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逆勢崛起的行業,不僅是市場的自發選擇,更是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在收縮中開辟增長。
沒有成功的企業,隻有時代的企業。經濟周期潮起潮落,任何企業都無法擺脫。
當“裁員”、“降薪”成為高頻詞時,總有人哀歎“錢難掙”,也總有人默默數錢。
周期不會消滅需求,隻會重塑需求的形態。
過去一年,我們走訪了多個城市,與創業者、企業家、消費者對話,試圖解開那些逆勢增長行業的密碼。
答案令人意外,一些行業其實在“逆周期”的浪潮中悄然崛起。
經濟越冷,某些行業反而越熱。
“性價比經濟”
經濟遇冷時,“省錢”成為全民共識,但消費需求並未消失,而是以更理性的方式流動。
“經濟越差,想省錢的人越多。”
閑魚平台上,一件代發的無貨源模式,讓無數年輕人嚐到了“中間商賺差價”的甜頭。他們將1688、拚多多的低價商品搬至閑魚賺取差價,月入過萬者不在少數。
這種“中間商賺差價”的輕資產模式,本質是消費降級與流量紅利結合的產物。
與此同時,低端消費業態全麵開花。
小區門口的下班擺攤的茉莉手串攤主,一晚上賣出上百串;公園、廣場裏的烤腸攤位,有人一天賣出數百根,單日淨利最高可超千元。
更值得關注的是二手經濟的爆發。
當你刷短視頻時,或許留意到近年來閑魚、轉轉等二手平台廣告洶湧,這背後是年輕人對性價比的極致追求。
“以前買新品是麵子,現在買二手是裏子。”
當人們捂緊錢包,不再願意為品牌溢價買單,轉而擁抱平替和二手商品。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生意,實則切中了人們對低價、即時滿足的需求。經濟學中的“口紅效應”再次應驗:當大件消費收縮時,廉價奢侈品和體驗式消費反而走俏。
“情緒經濟”
經濟不景氣,焦慮與孤獨感蔓延,但人類對情感慰藉的需求並未消失,情緒便成了最值錢的商品。
寵物消費是“情緒經濟”的典型代表。
上海的寵物寄養服務在節假日單日收費高達200元,仍供不應求;成都的寵物美容店老板坦言:“給狗剪毛比給人理發利潤高兩倍。”
人們將情感投射到寵物身上,催生了從喂養到殯葬的完整產業鏈。
除了寵物消費,玄學消費則是另一條“情感經濟”的賽道。
當年輕人在現實無法找到足夠的安全感,便開始轉向虛擬寄托,玄學便成了性價比最高的安慰劑。
雍和宮的香灰琉璃手串、靈隱寺的十八籽,從寺廟火到代購,單價數百仍供不應求。命理師在線看風水、測運勢,單次谘詢費可達數千元。
更有意思的是,玄學消費正在向商業深度“滲透”。
杭州某寫字樓的風水布局谘詢費漲至10萬元,企業主們相信“財位”比財務報表更可靠;年輕人則將“五行穿搭”、“幸運色手機殼”視為日常儀式,用微小的確定性對抗生活的焦慮。
一位風水師透露:“客戶裏不乏企業主和投資人,他們不缺理性,缺的是安全感。”
這些產業看似非理性,實則是人們為情緒價值付費的直觀體現。
“焦慮經濟”
經濟不景氣,“失業焦慮”成為越來越多上班族心中的陰影,考證、副業、技能提升成了職場人的救命稻草。
介於此,人們對失業的焦慮轉化為自我投資的動力。編程、數據分析等實用技能培訓課程報名量激增,自媒體博主通過短視頻教學實現知識變現。
與此同時,靈活就業成為新常態。設計師轉行擺攤、白領兼職寵物寄養、程序員開發玄學小程序……這些“斜杠青年”不再依賴單一職業路徑,而是通過多元技能組合抵禦風險。
職場焦慮不僅推動了自我投資,更是滋養出了巨大的知識付費市場。
注冊會計師直播講財稅、前HR總監教裁員生存法則,甚至“職場懟人技巧”都能賣出上千份課程。
不過這股熱潮中,最賺錢的未必是知識本身,而是販賣焦慮的“導師”。
結 語
經濟學家熊彼特曾說:“創新是創造性破壞的過程。”
當前的中國經濟,正經曆這樣的陣痛與新生。那些逆勢崛起的行業,不僅是市場的自發選擇,更是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在收縮中開辟增長。
作為觀察者,我們無意鼓吹“逆勢神話”,但必須承認:每一次周期都在重構財富分配的邏輯。
歸根結底,經濟周期從不會憐憫弱者,它隻獎勵那些看得清需求、放得下身段、抓得住人性的清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