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大城市的核心定位,定了。
日前,國家層麵批複了重要城市的2035年總體規劃,對其城市性質、核心功能、城鎮開發空間、人口天花板做出界定,擘畫未來10年的發展格局。
這些城市,被稱為“國批”城市,涵蓋40多座地市,包括4個直轄市、15個副省級市、所有省會,以及蘇錫常佛莞等個別地級市。
誰的定位最高?誰升級,誰降格了?
01
誰是真正的國家中心城市?
在總體規劃中,“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正在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不同層級的中心城市。
整體來看,中心城市大致呈現“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大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地區/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等梯度分級體係。
城市定位不唯GDP,與經濟實力並不一一對應,而是資源稟賦、地理區位、綜合能級、國家戰略地位的集中體現。
第一層次,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隻有5個,與此前的國家中心城市相對應。
真正具有國家層麵中心城市定位的隻有5個: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天津,這也是最早獲批5大國家中心城市。
其實,我國一度有9大國家中心城市之說,事實上隻有北上廣津渝拿到了正式入場券,其他城市一直都是“建設”。
換言之,真正的國家中心城市隻有5座,隻有廣州一個非直轄市,地位之重要可見一斑。
第二層次,以大區或國家戰略為定位,但同為大區中心城市,前綴不同、地區範圍不一,從而有了差別。
中國共有4大經濟分區,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每個區域都有相應的中心城市。
杭州、南京、蘇州之於東部地區,武漢、鄭州、太原之於中部地區,成都、西安、蘭州、烏魯木齊之於西部地區,沈陽、長春、哈爾濱之於東北地區都是如此。
其中,武漢、沈陽、濟南相對特殊。
武漢的“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沈陽的“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濟南的“黃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相對亮眼。
前綴含有“重要的”,說明中心城市不隻一家;直接以“中心城市”相稱,則意味著其在地區的引領地位。
第三層次,以所在地區、城市群為定位,如“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或“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
我國在4大經濟分區之下,還進一步劃定了7大地理分區:華東、華中、華南、華北、西北、西南、東北。
南寧、呼和浩特、貴陽、銀川、西寧等城市分別拿下了華南、華北、西南、西北等地重要的中心城市。
青島、大連均為“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福州、廈門則是“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
在城市群方麵,寧波、合肥、無錫、常州都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長沙則是“長江中遊地區的中心城市”,佛山、東莞都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節點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市,寧波GDP已經正式趕超天津,劍指第10城,但定位上隻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僅與無錫、合肥、常州相當。(參閱《中國10強城市,又變了》)
要知道,作為地級市的蘇州,拿下的是“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02
誰拿下了獨一無二的定位?
我國共有40多個“國批”城市,其中包括19個重點城市,包括4個直轄市、10個副省級省會、5個計劃單列市。
4個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重慶。
10個副省級/省會:廣州、成都、杭州、武漢、南京、濟南、西安、沈陽、長春、哈爾濱。
5個副省級/計劃單列市:深圳、寧波、青島、大連、廈門。
從19個重點城市來看,誰的定位最為獨特?誰被賦予相對特殊的功能?
其一,有沒有發現,在討論中心城市梯度格局時,唯一被漏掉的是深圳,因為深圳不是任何區劃意義上的“中心城市”。
但深圳不是中心城市,卻勝似中心城市,因為被賦予兩大獨一無二的定位:
“全國性經濟中心”、“國家創新型城市”。
在我國,以“經濟中心”為命名的,隻有上海、深圳兩家,就連北京都付之闕如。
上海是國際經濟中心,深圳則是全國經濟中心,經濟地位可見一斑。
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含金量隻高不低,凸顯的是深圳引以為傲的科技創新特色。
正如《深圳,超過了“杭州+蘇州”》一文所提及的,深圳不隻是擁有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科技“四龍頭”。
深圳的研發支出、有效發明專利、國際PCT專利、專精特新“小巨人”、製造業“單項冠軍”,均超過“杭州+蘇州”的總和。
其二,與深圳著眼於創新不同,廣州的“綜合性門戶”同樣獨一無二,聚焦的是城市綜合功能,符合“廣州更廣,深圳更深”的特色。
在全國,能稱得上門戶城市的隻有三個——北上廣。
所謂國家門戶,必然集經濟、文化、交通、國際交往、對外開放等功能為一體,廣州作為中國“南大門”的角色得以凸顯。
其三,杭州、成都、西安、武漢均拿下了超出同能級城市的定位。
杭州雖然隻是東部中心城市,但被賦予“全國數字經濟創新中心”這一“國”字頭定位,凸顯其在數字經濟領域的領跑實力。
最近刷爆網絡的杭州“科技六小龍”,與其數字經濟構築的產業護城河不無關係。
成都、西安、武漢,則被賦予“區域中心”的功能。
從經濟中心來看,成都、西安都是“西部經濟中心”,武漢則“中部經濟中心”,在經濟定位上略高一籌。
成都的定位更為綜合:不隻是西部經濟中心,還拿下了西部科技創新中心、西部對外交往中心等眾多綜合職能,隱隱然有了“西部門戶”的特征。
西安同樣不弱,不隻是西部經濟中心、科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還有國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
武漢同樣如此,集中部地區中心城市、中部經濟中心、中部科技創新中心、中部對外交往中心為一體,在中部六大省會中獨樹一幟,強化了“中部第一城”之位。
此外,寧波的“全國航運物流中心”、廈門的“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承載地”、大連的“東北亞國際物流中心”、哈爾濱的“向北開放門戶”,也是基於其區位優勢、產業特色而來。
03
省會城市,誰的定位最高?
“國批”城市,不隻是包括副省級及以上城市,還囊括內地27個省會,以及部分重點地級市。
從省會看,不同省會由於經濟實力、戰略地位不一,在定位上存在較大懸殊。
其一,省會城市的定位,廣州為第一檔,武漢、成都、沈陽其次,其他省會各有特色。
我國共有4大經濟分區,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每個區域都有各自的中心城市。
東部經濟強市林立,上海擔起中心城市之責,而廣州亦有“南大門”之稱。
而武漢之於中部、成都之於西部、沈陽之於東北,都相當於區域“老大哥”般的角色。
其二,作為一省行政、交通、教科文衛的中心,省會普遍都有中心城市功能,隻有海口、拉薩成了例外。
原因在於,海口、拉薩實力相對太弱,所在省份經濟體量不高,缺乏足夠大的經濟腹地。
其三,省會多數也是一省乃至大區的交通樞紐,但樞紐有“國際性”和“全國性”之別。
具體來看,廣州、成都、杭州、南京、沈陽、哈爾濱、鄭州、武漢、海口、昆明、西安、烏魯木齊等12個省會,拿下的是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目前,我國共規劃了20個國際性交通樞紐,12個省會之外,還有8個副省級或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深圳、重慶、青島、大連、廈門。
與之對比,長沙、寧波、濟南、福州、合肥等萬億強市,隻是全國性樞紐,與其國際連通性、海陸空立體交通體係不夠完善有關。
當然,規劃不等於一切,羅馬不是靠政策建成的。
城市發展要考慮國家戰略,也要考慮時代進程,但歸根結底還是自身的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