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巨無霸,被中國同行打服了

01、員工數量在不斷減少

換帥、傳出裁員、業績大降,在中國市場,全球啤酒巨無霸百威英博進入了艱難時期。

近期,有媒體報道稱,百威英博旗下港股上市公司百威亞太2025年將裁員數千人。“這是該公司今年擬削減運營成本約15%計劃中的一部分。”

對於這一傳言,百威亞太轉述總部的回應稱,2025年將裁撤數千崗位的報道不實。

《財經天下》翻閱百威亞太曆年財報發現,近幾年,百威亞太的員工數量,整體上確實在減少。

在2021年年末,百威亞太的員工數量約為2.60萬人,到了2023年年末,降至約2.50萬人,僅兩年時間就少了超1000名員工。而到了2024年年中,其員工人數又少了幾百人,降至2.44萬人。

其中,百威亞太中國員工數量從2023年年末的2.12萬人減少至2024年年中的2.07萬人。而2021年年末,其中國員工數量約為2.24萬人,兩年多的時間少了1700人。

百威亞太員工數量的減少與降本增效不無關係。

這幾年,百威亞太的處境並不樂觀。百威亞太的市場主要在中國、韓國、印度、越南等地,而中國市場是為其貢獻業績的核心。2024年,雖然百威亞太在其他市場實現了增長,但在中國卻賣不動了。

百威亞太發布的財報顯示,2024年實現收入62.46億美元,同比減少約9%;淨利潤為7.26億美元,同比減少14.8%;啤酒的全年銷量也下降了8.8%。

百威亞太稱,2024年,其在印度的業務保持了增長,高端及超高端產品組合淨收入增長近20%;在韓國,受凱獅的增長帶動,其總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達到至少1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不過,百威亞太在其他市場的增長,都被中國市場的下滑給抵消了。

2024年第四季度,百威亞太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減少18.9%,收入下降20.1%;整個2024年,百威亞太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下降了11.8%,總市場份額減少了1.5%,收入及每百升收入分別下降13.0%及1.4%。

“2024年是好壞參半的一年。”百威亞太首席執行官兼聯席主席楊克表示。

在中國市場交出糟糕成績單後,百威亞太決定把掌舵人換掉,接替楊克擔任百威亞太首席執行官及聯席主席一職的是程衍俊,其在百威亞太工作了29年,曾任全球首席供應鏈運營官,任命自2025年4月1日起生效。

楊克是比利時人,已擔任百威亞太首席執行官及聯席主席7年,而且在百威亞太母公司百威英博已任職23年。公告稱,他將尋求其他發展機會。

而繼任者程衍俊,即將成為百威亞太首位中國籍掌舵者。

程衍俊擁有豐富的從業經驗。齊魯工業大學官網信息顯示,程衍俊畢業於山東輕工學院(現齊魯工業大學),1982年進入青島啤酒廠並於1985年升任副廠長,後又任青島啤酒公司副董事長、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

1996年,程衍俊加入百威,擔任百威中國區首席釀酒師,負責生產及管理;2005年被任命為哈爾濱啤酒集團首席執行官;2009年開始擔任百威亞太地區供應鏈與物流副總裁……

百威亞太方麵稱:“作為一位在公司擁有29年經驗的釀酒師,程衍俊非常適合領導百威亞太。”

在中國市場,百威亞太現在的首要任務就是重回增長。而在此時,迎來一位中國本土化經驗豐富的掌舵者,百威亞太的意圖很明顯。

“我期待將我的釀酒師知識與管理能力相結合,推動價值創造,並引領百威亞太迎接下一個增長篇章。”程衍俊表示。

02、一路並購的啤酒巨無霸

百威亞太將業績下滑的原因歸結於消費疲軟。不過,這也隻是原因之一。有行業人士表示,這或許還與其一路並購之後,隨著中國市場的競爭加劇,導致其消化不良有關。

不管是在中國市場還是全球市場上,百威英博都可謂“並購狂”。

2008年,比利時啤酒巨頭英博(InBev)以520億美元收購了美國啤酒巨頭A-B,也就是百威的母公司,創造了當時啤酒行業最大的並購紀錄。二者強強聯合組建的百威英博(AB InBev),成了全球最大的啤酒企業。

此後,百威英博又於2016年以超過1000億美元將競爭對手、全球第二大啤酒公司——南非米勒(SABMiller)收入懷中,從此變成行業巨無霸,進一步鞏固了市場地位。

在這期間,2013年,百威英博還將墨西哥著名啤酒品牌科羅娜,納入了麾下。

江湖從不是打打殺殺,而是用無形的資本力量感召你,將你拉入自己的隊伍。百威英博的強大,離不開資本運作。百威英博不僅是啤酒商,更是資本“老手”。

中國啤酒市場之大,一直讓國際啤酒巨頭垂涎三尺。僅1992年至1998年間,中國市場就吸引了國外數十個啤酒品牌的進入。作為善於“圈地”的資本老手,百威英博自然不可能缺席。

早在1995年,百威英博的前身就試水中國市場,但出師不利。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啤酒市場的並購案例此起彼伏。彼時,英博與百威還是搶食中國啤酒市場的競爭對手。

2004年,百威母公司通過收購中國老牌啤酒廠——哈爾濱啤酒,終於打開了中國市場。2006年,英博又以超58億元的代價收購了雪津啤酒,創下當時外資在中國啤酒市場最大的並購案。此前的紀錄,正是哈爾濱啤酒並購案。

