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賣掉中國之外的港口,是不是一筆好買賣?

港股在3月第一周站穩24000點,除了兩會的刺激政策,美股走軟,資金湧入港股之外,還有一個新的催化劑,就是李嘉誠家族控製的長江和記實業宣布將除了中國內地和香港之外,包括巴拿馬在內的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賣給貝萊德牽頭的財團。

消息公布後,長和股價兩天就上漲了33%。這筆交易有三大亮點:

首先,長和的港口業務賣了一個非常好的價錢,交易價格142億美元,相當於EBITA的11-13倍,高於國際港口國際港口同業平均9-10倍的估值。值得一提的是,巴拿馬港口業務對長和集團的EBITDA貢獻不足1%,在港口業務板塊中僅占3.9%的吞吐量。這表明其盈利能力相對有限。

此外,長和保留的中國香港、深圳港口年收益率穩定在9%以上,而被出售的海外港口資產整體回報率已跌破5%。

其次,交易完成後,連同收回的股東貸款,長和將收到190億美元現金,這比之前的長和的市值還高出1.5億美元。

要知道,作為大型跨國綜合企業,長和實業擁有大量基建、零售、電訊等資產及業務;港口僅占總收入約9%,而且這次交易保留了香港和內地約10個重要港口。

換句話說,長江實業其他占收入90%的業務,市場估值等於是零,或者換個角度,即使過去市場認為其他業務有價值,也嚴重低估了港口業務的價值。

第三,長和股價的曆史高點是在2015年創造的,之前已經連續跌了十年,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外資認為中國資產不具備投資價值,中資的信心也受到衝擊,這就導致了港股裏麵一些擁有優質資產的公司被嚴重錯殺,而現在,大家就開始重新挖掘這類公司。

這次交易之所以能賣出高價,主要因為43個港口皆位於海外,不太會受到中國經濟前景和中美貿易衝突的直接影響,而港股絕大部分公司的主要業務和資產都在香港和內地,不容易觸發重大價值重估。

我們大致梳理了一下,港股裏海外收入占比高,同時又不太依賴美國市場的公司,也就隻有十家。

這次交易能賣出好價錢,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交易雙方都能夠理解全球地緣政治關係的變化,從商業角度積極行動,在短短兩個月就能夠高效完成交易。

長和以高價打包賣出巴拿馬運河港口業務,丟了芝麻,卻撿到了西瓜。李嘉誠縱橫捭闔進退自如的商業能力再一次讓全世界刮目相看。

不過,這筆交易也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在他們看來,李嘉誠做什麽都是錯的,放棄巴拿馬運河等於放棄國家利益,將來中國與南美洲的貿易往來要被美國卡脖子。

我建議這些人打開地圖,找到秘魯的錢凱港,這是中國和秘魯兩國共建“一帶一路”的關鍵項目,中遠海運在2021年啟動錢凱港一期工程,2024年底開港,這可不是一個普通的港口,錢凱港是深水港,能停靠巨型貨輪,吞吐量大,它是中國物流在南美洲的橋頭堡,為南美國家提供一條直達中國的航線。

過去,秘魯周邊國家比如巴西要想與中國進行海運貿易,必須先經過大西洋航道,穿過巴拿馬運河或繞道麥哲倫海峽進入印度洋,再把貨物運往中國。巴拿馬運河單次收費數十萬美元,而且非常擁堵,運輸慢,麥哲倫海峽線路長而且風險大。

現在,巴西計劃修建連同太平洋和大西洋,橫向貫穿南美洲的兩洋鐵路,將來,貨物從南美洲經兩洋鐵路到錢凱港,再到上海的航運時間從40天縮短至23天,貨物運輸成本將降低一半。

而且,巴拿馬運河受氣候、季節和地緣政治因素製約,運輸效率不穩定。兩洋鐵路可以避開運河的物理限製和潛在風險,提升南美洲國家出口貿易的效率。所以秘魯才頂住了美國的壓力,堅持與中國合作。

李嘉誠的和記黃埔在香港回歸前的1996年中標巴拿馬運河港口的運營權,多年來一直受到美國政府的壓力,現在特朗普威脅要軍事占領巴拿馬運河,巴拿馬政府都頂不住,要退出一帶一路,我們也不能強求一家商業公司去和美國政府對抗。

