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一則遊資集體舉報量化交易、呼籲大家不交易來餓死量化投資機構的消息開始發酵。
據稱,當天黃金、算力、雲南板塊等熱點隨消息快速輪動,但量化資金總能未卜先知般提前拉升股價,而反應不及時的遊資和散戶卻隻能看著賬戶資金縮水。
賺不到錢的散戶選擇離場,遊資選擇躺平,龍虎榜上前50大遊資席位單日成交額驟降至12億元,創下近三年新低。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量化交易席位的活躍身影。以被遊資重點批評的開源證券西安西大街席位為例,3個月來交易了900隻股票,據稱已基本壟斷低位板,每次都先人一步買入等人來接盤。
在A股市場再度逼近3500點的關鍵關口,遊資們集體減少交易量來表達對量化投資機構的不滿,無疑是想讓量化交易麵臨新一輪的輿論風暴與監管審視。
但是無論遊資和量化誰坐莊,真正受傷的還是那些發不出聲音的普通散戶。
本文是來自《巨潮WAVE》內容團隊的深度價值文章,歡迎您多平台關注。
01 沒落
遊資這兩年沒少在網上指責量化,主要是因為自己沒割到韭菜,反而被量化當成韭菜割了。
傳統遊資擅長炒作題材股,以打板戰法為核心,依賴人工篩選熱點,通過快速封漲停吸引市場關注,次日高開出貨或接力拉升。而且他們往往聚焦於流通市值低於50億的小盤股,或受到市場、情緒影響的熱門板塊個股,方便自己通過資金優勢製造短期波動,施展“一字斷魂刀”。
徐翔和寧波敢死隊的時代之後,這兩年仍有遊資大佬在用類似的手法獲利。
2023年8月17日,“佛山無影腳”抓住了機器人板塊的消息麵刺激,當天買入新時達2.03億元,次日又在頂一字買入1.09億元,同時出貨2.24億元,既成功封住漲停板又出清前一日手中籌碼,賺取了約兩千萬利潤。
8月21日,佛山無影腳將剩餘股票清倉,又成功賺取300萬利潤,新時達股價隨後開始持續陰跌,留下一眾小散套在山頂。
2014年前後是這些傳統遊資的大舞台,他們通過精準卡位政策熱點、製造流動性虹吸,在證券、成長股等板塊斬獲超額收益,在江湖上留下來種種傳說。此後量化交易逐漸崛起,傳統遊資的優勢逐漸蕩然無存。
量化投資機構可以通過AI算法對社交媒體上的輿情進行監控,以便實時捕捉市場情緒,在消息公開前就能完成布局,導致遊資傳統“打板”策略失效。
最近德爾未來股價異動,據傳就是因為量化算法捕捉到了官媒發布的“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直接把名字裏含有關鍵詞“未來”的德爾未來給建倉了。
先不說炒名字這件事本身是否抽象,就看量化算法下的這個獲取信息和建倉減倉的速度,確實不是依賴人腦人力的傳統遊資能相提並論的。
根據券商業內人士的說法,量化算法能在政策發布前5-10秒完成建倉,而遊資從信息獲取到決策至少需要30分鍾;量化係統能在0.0001秒內完成交易,而遊資掛單平均延遲0.3秒以上。
如果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那量化算法顯然比傳統遊資快得多,所以在炒作題材股這件事上,量化算法可以比傳統遊資更加精通。
就像這次的緬甸地震,官媒的正式報道還沒出來,量化算法已經在社交媒體上捕捉到了泰國、雲南等地的災情實況,再根據災後重建的邏輯判斷可以炒作雲南城投等股票,直線拉升,一字封板——這種速度,傳統遊資和散戶怎麽跟?
“打不過,就加入”,新生代遊資已經學會了將傳統手法與量化工具結合。
例如,有人在“萬豐奧威戰役”中,利用AI情緒分析係統,提前3天布局具身智能概念;刺客係捕捉主線龍頭首次分歧後的恐慌低吸機會,製造大長腿反包,實現水下直線拉板。
但這些新生代遊資能獲得的收益,還是遠遠不能與量化投資機構相提並論。
02 衝高
遊資在量化手裏吃了虧,就開始通過炒作“量化原罪論”轉移矛盾,讓散戶跟著一起討伐量化交易,絲毫不提自己在量化交易崛起的好多年前就已經在專注於割散戶韭菜這個事實。
不過在很多散戶看來,對量化交易的監管限製確實還不夠多。
滬深交易所已經從去年開始實施差異化收費機製,要求高頻交易商支付更高手續費,但量化投資機構仍能通過機器處理訂單的速度和VIP交易通道,對政策投資者形成碾壓性優勢。
每秒300筆和每秒299筆,對散戶來說沒有區別。而且量化機構還可以通過分散持倉(單產品覆蓋500-1000隻成分股)來規避監管對集中交易的限製。
雖然之前引發輿論風暴的通過融券日內對衝變相實現T+0交易,已經隨著轉融通和融資融券業務新規被限製住了,但量化投資機構還是可以通過掛單後撤單70%這種手法誘導散戶跟風接盤。
跟量化投資機構比,甚至連券商都快被打成弱勢群體了。
