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性一刻:中國造船業,開始碾壓韓國了

最近,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我國2024年前三季度造船業最新數據,中國造船業新接訂單量占全球總量的74.7%。

中韓爭鋒14年,終於迎來曆史性一刻。

中國造船業,開始碾壓韓國了。

全球造船,激蕩百年。

1960年代,日本挑戰歐美百年統治地位,市場份額一度占全球的一半。

1980年代,韓國、中國開始追趕,宣告全球造船業進入東亞“三國殺”時代。

2000年,韓國以40%的市場份額正式超過日本,問鼎全球第一。

彼時,中國市場份額隻有區區4%。

10年後,三國實力悄然發生變化。

中國首次超過韓國,日本逐漸沒落,“三國殺”變成了“雙龍會”。

全球造船業市場份額變遷

2010年,是我國造船業發展的關鍵節點,標誌著中國造船業正式躋身世界一流行列。

但是,我國的“全球第一”並不穩固。

在此後的10年間,中韓兩國,多次交鋒,各有勝負。

直到2021年,中國才真正地超過韓國。

這兩年,中國又進一步拉開了與韓國的差距。

造船業,有三個重要的指標,即造船完工量、手持訂單量和新接訂單量,分別從過去、現在和未來衡量一國的造船實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我國2024年前三季度造船業數據顯示,我國造船三大指標以載重噸計分別占全球總量的55.1%、61.4%、74.7%,全部位列全球第一。

2024年前三季度我國造船三大指標以載重噸計分別占全球總量比重

新增訂單量事關未來,被視為造船業的風向標,也是中韓激烈交鋒的重點。

今年前三季度中,中國有7個月份占據第一,韓國有2個月份占據第一。

最精彩的是7月與9月,7月,韓國拿下40%的訂單位居榜首。9月,中國強勢反擊,以高達90%的占有率重奪第一。

競爭可謂激烈。

具體到船型上,在LNG運輸船領域,韓國領先於中國;在集裝箱運輸船領域,中韓已並肩而立;在油輪領域,中國超越韓國。

由此看來,中國雖然在體量上超過韓國,但尚未形成絕對的優勢。

既然如此,為什麽說中國造船業開始碾壓韓國了呢?

因為中國找到了一條新賽道——綠色船舶。

綠色船舶,又叫低碳船舶,指的是降低汙染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船舶。

船舶綠色化,有兩個方向:

一個是優化船舶動力裝置,增加脫硫係統等新技術,一個是使用綠色新燃料作為船舶動力。

使用新燃料,是航運降低碳排放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也成為未來的主流。

船用新燃料,有液化天然氣(LNG)、液化石油氣(LPG)、生物燃料、甲醇燃料、氨燃料等。

以液化天然氣為例,與大型輪船傳統使用的重油燃料相比,能夠降低85%的氮化物排放,20%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100%的硫化物及細微顆粒的排放。

在綠色船舶領域,中國碾壓韓國。

其一,份額大。

克拉克森的數據顯示,我國承接了全球70%以上的綠色船舶訂單。

相比之下,韓國隻拿下22%的訂單。

其二,全覆蓋。

LNG雙燃料、甲醇雙燃料、氨雙燃料船、電池混合動力等各類船型,實現了對主流船型、主流新燃料的全覆蓋。

反觀韓國,承接的訂單全部為LNG雙燃料船。

新燃料分類

其三,技術強。

中國在綠色船舶製造上創造了多個全球第一或最大,比如:

全球首艘以LNG為燃料的VLCC(超大型油輪)

全球首艘以液氨為燃料的油船

全球規模最大、最環保的雙燃料動力汽車運輸船

全球最大700標箱純電動力集裝箱船出塢下水

全球規模最大、最環保的雙燃料動力汽車運輸船

兩相對比,在綠色船舶賽道上,中國比韓國份額更大、種類更多、技術更強,已呈碾壓之勢。

如果說,在LNG運輸船、集裝箱船領域,我國在追趕;那麽,在綠色船舶領域,我國在引領。

不僅如此,綠色低碳技術上的優勢,有助於我國在其他船舶上實現“彎道超車”。

海運承擔全球90%的貿易運輸,由此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去年7月,國際海事組織通過了新的船舶溫室氣體減排戰略,提出到2050年左右實現國際航運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願景。

近年來,綠色船舶在新船訂單中所占比例一路攀升,從2016年的8.2%上漲到今年的41%。

綠色船舶在新船訂單中所占比例

專家預測,到2035年,船舶將實現100%綠色化。

綠色低碳引發的動力革命,將重塑全球造船業的格局。

中國在綠色船舶技術上已占得先機,必然會擴散到整個造船業,最終對韓國呈碾壓之勢。

今年5月,韓國產業研究機構發表報告稱,“中國造船業的價值鏈綜合競爭力去年首次領先韓國。”

我國造船業的綜合競爭力,來自哪裏?

最近看到一條消息,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自今年元旦首航以來,已完成64個航次的服務,載客人數突破25萬。

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

其實,早在2019年,正解局就在《讓日韓吃大虧、比航母還難造:這次中國就要試一試》一文中,介紹過中國攻克大型郵輪的故事。

郵輪國產化,是中國造船業技術突破的縮影,也是我國造船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除了技術,正解局再提供幾個觀察的維度。

一是規模經濟優勢。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造船產能,規模優勢帶來成本優勢。

有數據顯示,中國造船價格比韓國造船價格便宜約10%至15%。

今年9月,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合並,將進一步放大規模經濟優勢。

在《江蘇一個縣造的船,比日本還多:怎麽做到的?》一文中,正解局介紹過,江蘇泰州的靖江市,是全國最大的民營造船基地,造船完工量占全球總量的10%。

窺一縣而全國,中國造船業規模之大,可見一斑。

二是勞動力豐富。

造船業複雜程度高、綜合性強,屬於資金、技術和勞動密集型產業。

韓國勞動力相對短缺,為了緩解船企的勞動力壓力,2023年,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聯合法務部開辟“綠色通道”,允許韓國船企將外籍勞動力比例從20%提高到30%。

此外,頻繁的罷工和勞資糾紛,也影響了韓國船企的生產效率,也增加了經營成本。

相對而言,中國船企的用工壓力就小多了。

三是需求端旺盛。

克拉克森數據顯示,按總噸位計算,2023年8月,中國超過希臘成為世界最大船東國,所持有船隊規模達到2.492億總噸,船隊價值達到1800億美元。

中國、希臘、日本持有船隊的規模

中國船隊擁有的船多,有助於消化國內造船產能。

韓國所持有船隊規模隻有6000萬總噸,對國內造船需求的拉動作用就小多了。

從更高站位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製造國,催生龐大的出口需求,促成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催生龐大的航運需求,促成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船東國,催生龐大的船舶需求,促成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造船國。

由此可見,中國製造-外貿-航運-造船的產業鏈已然形成。

以規模帶動規模,以最大成就最大。

中國造船業乘勢而上,開始碾壓韓國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