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帝國舵手李振國轉身回歸實驗室,是行業寒冬倒逼的斷腕求生,還是對下一場技術革命的孤注一擲?
5月26日,隆基綠能公告,創始人李振國辭去董事、總經理及法定代表人職務。這位曾以單晶矽技術革命改寫行業格局的技術狂人,在隆基成立25周年之際完成了從企業家到科學家的戰略轉身,退居研發一線,僅保留中央研究院院長與科技管理中心首席技術官職位。
李振國的退出被解讀為光伏行業深度調整期的一場自我革命。在產能過剩與技術迭代的夾擊中,創始人以退為進,試圖用技術護城河穿越周期寒冬。
從管理到研發的戰略轉身
李振國的戰略轉身絕非偶然,其背後是光伏產業結構性危機的深度映射。
這位掌舵人如同光伏行業的周期吹哨人,在行業狂歡期預判了寒冬將至。2023年SNEC展會上他曾預言行業半數企業將遭淘汰,彼時光伏全產業鏈仍沉浸在2020-2023年累計3萬億元的擴產狂潮中,而李振國已經嗅到產能過剩的致命風險。
預言在2024年應驗:隆基營收同比驟降36%,虧損86億元,PERC技術路線潰敗、BC技術爭議與全球貿易壁壘三重絞殺下,光伏行業裁員14萬人。
李振國在年報中坦承“經營決策存在失誤”,這句話既指向對矽片競爭格局的誤判,也包含對氫能第二曲線的戰略偏差。
此後,這位57歲的企業家鮮少公開露麵,但其對行業危機的預判已逐漸應驗。
辭任背後的三重邏輯
光伏行業數次技術路線的生死競速中,李振國以三次戰略抉擇改寫了產業格局。
2006年多晶矽占據九成市場之際,這位技術偏執者逆勢押注單晶技術,通過金剛線切割工藝將矽片成本攔腰斬斷,輔以薄片化革命與磁場直拉技術突破,將單晶市占率從5%推至2017年的65%,終結了多晶矽的統治時代。
當行業尚在消化單晶革命的衝擊波時,李振國已悄然啟動第二次變革。2017年雙麵PERC電池量產,電池效率突破21.5%,背麵發電增益與光衰控製技術的突破,使得光伏度電成本十年間驟降90%,全球平價上網時代提前五年降臨。這場效率風暴讓隆基登上全球光伏王座,卻也埋下技術同質化的隱憂。
麵對2024年TOPCon技術紅海,李振國再次選擇最難的技術深水區:BC(背接觸)技術。HPBC 2.0組件以26.6%量產效率打破海外壟斷,無柵線設計帶來0.08歐元/W溢價,疊加鈣鈦礦疊層技術儲備,試圖在效率代差中構建新護城河。
三次豪賭,三次定義行業規則。
然而,李振國的技術基因與管理職責長期一直存在衝突。總經理的職責範圍廣泛,需要在生產經營、市場拓展等多方麵做出決策,這些決策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製約,需要在各方利益之間進行平衡。
在《大國光伏》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隆基初創時期,李振國需要拍板公司大小事情,直至2003年遭遇他口中“生死一線的關口”。
一批合計金額200萬美元的出口矽料被退回,眼見將要積壓,但僥幸在運回國內港口時趕上了矽料漲價,順利被國內其他企業買走。李振國自此意識到做企業搞“一言堂”的風險:“如果在一件事情上犯了大錯誤,可能企業就毀了。”
如今,光伏行業正經曆“技術換擋”陣痛。2024年,TOPCon技術席卷市場,而隆基押注的BC路線尚未規模放量。李振國在隆基綠能25周年演講中坦言:“產能過剩時,唯有技術護城河能保生存。”其辭任後,隆基研發投入占比升至6.07%,HPBC 2.0組件效率突破25.4%,試圖以技術溢價對衝價格戰壓力。
李振國請辭背後還有一個原因,是其已經是2023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盡管《院士增選辦法》未強製要求辭任高管,但“科研一線”的履曆標簽或為其參選加分。此舉亦符合其“技術本位”的價值觀。他曾在內部強調:“隆基方法論的核心是從事物本質出發做長遠布局。”
治理重構與二代接班猜想
還有傳聞說,李振國的辭任總經理一職是給二代李姝璿讓位。然而,隆基的治理結構改革顯然不止於接班敘事。
一同披露的另一份公告顯示,在5月26日召開的董事會會議上,隆基綠能審議通過了關於選舉第六屆董事會成員的議案。眾多會議審議事項中包含一項議案——關於選舉李姝璿女士為非獨立董事的議案。
李姝璿為李振國和李喜燕夫婦之女。資料顯示,李姝璿出生於1993年,中國國籍,先後獲得中南大學工學學士、香港大學工學碩士學位。曾任職於中國光大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行,現任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宣傳部經理,兼任東莞蜂巢智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
對於外界二代接班的猜測,隆基明確否認。李姝璿雖被提名為非獨立董事,但其履曆顯示並無光伏產業直接管理經驗,目前僅擔任生物科技公司品牌宣傳部經理。公司強調此次調整是戰略適配,而非家族傳承安排。
同步引入陝鼓集團前董事長印建安(主導陝鼓從傳統製造商轉型為能源係統服務商)、普華永道前合夥人周喆(主導過隆基2016年並購樂葉光伏財務盡調),形成“產業+資本+技術”決策三角。這種組合暗含深意——印建安的產業整合經驗可應對產能出清周期,周喆的風控能力適配海外貿易壁壘加劇的挑戰。
李振國的轉身,恰似中國光伏產業的縮影。從野蠻生長的草莽時代,轉向精耕細作的技術深水區。當行業從“產能擴張”轉向“生存競賽”,實控人退居研發一線,既是對個人稟賦的重新錨定,亦是對企業生命周期的清醒認知。
技術路線的成敗仍需市場檢驗,隆基能否憑BC技術穿越周期,將決定這場以退為進改革的最終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