本來股民的交易活躍度和傭金費率就在連年下滑,順應“機構業務”的趨勢引入私募交易賬戶,券商營業部還得承擔其撤單產生的巨額流量費成本,傭金收入扣除流量費等交易成本後不倒貼錢都算好的了。
但是在A股指數化投資的趨勢愈發明顯之後,傳統金融機構再不情願,也隻能加緊擁抱量化投資機構。
2024年,A股被動指數基金持有市值首次超越主動管理基金,ETF單年淨流入超1.6萬億元,像科創50ETF等明星品種的年化收益達18.7%,顯著跑贏85%的主動權益基金。
這種規模與業績的雙重壓製,倒逼傳統基金公司引入量化技術開發指數增強產品。部分頭部公募已推出“AI因子選股+指數跟蹤”的混合策略,打造自己的量化投資產品。算力不足的中小型公募,更是直接選擇與量化私募成立合資公司。
險資、銀行理財子等大買方也在增加對量化投資產品的配置。畢竟2024年A股最大回撤達23%,而頭部量化中性產品同期回撤控製在3%以內。
這種低波動特性無疑是契合險資、銀行理財子的資產管理要求的,許多普通居民的理財需求就這樣通過傳統金融機構的產品變相轉移到了量化投資產品上。
高淨值個人客戶對量化私募的追捧更是明顯,今年以來,寬德、黑翼、均成、進化論的產品都賣的不錯。有些產品完全處於被機構渠道爭搶的狀態,沒能上架這些熱門量化私募產品的銷售機構(券商、銀行)甚至會被客戶詰問。
至於張坤那一代高喊價值投資的公募基金經理和他們旗下的產品,管理規模腰斬,在客戶中也沒有太高的討論度了。
03 流血
雖然散戶可能和遊資、機構一樣討厭量化,但散戶同樣沒辦法和遊資、機構共情。畢竟這些年,不論誰在資本市場裏呼風喚雨,散戶都是被割韭菜的那一方。
與A股相比,美股的散戶們似乎更不容易被割韭菜,對量化投資機構的抵觸情緒也沒有那麽強。一個原因是美股市場由機構主導,貢獻了超80%的交易量。美國散戶主要通過401(k)養老金計劃、ETF等工具間接投資股市,約60%的家庭金融資產由專業機構管理。
這種結構使美股市場對宏觀經濟、企業業績等基本麵因素更加關注。
A股散戶目前能直接貢獻60%的成交量,他們喜歡追漲殺跌的行為既會加劇市場的波動,也給了量化投資機構以大規模針對性布局的基礎和溫床。
比如2023年白酒板塊回調,量化投資機構早已按照設置好的止損邏輯減倉,散戶卻要等到下跌50%-60%時才會大規模恐慌性拋售。但是在主力資金趁機低吸等反彈時,散戶又不敢跟上,因此錯失補倉回血的機會也抓不住。
白酒板塊行情表現(自2021年5月至今)
而且目前的A股市場,相比多年前更加喜歡炒名字,有分析認為這是遊資躲避量化收割而“進化”出的一種策略,美國大選時炒川大智勝和哈爾斯,去年11月炒寓意喜慶繁榮的紅四方和日出東方,以及炒名字裏帶“馬”和“龍”的股票。
美股散戶雖然有T+0、做空、期權等便利,但類似的事情要少一些。
另一個原因是,美股指數這十年間是在持續上漲的,A股指數則是十年間都在3000點徘徊。就整體的賺錢效應來看,美股明顯強於A股,美股散戶隻要能堅持拿住股票,也有機會做到不被單邊收割。
所以美股的量化交易占全市場交易量的60%,看著雖然很多,但這每天2000-3000億美元的交易量對上連年上漲、突破70萬億美元的總市值,影響其實有限。
並且,美股上專業機構在互相PK,散戶成了躲在專業機構後麵的角色。在這種情況下,才能說量化交易是真的在為市場提供流動性。
A股每天的量化交易量大約為2000億元左右,占全市場成交額15%-25%,看著雖然比美股的交易占比少很多,但他們的對手盤——包括策略的指向性,都不是其他量化機構,而是那些手無寸鐵、真正在為市場提供流動性、提供溢價的散戶。
舉例來說,去年的9-10月,在中國機構投資者還在半信半疑時,散戶已經抱著真金白銀積極投入“國運牛”行情,其貢獻的交易量占比高達 85%。
2014-2015年的大牛市,散戶更是貢獻了1.1萬億元的淨流入資金,創業板等中小盤股的流動性幾乎完全由散戶支撐。如果沒有散戶的頻繁換手,波瀾壯闊的大牛市、向社會外溢的財富效應都會明顯削弱。
創業板指數表現(自2013-2016年)
更進一步講,中國資本市場的特征,和中產階級大規模保有社會財富的現狀都決定了,有了散戶的廣泛參與和頻繁交易,A股在市場表現上才和國家宏觀政策同頻,才會出現與政策預期相匹配的高活躍度和高市盈率。但量化交易崛起之後,散戶已經基本失去了塑造市場的能力。
所謂“牛市”,本質上就是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上,敢於冒風險支持國家經濟和產業政策,敢於給相關上市公司高溢價,並願意等待未來的繁榮兌現。如果散戶真的被迫大規模退出市場,量化機構的那點“流動性”,能支撐得起牛市所必須的溢價嗎?能支撐得起宏觀規劃、產業政策在資本市場上的布局和積極反饋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