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韓璐 編輯丨陳曉平
煙台起家的綠葉製藥,在中樞神經係統(CNS)領域開始風生水起。
11月28日,首個中國製抗抑鬱化藥1類創新藥若欣林,納入2024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同時納入的還有兩款抗癌藥物。
“我們期待通過納入醫保,讓該藥品惠及更多患者。”
綠葉製藥(中國)CNS事業部負責人陳哲告訴《21CBR》記者,過去兩年,該藥收到臨床良好的反饋,隻是部分患者受限於自費藥價格,無法受益。
6月以來,綠葉接連獲批上市三款CNS藥物,分別用於治療帕金森病和精神分裂症,且一款精神分裂症新藥在美獲批上市。
迄今,其已有6款CNS新藥在國內外獲批,涉及精神分裂、帕金森、阿爾茨海默等病症,其中若欣林半年銷量增長2倍。
年營收超過60億的綠葉,本以腫瘤、心血管領域見長,今年1-6月,其CNS業務收入8.2億元,增長21%,表現僅次於腫瘤業務。
“綠葉已逐步走通CNS研發與商業化體係,在新靶點設計等方麵,我們和跨國藥企基本已在同一起跑線。”
綠葉製藥創新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田京偉告訴《21CBR》記者,綠葉是首個在美獲批上市CNS新藥的中國公司。
CNS領域,全世界有超過10億的潛在用戶,以此為重要引擎,全球布局的綠葉,其整體營收坐望百億。
獨辟蹊徑
今年1-6月,綠葉營收30.7億元,淨利4.4億元,大漲近3倍。
“整體已進入高質量增長階段。”官方解釋,成熟產品穩定增長,重要新品的銷售額也快速增長。
綠葉製藥摸索出一條獨有的轉型路徑,結合“1類新藥+劑型創新+成熟產品”,打造梯度布局,其將產品集中在四大領域——腫瘤科、CNS、心血管及代謝,擁有30多款商業化產品。
自2021年以來,基於新型製劑、新分子實體、生物抗體等技術平台,其推動13款新藥在中、美、歐多國獲批上市。
“新藥管線經過多年發展,專注於腫瘤和CNS的核心治療領域,正進入成果期。”官方稱。
CNS賽道則是重點突破口,多款新品帶有“首創”標簽。
2024年以來,綠葉接連獲批3款CNS藥物,分別是治療精神分裂症的美比瑞和erzofri、治療帕金森病的長效微球製劑“金悠平”(全球首個)。
此前,綠葉已上市利斯的明多日透皮貼劑(治療阿爾茨海默病)、首個在美獲批的中國CNS新藥Rykindo(治療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以及中國首個自研、用於治療抑鬱症的1類創新藥若欣。
在國內,綠葉製藥現有8款CNS產品,其中2款則叩開FDA的大門,登陸美國參與全球競爭。
CNS為全球第四大藥物市場,具有巨大的臨床需求。
據田京偉介紹,以若欣林針對的抑鬱症為例,全球患者近3億人,單在中國,約有5000萬人需要規範用藥治療;Rykindo針對的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在全球分別影響約2400萬人、4000萬人。
“我們從點到麵,從CNS的一種疾病,到不同時期,比如急性發作期、症狀維持期到康複期,從疾病到神經症狀,都會進行新藥開發。”
田京偉表示,綠葉CNS產品線,從急性治療、一直貫穿到治愈期,“形成一個立體式的產品矩陣”。
在陳哲看來,相比腫瘤等其他領域,CNS領域的商業化有其特殊性,需要廣泛的渠道覆蓋,患者及家屬的病恥感、不願在線下醫院診斷和處方,奠定線上和院外市場的重要性。
此外,國內精神科及神經科的診療水平,參差很大,加強學術交流和市場教育很重要。
對於藥企來說,一旦攻克研發和商業化,回報則更勝一籌。
相對腫瘤藥物迭代更新快,CNS藥物的生命周期則足夠長,從口服到長效,到緩釋片,一款經典產品,可以延續幾十年。
重注原研
