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投資“人造雞蛋”後天在港開售

央廣網財經北京5月27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雞蛋,是不是一定跟母雞有關係?恐怕現在來看,還真不一定了。這周四,一種用植物加工而成的“人造雞蛋”就要在香港的超市出售了,而這種“人造雞蛋”投資方,是大名鼎鼎的李嘉誠基金會,投資金額是1.8億港元。

花了這麽多錢研究的“人造雞蛋”長什麽樣?乍一看,它長得很象一瓶果醬,透明的玻璃瓶裏麵,裝著淡黃色的雞蛋醬。如果放進熱鍋裏,看起來和雞蛋餅差不多。外形差不多,味道呢?有廚師在品嚐過之後,評價說“味道,很接近”。

這種聽起來非常神奇的“人造雞蛋”,本周四,就開始在香港的百佳超市出售了,價格定在23港元。今天,香港的謝小姐在接受《天下公司》采訪的時候表示,價格上,不算貴。

香港謝小姐:應該還好。因為一般普通雞蛋是二十三四塊(港幣),有8顆蛋。所以不算很貴。

價格,當然隻是大家購買時考量的因素之一。而最重要的,還是“人造雞蛋”本身的成分是什麽。根據“人造雞蛋”的研發者,來自美國的33歲年輕人蒂特裏克介紹,他和他的研究團隊,先後嚐試了1500多種不同植物的組合,來模擬雞蛋。最終,從12種植物中,提取了包括“植物蛋白”在內的不同養分,然後,研發出了這種和雞蛋味道相近的“人造雞蛋”。而蒂特裏克還表示,這種“人造雞蛋”的營養價值很高,比市麵上的普通雞蛋還要高出四分之一,但成本卻比普通雞蛋減少接近一半。

今天,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係副教授範誌紅在接受《天下公司》采訪的時候表示,根據目前的公開信息,很難判斷這種“人造雞蛋”的營養價值是不是真的有那麽高。

範誌紅:因為我們看不到這個“人造雞蛋”全麵的營養成分表,所以,僅僅說是比雞蛋高多少,不給我們指標,我們很難評價它是不是能達到一個真雞蛋的水平。因為我們吃真雞蛋,不是僅僅為了吃蛋白質的。為了蛋白質,我們可以直接吃豆腐,那麽我們吃雞蛋,還可以獲得裏麵的12種維生素等等營養物質,這些是不是“人造雞蛋”裏麵都有了,我們目前很難評價。

營養價值到底有多高,可能還有待進一步考證。而相比較於營養價值,大家更關心這種人造食品的安全性。對此,範誌紅教授表示,植物蛋白質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普遍,因此,提取植物蛋白加工成食品,本身是沒有問題的。

範誌紅:因為植物蛋白不是有毒有害的物質,如果往裏加一些維生素或脂肪,也是完全可行的。除非“人造雞蛋”裏加了一些食品工業所禁止的東西,才能說它安全有問題,僅僅說用植物蛋白來做替代,是沒有問題的。

雖然安全性上,得到了專家的認可。但是,香港的謝小姐還是表示,不會選擇。

香港謝小姐:還是不會買。如果是純天然的成分,我幹嘛不直接吃天然的(雞蛋),幹嘛要吃人造的?

研發者蒂特裏克曾經表示,他們公司的目標,是向全世界所有人提供更加健康和負擔得起的食物;想把動物從食品生產的過程中解放出來。他還表示,希望可以通過在人造蛋裏添加發展中國家飲食缺乏的營養素,來解決人們營養不良的問題。

但是範誌紅教授則認為,“人造雞蛋”不過是一次商業行為,從營養學角度沒有太大的進步意義可言。

範誌紅:從營養供應的角度來講,意義不是很大。因為我們吃雞蛋,就是為了吃雞蛋原來的樣子,以及它給我們提供的那些營養、那種口感。假如你不想吃它,你完全可以不吃雞蛋吃別的東西,可以吃雜糧。所以,我認為花很大的人力、物力,先把蛋白質從植物中提取出來,再造成一個雞蛋的樣子,整體從營養供應角度來看,意義不是很大。這是一個商業行為,並不代表我們營養界有一個偉大的進步,它隻是代表人類的好奇心、對新事物的探索,如果對這個感興趣,不妨去嚐一嚐這樣的“人造雞蛋”。

接下來連線香港亞洲電視台新聞主編林亞惠。在亞洲,“人造雞蛋”首先落地在香港。對於這種人造食品,香港媒體包括香港民眾,有什麽反應?

