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數字經濟對GDP貢獻占10%,正助力中國趕超美國

南都訊記者楊文君 潘珊菊 發自北京 12月21日,2024中國公共關係發展大會在京舉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在會上表示,2023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10%左右,數字技術作為新型的通用技術正在賦能千行百業,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業態都在迅猛的發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發言。南都記者莫倩如 攝

王一鳴在會上談到,去年中國數字經濟的核心產業增加值超過12萬億元,占GDP的10%左右,這和媒體報道的數據不完全一致,因為這是采用的核心產業增加值,個人認為這樣測算更準確。同時,數字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通用技術,正在賦能千行百業,突破了傳統生產可能性的邊界,也正在重塑產業的生態。

在王一鳴看來,數字經濟有三方麵突出表現。首先,數字經濟帶來了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新一輪科技革命是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為主要的突破的方向,而人工智能應該是新質生產力裏麵最活躍的一個領域。其次是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數據現在成為新的、關鍵的生產要素,算法成為科技進步的新路徑,數據大幅提升了全要素生產率。另外,數字經濟也帶來了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製造業、服務業都在經曆數字化的轉型和智能化的改造,這不僅是一種比例關係的調整,而是表現為高附加值環節比重的上升。

“這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數字經濟大幅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王一鳴具體說道,據測算,我國全要素生產率要在2035年達到日本、韓國的水平,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率需達到2.7%,從過去的經驗來看,這似乎很難做到。但正是由於數字經濟的發展,使得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貢獻能夠達到43.2%,數字經濟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貢獻,已經大幅提升了。

根據王一鳴研判,人工智能正在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而且人工智能現在正在向自主學習、人機協同的增強智能和基於網絡的群體智能方向發展,它會帶來眾多領域的深刻變革。同時,數字轉型也在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擴展,數字技術也正在賦能產業的綠色低碳轉型。

在提升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方麵,王一鳴建議,要提升數字信息的基礎設施水平,接下來要構建天地一體、雲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的綜合性信息基礎設施,還有6G早期的研發,大數據、大算力的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強大了,才可以依托基礎設施來進一步提升數字經濟的發展水平。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