通過不斷並購,百威英博在中國擁有了哈爾濱啤酒、KK啤酒、金陵啤酒、金龍泉啤酒、白沙啤酒、雪津啤酒、金士百啤酒、大富豪啤酒、南昌啤酒等多個區域強勢啤酒品牌。此外,其還入股了青島啤酒、收購了珠江啤酒部分股權。

至今,百威英博仍是珠江啤酒的第二大股東。

百威英博在收購的同時也在積極建廠。2017年,其在亞太地區產能最大的啤酒廠在福建莆田竣工,主要生產百威、雪津等品牌。

2019年,百威英博分拆旗下百威亞太,在港股上市。從此,中國啤酒市場上的前三大巨頭——華潤啤酒、青島啤酒、百威亞太,齊聚港股。

資本驅動之下,百威亞太在中國啤酒市場的地位,按銷量計已成為行業第三,在高端市場,其更是擁有明顯優勢,份額遠遠領先於競爭對手。上市之際,百威亞太在中國市場的啤酒銷售額排名第一;在高端及超高端市場,是行業龍頭。

百威亞太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啤酒公司。官網介紹顯示,百威亞太釀製、進口、推廣、經銷及出售超過50個啤酒品牌組合,其中包括百威、時代、科羅娜、福佳、凱獅、哈爾濱、藍妹、雪津等。

不過,多年的大口猛吃之後,啤酒行業內外都在發生變化,百威亞太有些消化不良了。

事實上,從上市之後,百威亞太的業績就一直不穩定,起起伏伏,2024年的營收與淨利潤規模,還不如上市那年——那可是5年之前。

作為外來巨頭,高端市場一直是百威亞太引以為傲的地方。然而,近幾年,國內市場的大小巨頭都在高端化,在存量競爭的市場,百威亞太的高端優勢已被逐漸稀釋。

可以說,百威亞太目前在中國市場所處的困境,比較複雜。4月1日即將上任的新帥程衍俊,能否帶領百威亞太扭轉頹勢、重回增長呢?

03、高端優勢受到了衝擊

曾經,在中國高端及以上啤酒市場,早早就布局的百威英博一家獨大,市場份額遠超其他幾家啤酒巨頭。華潤啤酒雖然整體啤酒銷量常年第一,但在高端及以上市場,市場份額排在第三,位居百威英博、青島啤酒之後。

可以說,作為外來巨頭,在中國的高端啤酒市場,百威亞太一直很強勢。這也是其優勢所在。

在2014年之前,中國啤酒行業經曆了技術引進、一城一啤、圈地跑馬等發展階段。經過一段時期的粗獷生長,啤酒產量自2013年到達頂峰之後,在2014年迎來了轉折點,競爭開始由量變轉向質變。

百威亞太一直享受著中國啤酒市場高端化時期的紅利。然而,當大家都開始高端化的時候,它的高端優勢受到了衝擊。

方正證券分析認為,2014~2017年,啤酒行業經曆調整期,前期各酒企在慣性下仍粗放式競爭,以犧牲利潤通過低價競爭的方式搶占市場份額,後期各酒企陸續意識到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先後開啟高端化改革,盈利能力迎來拐點。

2017年年底,在競爭格局趨於穩定,疊加外部成本壓力下,行業集體提價,達成高端化高質量發展的共識。

自2018年起,啤酒行業全麵進入高端化新階段,各酒企都在采用降本增效三板斧——高端化增效、關閉低效工廠降本、裁員+激勵優化,使得毛利率、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自此,行業全麵進入高端化新階段,啤酒行業價格戰趨緩。此外,上市公司主動發力高端產品,收縮低端產品,推動行業結構升級加速。

作為國內銷量第一,華潤啤酒的高端之路上,收購喜力中國業務是重要一筆。2019年4月,華潤啤酒完成了對喜力中國的收購與整合,拿到了高端化進程中的一張王牌。

拿到喜力這一張高端牌後,華潤啤酒的高端化之路也加速了。2023年,作為華潤啤酒高端化的最強驅動力,喜力品牌的銷量同比錄得接近60%的增長。

2024年,華潤啤酒業績雖然也有所下滑,但是,高檔及以上啤酒銷量增長超9%,其中,喜力在上年高基數的情況下仍錄得近兩成增長,老雪、紅爵銷量基本實現翻倍增長。

同樣,作為國產啤酒巨頭的青島啤酒,近幾年通過不斷高端化,在國產高端啤酒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然,還有燕京啤酒、珠江啤酒等國內多家大小巨頭也在高端化。

此外,重慶啤酒2020年與嘉士伯完成重大資產重組後,形成了“本地強勢品牌+國際高端品牌”的組合,運營著嘉士伯、樂堡、1664、格林堡、布魯克林等國際品牌,還有重慶、山城、烏蘇、西夏、大理、風花雪月、天目湖等本地強勢品牌。

同時,啤酒的消費市場也發生著變化。

啤酒行業專家方剛向《財經天下》分析道,中國啤酒市場的消費和渠道已大變:消費需求和購買渠道更多元化和個性化;即飲渠道占比在下滑,非即飲渠道在增長;新業態越來越多,替代了一部分的啤酒消費。

“關鍵是市場變了。百威亞太的傳統優勢渠道在夜場、KA、大餐飲等,但這些渠道都出現了下滑。”方剛表示,在非即飲渠道裏,百威近些年的表現並不好。

百威亞太方麵表示,在中國市場,自2025年開始,其將重點明確投放百威及哈爾濱啤酒,重新與消費者建立聯係,推動市場份額增長。

中國啤酒市場的競爭,早已白熱化。在方剛看來,新帥上任後,想要帶領百威亞太重回增長,並不容易。不過,百威亞太也表示:“我們將印度視為下一個增長動力。”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