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電池一哥"申請破產,"製衡中企徹底夢碎"

在由中國企業主導的電動汽車電池市場上,瑞典電池巨頭Northvolt曾被視作“全歐洲的希望”。但隨著這家巨頭3月12日正式在瑞典申請破產,歐洲最有希望製衡中國電動車電池製造商的努力就此告終。

這家瑞典公司去年11月已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原本希望在今年第一季度完成重組,以獲得能夠持續運營的資金。但Northvolt於12日在官網發表聲明指出,因公司現金耗盡,已在瑞典申請破產。

聲明說,盡管已嚐試了所有可行的方案來進行談判並實施財務重組,包括在美國啟動破產保護重組程序,並且得到了貸款方和主要交易對手的流動性支持,但公司仍無法獲得以當前形式繼續運營所需的必要財務條件,因此申請破產是唯一的出路。

3月12日,Northvolt在官網上發布的申請破產聲明

此前公布的文件顯示,截至今年1月底,Northvolt累計負債已超過80億美元。公司在聲明中表示:“瑞典法院指定的托管人將接管破產程序,包括出售公司及其資產以及處理未償債務。”

Northvolt前首席執行官彼得·卡爾鬆(Peter Carlsson)在公司去年向美國申請破產保護後不久便辭職。他在離任時表示,公司需要高達12億美元資金才能恢複業務。

Northvolt成立於2016年,誕生於歐洲想要擺脫對中國電池依賴之際。歐洲一直寄希望於這家公司,期待其能減少西方汽車製造商對中國競爭對手——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CATL),電動車和電池製造商比亞迪(BYD)的依賴。

Northvolt的口號是“讓石油成為曆史”,自成立以來該公司已獲得超過100億美元的股權、債務和公共融資。其最大股東包括持股21%的大眾汽車和持股19%的高盛集團。

然而這些年,Northvolt一直難以達到其承諾的鋰離子、鋰金屬和鈉離子電池的產量水平以及質量控製標準,這些電池曾被大眾集團旗下的保時捷和奧迪品牌所使用。

Northvolt 董事長湯姆·約翰斯通(Tom Johnstone)在新聞發布會上所說,正是由於上述不足,寶馬去年6月撕毀了價值21億美元的電池供應合同,許多歐洲核心客戶也紛紛與公司解約,Northvolt不得不走上了破產之路。

“這不是個輕率的決定。”約翰斯通在新聞發布會上說,“盡管我們竭盡全力,但對於Northvolt及其利益相關者來說,(申請破產)是唯一現實的可行之路。”

“政客”新聞網稱,擁有5000名員工的Northvolt最終消亡,堪稱瑞典有史以來“最令人尷尬的企業倒閉之一”,意味著歐洲再也沒有領軍企業能夠與中國電池製造商抗衡了。

“歐洲輸掉了動力電池競賽。”美國“福布斯”網站12日形容,Northvolt寄托了歐洲實現電動汽車電池領先的希望。Northvolt這次申請破產並不令人感到意外,但讓歐洲汽車製造商發展本土電動汽車電池供應的計劃陷入了混亂——歐洲車企已投入數十億歐元,仍在努力滿足歐盟2035年的零排放要求。

“福布斯”寫道:“此次破產申請實際上為中國、韓國和日本的電池製造商打開了主導歐洲市場的大門。”

截至今年1月底,Northvolt累計負債已超過80億美元。法新社

盡管Northvolt的轟然倒下對歐洲堪稱一場大規模災難,但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希望仍有投資者能夠收拾殘局。

“談判正在進行,”哈貝克說,“可能性肯定是存在的。”

與此同時,德國的汽車製造商則不那麽樂觀,他們正在轉向其他電池供應商,比如中國的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韓國的SK On、LG、三星和日本的鬆下。

了解Northvolt破產內情的人士曾透露,雖然歐洲想要在技術和材料上擺脫對中國等國的依賴,但選項已經不多,伴隨著汽車行業向電動化過渡,這些技術和材料變得至關重要。

歐洲其他的動力電池企業,如法國的Verkor和大眾汽車的電池業務PowerCo,他們要麽雄心不再,要麽麵臨更嚴峻的融資前景:由於市場需求放緩,PowerCo正考慮將在德國建設兩條生產線的計劃縮減為一條;Verkor最近完成了新一輪13億歐元的融資,但公司CEO表示,在Northvolt陷入困境以及今年電動汽車銷售放緩的衝擊下,尋求融資變得十分艱難。

《金融時報》指出,由於歐洲初創企業在大規模生產電池的能力方麵仍然落後,行業高管表示,唯一的解決方案可能是繼續依賴亞洲參與者,直到本土公司能夠吸收電池化學、大規模生產和設備製造方麵的技術知識。

就在Northvolt去年11月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前,被稱作中國“電池之王”的寧德時代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曾毓群,在做客挪威主權基金CEO尼古拉·唐根主持的視頻采訪時,曾一針見血指出了歐洲電池製造商的問題所在——“他們的設計存在不足,其次工藝是錯誤的,就連設備也有問題。他們如何能擴大生產規模呢?”他指出,這些企業在擴大生產規模時將麵臨利用率、可靠性乃至安全問題。

《金融時報》認為,曾毓群的一番悲觀評價,揭示了歐洲脫碳關鍵技術行業的失敗程度,歐洲的政府、企業和投資者已不知該如何與中國重新競爭了。

雷諾集團首席執行官盧卡·德梅奧曾告訴記者:“我們需要與中國達成協議,中國公司控製著采礦業、化工業和精煉業,如果沒有他們的產能和能力支持,我們將無法競爭。”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