCs和HFCs製冷劑配額6.14萬噸,三代 5.82萬噸,居行業前列。

製冷劑賽道儼然已經形成一支龐大的浙江艦隊。

04 寫在最後

憑借巨大產能優勢,浙江生產的製冷劑銷往全球各地,特別是那些天氣炎熱的地方。

巨化股份已在天氣幹熱的阿聯酋阿布紮比建廠,在公司收入結構中,阿聯酋還要高於金華等地。永和股份、三美股份的外銷占比都超過了30%,前者產品已銷往印度在內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後者在東南亞市場份額突破18%。

隨著夏季高溫來臨,6月全國平均氣溫21.3℃創61年新高,北方多地突破40℃,歐洲、東南亞等地也發生創紀錄高溫的天氣。說浙江製冷劑能決定全世界消費者在夏天室內的舒適涼爽,都並不誇張。

在天氣助攻,疊加政策收緊和下遊需求的推動下,製冷劑這個本應遭受環境汙染和周期詛咒的行業,正在擺脫傳統化工產業的發展邏輯,甚至呈現出了強烈的成長屬性,這在整個化工產業中並不多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