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之傑(300085.SZ)的暴漲暴跌,都讓人摸不著頭腦。
2024年8月至9月,短短兩個月時間,股價從7.74元暴漲至66.5元,漲幅超700%;但在那之後,股價便遭遇雪崩,截至2025年4月7日,較高點跌幅近60%。
可能有人要說了,隻要不做最後接盤俠就行,漲得越高大家越歡。但很遺憾的是,絕大多數散戶投資者,恐怕都流下了悔恨的淚水。
咱們看具體走勢。
2024年9月19日至9月20日,連續2個20cm漲停;
2024年9月24日至10月9日,連續7個20cm漲停;
10個交易日錄得9個漲停,漲幅超過450%。
也就是說,暴漲其實發生在極短的時間裏,盡管此後股價繼續上漲,但是,漲幅已經大大放緩。換言之,如果在此期間沒有介入,那麽就錯過了收益最為豐厚的階段。
也就意味著,極有可能淪為接盤俠。
咱們再看一組數據。截至2024年8月9日,銀之傑股東數是4.76萬戶;到9月30日,增長至10.16萬戶;到11月8日,猛增至18.16萬戶。
很明顯,從換手率以及股東數來看,絕大多數投資者在此期間殺入。
大家還記得刺激買入的理由是什麽嗎?
有這麽幾個關鍵詞:股權轉讓,帶來業務整合甚至重組預期;政策利好催化,金融科技龍頭享受市場紅利。
2024年9月18日,銀之傑發布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向自然人卓海杭轉讓7%的股份,考慮到受讓人卓海杭是某炒股軟件的創始人,立馬就有業務整合甚至是借殼上市的預期。
巧的是,幾乎是同一時間,市場突然迎來暴漲。9月24日,央行發布最新政策,除了降息降準之外,還鼓勵上市公司回購股份,再疊加政治局會議“提振資本市場”的利好,銀之傑被歸為“金融科技”概念龍頭,受到資金青睞。
一句話概括,銀之傑享受了重組預期、政策紅利和市場情緒共振等三大利好,股價得以一飛衝天。
不過,本質上還是一場資本炒作。
除了金融科技、互聯網金融、重組並購等概念之外,銀之傑還擁有華為概念、信創概念、人工智能概念、電子商務、跨境電商等概念,可以說是熱門題材“纏身”。而且,在股價暴漲前,銀之傑的市值不足50億元,屬於遊資偏愛的小盤股。
最主要的還是,銀之傑的基本麵足夠的糟糕。
2021年-2023年,銀之傑營業收入連續三年下滑,同期淨利潤分別為-2.83億元、-1.2億元和-1.17億元。
4月16日,銀之傑披露2024年經營業績。根據財報顯示,公司營業收入8.6億元,同比下滑15.02%;淨利潤-1.29億元,同比下滑9.98%。
簡單來說,銀之傑是一家營收不斷萎縮,深陷虧損泥潭的公司。換言之,股價全靠所謂的概念支撐。
要知道,即便跟最高點比已經腰斬,但是,公司市值仍高達200億元。大家覺得,對於一家營收8億元、連續虧損的公司,值得這麽高的估值嗎?
可能很多散戶仍抱有幻想,但是,實控人在套現這件事上,絕對是義無反顧。
銀之傑成立於1998年,主營業務為金融信息化服務、移動信息服務以及電子商務三大業務。2010年5月,公司登陸創業板。
剛上市的時候,三位實控人合計持有上市公司43.2%股份,但是,2016年的時候,趁著股價大漲,三人合計套現6.1億元。
截至2023年底,三位實控人的合計持股比例降至28.84%;如果再算上前麵提到的7%股份轉讓,三位實控人的持股比例進一步降至21.87%。
需要補充的是,前麵提到的7%股權轉讓,協議轉讓價格為7.05元/股。什麽概念?盡管股價較高點回落了這麽多,但是,對受讓方卓海杭來說,回報率仍在300%以上。
注意,上述股份的限售期為6個月。
大家覺得,等到解禁後,麵對這樣糟糕的基本麵,以及這麽巨大的浮盈,受讓方會真減持還是真借殼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