林亞惠:其實香港的民眾對於這種人造食品,沒有特別感興趣,就覺得人造的和天然的相比,在感覺上還是很不一樣。短期內不大會投入很多錢去買,雖然他們說這個“人造雞蛋”的營養價值比普通的雞蛋高,價錢又便宜。但是我看很多人都在說,為什麽明明有天然的東西還要去吃人造蛋呢。

“人造雞蛋”周四開賣,至於賣的好不好經濟之聲和央廣網將持續關注。

在關注“人造雞蛋”的同時,資助方李嘉誠基金會,1.8億港幣的大手筆,也是大家所關注的。

李嘉誠為什麽會投資這樣的公司,這樣的項目?據李嘉誠基金會董事周凱旋介紹,2006年,李嘉誠拿出自己財產的三分之一捐給了李嘉誠基金會。希望解決國內貧富懸殊、人口問題,與人與人之間欠信任的問題。她說,李嘉誠一直在考慮,如果在香港這樣寸土寸金的地區,如何通過科技令經濟效益提高。“人造雞蛋”,就是基於這樣的初衷,進行的一次嚐試。

但是,為什麽選擇投資一家美國的公司,讚助了一個美國的研究者,而不是香港本土人?有評論說,這也是李嘉誠投資方向的轉變。再次連線香港亞洲電視台新聞主編林亞惠。

林亞惠:目前,這種科研、人造的東西,是李嘉誠現在看得比較重的一個項目,以前在香港他就投資過六、七千萬港元,放在香港不同機構或者大學裏麵去做。但是以香港媒體的看法,因為目前香港沒有科技局,科研等創新政策都沒有定下來,所以李嘉誠會去不同的地方去尋找吸納這種元素。

(投資方麵)他也確實有些轉變,但始終,地產還是他最重要的。不過,最近他也動作頻頻,看到他在賣一些東西,然後投入更多金錢在科研方麵,也許,他覺得未來在科研方麵也是重要的方向吧。

專家點評

經濟之聲:如果從個人而言,你對這樣一個“人造雞蛋”的態度是肯定,否定還是觀望?

觀察員況傑:如果價格不貴的話,我會買來吃,但是不會太多,隻是嚐個鮮。

經濟之聲:是不是李嘉誠以後的投資方向會更多的向科技領域進軍?既然已經投了一個“人造蛋”,可能以後也會投一些純科技型的企業,會有這樣的意向嗎?

況傑:首先,實際上這是李嘉誠基金會的做法,不是李嘉誠本身的長實或者和黃係的做法,這個嚐試並不表示李嘉誠本人或者和黃係或者長實集團的投資方向,所以沒法判斷李嘉誠是不是會轉向科技領域。其次從李嘉誠來說,現在一部分的資金要投到歐洲去,除了投公用設施、地產以外,相信一部分投到科技類是有價值的,但是這個科技不是那種比較抽象的互聯網等,可能還是跟人們生活比較密切相關的一些科技,包括食品、其他的糧食作物,也包括其他的一些工業,應該是一種投資的多元化或者分散。

相關資料

目前,全球每年生產1.8萬億顆雞蛋,而其中雞飼料就占到雞蛋成本的70%,同時,在雞蛋生長過程中該需要為雞提供大量土地、水和礦物燃料。對此,Beyond Eggs發明者表示,和傳統雞蛋相比,“人造雞蛋”便宜了40%,而且更加環保。

按照全球每年生產1.8萬億顆雞蛋計算,全球為此所消耗的飼料約在3.7億噸(國際平均水平是,產蛋期飼料轉化率為2.06kg∶1kg)。若人造雞蛋幾乎能代替天然雞蛋,那全球所節省的糧食將達1億噸以上,按每人年消費400kg糧食計算,這最起碼能養活2500萬人(BH)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