因致病機製複雜、涉及多靶點,CNS類藥物開發難度大,研發周期長,很多同行都望而卻步。
田京偉告訴《21CBR》記者,從研發難度上,腫瘤新藥多數是單靶點,CNS新藥往往需要多靶點,藥物設計的難度較大;
臨床研究涉及到安慰劑效應幹擾,很多時候需兩個三期臨床陽性結果才能上市,又涉及病理改善和行為改善之間的差異化,研發複雜度大很多。
1990年代到2010年期間,CNS領域一度繁榮,解決了基本用藥問題。
“可惜,這些藥物應用至今,能做到控製症狀,卻無法滿足患者回歸社會,回歸家庭的需求。”
田京偉舉例,有些抗抑鬱藥,讓人心情不再低落,也無法讓人開心,人的情感趨向麻木;更有很多藥物存在難以克服的不良反應。
長期以來,CNS病患缺乏更佳的新生代藥物可用,是許多CNS醫生麵臨的棘手情況。
鑒於臨床對於長效緩控釋等製劑的需求,綠葉製藥首先以創新製劑進入該領域,然後進入同類最佳和同類首創階段。
以抗抑鬱藥若欣林為例,2010年,田京偉負責該項目時,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用了4年,研究清楚三個靶點的強度比例對於抑鬱治療和改善治療缺陷的機製。
期間,他比較國內外同類產品的化合物,不斷調試三個靶點的活性比例,才確定兼具療效和安全性的化合物和劑量。
若欣林於2022年11月獲批,距離立項過去整整12年,其從基礎研究到驗證性臨床均得到證實,兼具改善認知、快感和遲鈍麻木,副反應也較同類少,不會引起體重、血脂代謝異常等。
“若欣林一開始,就從難度更大的緩釋片著手。”
田京偉解釋說,其可通過控製血藥濃度,更好減少外周係統不良反應,增加患者對藥物的耐受性。
據介紹,2023年,若欣林成為國內增長最快的CNS新藥,惠及超過2.5萬名患者。
今年1-6月,若欣林的銷量,同比再漲2倍,其目標市場可達數十億元,進入醫保後,這款藥的潛力將加速釋放。
田京偉認為,若欣林隻是綠葉在CNS原研領域收獲的開始,他透露,在藥物不同開發階段,綠葉均在規模化引入AI,為藥物設計和篩選帶來新突破。
例如,針對治療遲發性運動障礙的LY03015、治療精神分裂的LY03020,綠葉製藥在開發早期,即利用AI排除掉若幹有缺陷的靶點,並引入新的靶點,解決不良反應並增加有效性。
漸入佳境
綠葉製藥成立於1994年,今年剛邁過30歲大關, 2014年在香港主板上市,高峰期市值超過300億港元。
赴港IPO前,其相繼收購南京康海、南京思科、北大維信以及四川寶光藥業,布局腫瘤、心血管、內分泌和代謝係統四大產品線。
之後,綠葉又啟動全球化布局。
2016年起,其收購瑞士公司Acino AG的透皮釋藥業務;又拿下阿斯利康“思瑞康”及其緩釋片在全球51個國家和地區業務,這是一款王牌產品,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與雙相情感障礙。
2020年,綠葉收購博安生物(後分拆上市),加碼生物藥業務;次年,獲得高瓴資本約24億投資。
多番運作後,截至今年6月,綠葉在中國和德國建起8個生產基地,並在中國、美國、歐洲設有研發中心。
單在中國,綠葉坐擁30多個在研項目,即便在歐美日,也有超過10個在研項目。
“國內藥企早期在海外經驗少,尤其是在美國這樣的成熟醫藥市場,前期可以多方合作,最終還是要有自己的團隊,才能站穩腳跟。”陳哲表示。
公開資料顯示,其網絡已覆蓋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
今年5月,明星經理人梁怡加盟綠葉製藥,擔任COO。
梁曾經任職阿斯利康、羅氏等巨頭,此前為再鼎的首席商務官,其將統籌綠葉產品線管理、市場規劃和新品上市策略等工作,且協同支持中國和國際的銷售。
年中又獲利好,附屬的綠葉製藥(深圳),獲得最高達16億元的戰略投資。
係列潛力新藥,陸續獲批,加之海內外雙線並舉,綠葉可以期待,邁入走量提速的新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