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庸古城成“空城”:3年虧損近5億元!

圖源:張家界大庸古城官微

大庸古城不僅連年虧損,還麵臨巨大的債務風險。

楚小強/發自北京

因為“冷清”而火的景點不多,大庸古城算一個。

地處網紅旅遊城市張家界市,耗資20多億元打造而成,大庸古城卻淪為了“人跡罕至”的景點。

大庸古城的母公司是張家界旅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張家界”),後者是當地市管上市企業,實際控製人為張家界市政府國資委。

按照設想,原本指望這一“人造古城”建成後,通過重現明清時期的盛景,成為張家界城市旅遊的新地標、新亮點、新名片,並以1.85億元的年賺錢能力,帶動當地旅遊事業提質升級。

但始料未及的是,大庸古城投入運營後,不僅沒有賺錢,反而3年時間累計虧損超4.8億元,甚至日均購票人數不足13人。

━━━━

3年虧損近5億元

日前,大庸古城“火了”一把,相關話題接連登上百度和微博熱搜榜,引發廣泛關注。

有趣的是,追溯它“出圈”的原因,無關古城文化底蘊,亦非景區人山人海,而是耗費巨資打造之後“無人問津”。

也就是說,大庸古城是因“冷清”才上了熱搜。這對一個旅遊景點來說,傷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極強。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天門山景區,雖同為張家界市旅遊景點、相距不足10公裏,但呈現出的景象卻截然不同。天門山景區年遊客接待量動輒四五百萬,去年甚至創下曆史新高。

以線上278元一張門票的價格粗略計算,天門山景區一年光門票收入就達14億元左右。不過,人氣火爆的天門山景區,經營權並不在當地手中,而是委托給了天津民營老牌房企寧發集團,這家公司背後老板是張同生。

反觀背靠當地市管上市企業張家界的大庸古城,財務狀況早已捉襟見肘。

大庸古城占地麵積325畝,是張家界市委、市政府確定的“2016年度全市十大重點產業項目”的重點工程。當年6月,隨著時任張家界市委書記楊光榮“一聲令下”,這一重大項目破土動工。

在古時,張家界市被稱為“大庸”,故大庸古城主打“原址複建”,試圖以“山水之外”的文化傳奇,重現明清鼎盛時期的大庸風貌,成為張家界城市旅遊的新地標、新亮點和新名片。

但奈何去往張家界旅遊的遊客,大都就是奔著“山水”去的,所以天門山景區人氣火爆,大庸古城卻是門可羅雀。

作為張家界單體投資最大的城市文旅項目,大庸古城投入總金額20多億元。按照原先設想,項目計劃於2018年開門迎客,建成後預計年營收達4.85億元、年盈利達1.85億元。

然而,後來不僅項目工期一拖再拖,而且開業後業績也一再虧損。據母公司張家界披露,大庸古城直至2021年6月才開始試運營。2021年至2023年,大庸古城的淨虧損分別為0.84億元、1.51億元、2.49億元。累計虧損已超4.8億元。

2024年上半年,大庸古城實現營收僅233萬元,購票人數為0.23萬人,同比減少近82%,日均購票人數不到13人。

不過,一位張家界網友表示,“目前大庸古城並沒有收門票費,也沒見設立什麽門票點,已成為一些居民茶餘飯後散步的地方。”

━━━━

為何沒人買單?

前幾年,旅遊業是受疫情衝擊較大的行業之一。如今從觀感上來看,無論是出遊人數,還是旅遊收入,都已全麵恢複到2019年水平。

文化和旅遊部官網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國內出遊人次27.25億,同比增長14.3%;國內遊客的總花費達2.73萬億元,同比增長19%。前三季度,出遊人次、遊客總花費分別為42.37億、4.35萬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5.3%、17.9%。

西南證券曾預測,2024年國內出遊人數和旅遊收入將分別恢複到2019年的99.5%和105.3%。

再看張家界市當地的旅遊數據情況,2024年上半年該市共接待遊客2064.47萬人次,同比增長9.28%;實現旅遊總收入288.79億元,同比增長14.29%。其中,接待入境遊客的數量在湖南省獨霸鼇頭,達91.15萬人次,同比增長569.17%;實現入境旅遊收入2.47億美元,同比增長673.55%。

烈火烹油般的旅遊盛景之下,作為張家界市重點打造的文化旅遊地標性景點,大庸古城為何淪落至“人跡罕至”的地步?

