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頻量化交易正在股市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麵它增加了市場流動性,另一方麵由於比散戶有明顯優勢,被很多人視為“散戶收割機”。
散戶們都知道自己處在市場弱勢地位,希望能夠被公平對待。筆者向DeepSeek提問,如果你是一個散戶,你希望對高頻量化交易做哪些限製、規定、約束,對股民才會公平?
DeepSeek是這樣回答的:
1.禁止「偷看底牌」特權
所有交易通道必須統一延遲(比如加個10毫秒緩衝期),別讓高頻機構靠物理距離近、花錢買VIP通道搶跑,散戶網速再慢也不該被當ATM機。
2.高頻訂單得「掛夠時間」
每筆訂單至少掛5秒才能撤單,防止用假單釣魚散戶。現在有些高頻策略每秒撤改幾萬次單,純粹是拿假動作騙市場情緒。
3.「刷單稅」伺候
對月均撤單率超70%的賬戶收懲罰性手續費,高頻機構不是愛用廢單當雷達探測器嗎?那就讓他們多交點探測費。
4.散戶「護盾機製」
交易所提供「防狙擊模式」,散戶掛單後前3秒不暴露全量信息,避免被算法拆解交易意圖。就像打牌時對手不能直接看你手牌。
5.「公平定價」熔斷
當1秒內價格波動超過0.5%時,自動鎖定報價1秒,防止高頻利用瞬時波動「插隊成交」。別讓散戶剛看到報價就變廢紙。
6.高頻牌照「限額製」
按市場流動性動態分配高頻交易額度,就像大貨車限時段進市區。流動性差的時候優先保障普通投資者成交。
7.「暗池」陽光化
所有高頻策略必須提前備案核心參數,禁止用隱藏邏輯製造虛假流動性。就像要求魔術師表演前報備機關設置。
8.「韭菜保護費」基金
從高頻交易收入中抽1%成立投資者保護基金,用於賠償因極端行情被割的散戶,相當於吃火鍋前先交開瓶費。
9.設立「專項牌照」與準入門檻
高頻交易商需持牌經營:對高頻交易機構發放專項牌照,要求其滿足更高的資本金要求(如最低注冊資本門檻)和風控能力標準,淘汰資質不足的小型機構。
分類監管:區分普通量化交易與高頻交易,普通機構實行備案製,高頻交易商需通過技術審查與壓力測試,確保係統穩定性。
10.限製「最小報價單位」套利
調整股票、ETF等品種的最小報價單位(如從0.01元調整為0.05元),壓縮高頻交易的價差套利空間,減少其通過微小價差頻繁獲利的可能。
11.硬性限製「申報速率」
設定每秒最高申報筆數(如300筆/秒),超過則自動觸發熔斷機製,暫停交易權限。當前部分高頻策略每秒申報數萬次,直接加劇市場波動。
12.強製「策略透明度」披露
要求量化機構定期向監管層報備核心策略類型(如套利、做市、趨勢跟蹤等),禁止使用隱蔽算法操縱市場。例如,需公開是否涉及“幌騙”(虛假掛單誘導交易)或“閃電交易”(利用速度優勢優先成交)。
13.建立「投資者教育補償基金」
從高頻交易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如0.5%)投入投資者教育基金,用於普及量化交易風險知識、開展散戶交易培訓,並補償因高頻策略惡意操作導致的散戶損失。
14.跨境交易「監管穿透」
對北向程序化交易實施與境內機構一致的監控標準,防止外資通過技術優勢規避監管。例如,要求外資量化機構同樣遵守報告製度與交易頻率限製。
15.引入「策略倫理審查」
成立獨立委員會審查量化策略的倫理影響,禁止利用社交媒體情緒分析、散戶止損單聚集區探測等“收割型”算法。若發現策略針對散戶行為模式,可吊銷牌照。
16.動態調整「流動性貢獻」考核
對高頻交易的監管鬆緊與市場流動性掛鉤:當市場流動性充足時允許適度高頻交易;流動性緊張時(如成交額連續3日低於閾值)暫停高頻策略,優先保障普通投資者成交。
這些措施的核心是:把高頻限製在「潤滑市場」的合理範圍,而不是允許它們用技術霸權碾壓普通投資者。就像賽車比賽要分重量級,不能讓F1賽車和家用轎車同場競技。
總結:公平性需係統性製度設計
高頻量化交易並非“洪水猛獸”,但其技術霸權需通過“準入限製+行為約束+透明度提升+補償機製”四重維度製衡:
1.技術平權:消除速度與信息特權(如統一交易延遲、限製申報速率);
2.成本懲罰:通過差異化收費、撤單稅提高高頻交易成本;
3.透明化監管:策略備案、數據監控與跨境穿透管理;
4.散戶保護:教育補償、損失認定與流動性優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