和記黃埔的巴拿馬運河港口業務曾經收益於全球化以及中國和南北美洲的貿易,但現在美國推動與中國脫鉤,中國早就布局了南美洲的一帶一路基建,將來可以完全取代巴拿馬運河航線,這項業務也就成了和黃的負資產,我認為這也是過去長和股價一直低迷的原因之一。

我們作為投資者,回避政治敏感地區,回避國別風險是資產配置的基本要求。而且這筆交易完成,收回190億美元之後,和記黃埔很可能會投資中國大量被低估的資產,也可能參與到全球基建投資當中。

特朗普第二任期變本加厲推動美國優先,與盟友脫鉤的收縮政策,將逼得加拿大,墨西哥,歐洲都要大力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強大的基建能力將迎來大量合作的機會,這也會利好全球大宗商品,大家一定要抓住這兩大投資主題。

對於了解李嘉誠商戰傳奇的人來說,這筆交易對他而言,隻是老樹開新花而已。李嘉誠在1979年以蛇吞象的方式成功收購和記黃埔,合並成為長和實業,李嘉誠也成功踏上了成為香港首富之路。

李嘉誠在1950年創立長江塑料廠,出口塑料花、玩具及家庭用品;1960年代進軍地產界,在香港社會動蕩的時候低價買入不少地皮;1972年長江實業成功上市。

當時香港有四大英資洋行,太古,怡和,和記和會德豐。到了1978年,李嘉誠盯上了怡和旗下的九龍倉,他和船王包玉剛在二級市場買入九龍倉股票相互競爭,當時怡和大規模投資海外,缺乏資金來應對,怡和更傾向於把九龍倉賣給包玉剛,於是請匯豐銀行斡旋。

李嘉誠聽從了建議,把股票轉讓給了包玉剛。表麵上看,李嘉誠沒有達成目標,但此舉為他贏得匯豐高層的信任,建立起長期合作關係。

到了1979年,李嘉誠把收購目標轉向了另一間英資洋行和記黃埔。和記在1973年香港股災期間幾乎破產,後來匯豐銀行注資成為和記的大股東,之後和記收購了黃埔船塢,主要經營的就是港口碼頭業務。

根據當時銀行業監管條例,金融機構不得長期持有非金融業務公司股份,匯豐銀行必須在短期內為這批戰略性股權尋找接盤者。市場上潛在買家眾多,包括太古、怡和等英資洋行。

因為兩個關鍵原因,匯豐高層最終選擇把和記黃埔賣給李嘉誠。第一就是中國在1979年決定收回香港,匯豐希望把和記黃埔轉讓給華人公司,第二就是匯豐與李嘉誠的相互信任,在九龍倉商戰李嘉誠配合了匯豐,匯豐欠了李嘉誠一個人情。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原因,之前李嘉誠將九龍倉股票轉讓給包玉剛獲利5900萬港元,而包玉剛則把持有的和記黃埔股票轉讓給了李嘉誠,幫助他成為大股東,與匯豐一樣,大家都是贏家!

李嘉誠以總值6.39億元代價,收購9000萬股和黃,獲得了和記黃埔22.4%的股份,成為第一位入主英資洋行的華人。事件轟動金融和地產界,帶動長實、和黃及匯豐股價急升。

更重要的是,這筆交易中,李嘉誠僅需支付總價20%作為首期款項,餘下80%由匯豐提供低息融資,令他得以極小資金的代價,便取得和黃控股權,完美實現了“蛇吞象“的結果。

買入和記黃埔成為李嘉誠事業的裏程碑,他之後透過和黃的財務資源,在1985年從置地控股買入香港電燈,1986年拿到加拿大赫斯基石油控製權,同時投資移動電訊,把商業版圖擴展到國際市場。

到了2015年,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重組合並成為長和實業。這樣就回到了我們上一期視頻的故事。不管大家喜不喜歡李嘉誠,他在96歲高齡還能在中美衝突下做到全身而退,他在商業上的能力絕對配得上“超人”的稱號。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