“我還真去了,外麵看著挺好,進去發現和全國各地的‘一條街’一個路數,都是小餐館、小吃攤、賣義烏小商品的商店......人工雕琢痕跡過於明顯。而且一般遊客來這裏都去張家界天門山,白天累一天,晚上動都懶得動,哪還有體力去這裏看燈光秀。”一位去過大庸古城的網友指出了原因。

事實上,為了能讓這座“人造古城”火起來,張家界也做過不少嚐試和努力。當年,大庸古城剛開始試運行時,就曾在這裏打造過中秋祭月大型民俗活動,也辦過花燈、演過陽戲、奏過民歌......甚至還承辦過“中國 · 張家界首屆世界遺產攝影大賽”、推出過諸多紅色文旅文化主題活動。

然而,一係列表演及活動,終究未能達到長期留住遊客的目的,也並未帶動大庸古城的收入,讓其實現扭虧為盈。

有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共有2000餘座古鎮、古城,被納入中國曆史文化名鎮的僅有300多座。

由此可見,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依托某個當地古國、民間典故、神話故事而建的“人造古城”,隻是披了一層“古城皮”。更為關鍵的是,這類仿古城鎮不僅缺乏足夠的曆史底蘊和知名度,而且同質化嚴重,商業模式亦如出一轍,並沒有太多特色。

“有人造古城的地方,必定有一個賣炸魷魚、臭豆腐、烤麵筋的小吃街,並且價格較貴,味道一般。”正如一位網友的調侃,這類古城到處都是,尤其蘇浙一帶,早就看膩了。

還有網友表示,古城在“古”不在“城”。

可見古城不“古”,是遊客不為“人造古城”買單的最大原因。

━━━━

母公司有破產風險

事實上,為了建成大庸古城項目,張家界曾經下了血本。

為了給大庸古城的建設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2017年7月,張家界通過定增的方式融資,募集資金8.39億元。

這次定增曆時一年半時間,在當時再融資政策緊縮、資本市場信心低迷的大環境下,張家界通過組織大規模的路演,將這一募投項目展現給資本市場,其間配合反複小規模的一對一深入溝通,才得以在拿到批文後的一個月完成新股發行,募集到資金。

不僅如此,據張家界披露,2021年度,大庸古城向工商銀行張家界南莊坪支行累計借款4.47億元,向交通銀行張家界分行累計借款3.78億元。合計超8.25億元。

如今,大庸古城不僅連年虧損,還麵臨著巨大的債務風險。

據張家界2024年半年報透露,大庸古城目前已淪落至被債務人申請司法重整的地步。

作為大庸古城母公司、“山水旅遊第一股”,張家界當初斥巨資建設這一項目,原本指望其為公司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而今這一希望不僅落空,張家界也早已泥足深陷,甚至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也被債務人申請預重整。

2020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不到5年時間,張家界已累計虧損達7.91億元。

就在11月15日,張家界披露公司預重整進展情況,其於2024年10月16日收到湖南省張家界市中級人民法院決定對公司啟動預重整的通知,12天後預重整臨時管理人為其公開招募重整投資人。

“目前,公司正在依法主動配合法院及預重整臨時管理人有序推進各項預重整工作,包括債權申報和審查、審計和資產評估、重整投資人招募等事項,並在預重整臨時管理人的監督下開展日常經營管理工作。”張家界表示。

不過,張家界最終能否進入重整程序,尚存在不確定性。如果法院裁定受理重整申請,但重整計劃未能順利實施或執行完畢,張家界將存在因重整失敗而被宣告破產的風險。一旦破產,張家界還將麵臨退市的風險。

日前,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赴張家界調研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並主持召開座談會議。沈曉明還步行前往察看大庸古城規劃建設運營現狀,了解其資產負債和重整進展。

麵對大庸古城的現狀,沈曉明強調,“要盤活存量資產,積極探索‘旅遊+’新模式新路徑,推動旅遊發展提質增效。”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