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李嘉誠出售海外港口的事情已經在國家的嚴厲警告之下落下帷幕,沒想到這件事情在一個月之後竟然能夠再度泛起波瀾。
特朗普政府上任之初就對中國公司手裏持有的股份抱有很大的興趣,現如今中國已經說服了巴拿馬官方,但是依舊無法阻止李嘉誠賣港的想法。
這一次李嘉誠又想要通過什麽樣的方式將手裏的港口運營權賣給其他國家?中國又發出了什麽樣的表態?
228億美金的“定時炸彈”
根據媒體4月28日的報道,外交部在記者會上回應了《華爾街日報》關於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以外的港口並不成問題的相關報道。
證實了李嘉誠想要出售長和旗下海外港口的事情並沒有因為中國官方的警告而結束,而是要通過其他的途徑進行變相賣港。
這筆交易對於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麽?
首先,交易方貝萊德-TiL財團堪稱“旋轉門俱樂部”。其董事會坐著三位前五角大樓高官,地中海航運掌舵人阿彭提家族更與美軍後勤係統合作超30年。
更微妙的是,交易文件特意約定4月2日先簽巴拿馬港口,其餘資產145天後交割,活脫脫“化整為零”的經典規避手法。
其次,這些港口不是普通碼頭。
巴爾博亞港控製著巴拿馬運河39%的集裝箱通行量,中國貨輪在此繳納的過路費,足夠每天買下兩架空客A380。
若美資掌控閘門,隨時可以對中國船隻收取“特別擁堵費”——這正是特朗普競選團隊放出的風聲。
最致命的是時間節點。3月15日消費者權益日當天,#李嘉誠要賣港口官方轉發莫天真勿糊塗#話題引爆熱搜,國務院港澳辦罕見轉載《大公報》銳評,用“飲水思源”“錚錚愛國者”等詞匯,把商業交易抬到政治高度。
當98歲的李嘉誠在基金會活動上大談“醫療慈善”時,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在臉書發出靈魂拷問:“商人到底有沒有祖國?”
審查風暴中的“貓鼠遊戲”
4月2日,長和法務部突然亮出“障眼法”。他們將交易拆分為巴拿馬港口單獨簽約、其餘資產延後交割的“兩步走”方案,試圖繞過中國反壟斷審查。
這個精妙設計暴露了資本巨頭的僥幸心理——既然43個港口分散在23國,憑什麽要中國批準?
市場監管總局的反擊來得又快又狠。4月27日聲明中那句“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規避審查”,配上新修訂的《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行政處罰裁量權基準》,就像給華爾街大鱷戴上了緊箍咒:違規者最高可罰上年銷售額50%,對千億級交易來說,這相當於憑空多出114億美元風險敞口。
地中海航運突然放風要剝離巴拿馬港口,貝萊德緊急接盤的動作,反而坐實了外界猜測——美方真正覬覦的,正是運河這道“海上長城”。
更耐人尋味的是,交易文件裏藏著一項特殊條款:若遭遇“不可抗力”,買方有權單獨收購巴拿馬資產。這種“丟車保帥”的設計,像極了軍事行動中的戰術切割。
香江巨浪背後的國運棋局
“這不是生意,是戰爭。”若美資控製運河港口,中國每年將多付360億元過路費,相當於3個航母戰鬥群的建造費用。
當李嘉誠聲稱“保留香港碼頭”示好時,新加坡淡馬錫突然宣布與李家合作引入抗癌技術,被網友戲稱“用醫療慈善買政治保險”。
市場監管總局的強硬姿態背後,站著14億中國人的切身利益。
深圳鹽田港的龍門吊如同鋼鐵巨人般蘇醒,這些曾由長和運營的碼頭,此刻正吞吐著發往“一帶一路”的貨櫃。
海關數據顯示,每延誤1小時通關,就有價值7.8億元的電子產品麵臨違約金懲罰——這就是國家死守反壟斷防線的現實考量。
港澳辦官網上,《依法審查長和“非一般買賣”》的社評獲得超百萬點擊。
文章結尾那句“有國家做靠山,企業才能後顧無憂”,既是對港商的喊話,也是對曆史教訓的總結。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正是中央政府調集全國外匯儲備,才保住香港聯係匯率製。
如今麵對更複雜的國際博弈,那道“決不能開的口子”,守的不僅是港口,更是中國經濟的出海閘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