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31省份2024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有9個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3萬。其中,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6341元,位居全國第一。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64314元,位居第二。浙江首次突破5萬元關口,以52206元位居第三。其他6個省份依次是天津、江蘇、廣東、福建、山東、重慶。
數據也顯示出當前區域收入差距依舊較大。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41元。對比30941元的“國家線”,前三季度僅有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蘇、廣東、福建、山東8個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全國均值,其他23個省份均未達到。其中,上海、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全國均值的2.14倍和2.08倍。而西部省份的新疆、甘肅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則分別是全國均值的0.61倍和0.62倍。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西部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呈現出快於東部地區的趨勢,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前八的省市全部位於西部地區。
首次突破5萬元關口,浙江為何第一?
數據顯示,上海與北京是此次統計的31個省份中突破了六萬元“關隘”的省份,相較其他省份居領先地位。浙江則是首次突破5萬元關口,以52206元位居省市排名第三,位居省區排名第一,相較去年增長了2385元(去年同期數據為49821元),且人均可支配收入明顯高於除上海和北京的其他省市。
天津、江蘇、廣東3地超過4萬元,其中廣東首次突破4萬元關口為41037元。
福建、山東、重慶3地超過3萬元,其中重慶首次突破3萬元關口為30792元。
上海與北京作為超一線城市,同時也是經濟、科技創新的中心,一直以來人均可支配收入都位居全國前二位,且與其他大部分省份存在較大差距。近年來,浙江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上海、北京的差距正在縮小。在業內專家看來,這與浙江發達的民營經濟和市場經濟有很大關係。
全國工商聯近日發布的“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和《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調研分析報告》,浙江省共有106家民營企業上榜,入圍企業數量繼續位居第一方陣。據悉,這是浙江“中國民企500強”數量連續26年居全國之首,浙江被各界認為是民營經濟第一強省。
活躍的民營企業培育出了紮實的優勢產業和實體經濟,也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數據顯示,2023年,浙江民營經濟貢獻了全省近70%的生產總值、70%以上的稅收和80%以上的外貿總值。
除了浙江,排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前十的福建、江蘇、廣東等省市也是中國民營經濟較發達的省份。例如,誕生了晉江模式的福建,民營經濟貢獻了全省近70%的生產總值、70%以上的稅收和近60%的外貿總值。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浙江、江蘇等民營經濟發達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較小。2023年,浙江城鄉居民收入比下降至1.86,連續11年呈縮小態勢,遠低於全國2.39的水平。2022年,全國城鄉居民收入比是2.5,而在浙江,即使是差比最高的地區,也未超過2.1。
江蘇也是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2023年,江蘇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37∶1縮小至2023年的2.07∶1。
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張維迎看來,民營企業的發展是共同富裕的基礎,民營企業不僅可以把“蛋糕”做大,而且可以分好“蛋糕”、使分配更為公平。係列研究和數據表明,市場化程度越高、民營企業越發達的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也表示,“我們研究發現,中國市場化程度越高的地區居民收入差距越小,市場化改革越落後的地區居民收入差距越大。”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製圖:記者 孫穎妮
西藏8.1%增速領跑全國,西部省份增速為何快於東部?
從區域來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整體呈現“東高西低”的情況,且東西部省份的收入差距較大。
例如,東部省份中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蘇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全國均值的2.14倍、2.08倍、1.69倍、1.37倍、1.37倍。
而西部省份的新疆、甘肅、貴州、青海、雲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全國均值的0.61倍、0.62倍、0.67倍、0.69倍和0.70倍。
值得注意的是,東西部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的數據則呈現“西高東低”的相反格局。
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西藏、新疆、甘肅、陝西、寧夏、四川、廣西、青海、黑龍江、山東、雲南、河南、河北、貴州、重慶、安徽16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贏全國(5.2%)。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前八的省份全部位於西部地區。其中,西藏以8.1%的增速領跑全國,也是全國唯一一個增速破8%的省份。
相比之下,北京和上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都為4.2%,並列排在全國最後一名。天津和廣東以4.4%並列排在全國倒數第二名。增速排名前十的省份增速集體放緩,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遼寧、天津等經濟強省份增速均未超過5%。
在業內專家看來,這一方麵顯示了中西部地區的增長勢頭強勁,後發優勢開始顯現,西部產業轉型等戰略也產生了較顯著效果。另一方麵也顯示出,北京、上海、廣東等地作為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絕對值依然領先,但增速的放緩也反映出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的必然過程。總體來看,這種“前有標兵,後有追兵”的局麵有利於促進全國經濟的均衡發展,也為縮小區域間收入差距提供了可能。
申萬宏源證券資深高級宏觀分析師屠強認為,當前中西部地區居民收入增長態勢呈現出快於東部地區的趨勢,是多方麵原因造成的。
首先,中西部省份城鎮居民收入對區域內整體收入的支撐效應在增強。近年來,在居民收入結構中,城鎮居民相較於農村居民對中西部區域內整體收入的拉動作用不斷強化。
從收入來源來看,中西部地區工資收入占比高、財產收入占比低。2019年-2022年,中部地區工資收入複合增速顯著,四川、安徽、重慶等省城鎮居民工資收入漲幅超過江蘇、浙江等地。同時,中西部地區受金融地產調整影響較小,城鎮居民的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增速也快於東部。
從產業發展看,製造業布局向中西部輻射成為中西部收入增速較快的重要影響因素。近年來,隨著東部地區土地、勞動力等成本上升以及中部地區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製造業產能開始向中西部轉移,固定資產投資的趨勢正反映了這一點。產業投資加速帶動人口向中部轉移,裝備製造業、電子產業鏈等“創收能力較強”的製造業在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中占比較高,且增加值更多向勞動報酬傾斜,促進了區域內居民收入的超額增長。
從行業特征看,中西部服務業產業結構向工資增速更高的“新創收”服務業傾斜,直播帶貨等新業態在中西部加快發展,也極大提振了居民收入。此外,在“跨省”替代“本地”的效應下,服務消費更多向中西部傾斜,加之中西部商業供給、城市交通不斷完善,共同支撐了中西部居民收入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