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銀700億“巨坑”背後:熟人推薦,收益8%

2023年年底,海銀財富爆發?規模兌付危機,涉及700億資?池。如今海銀財富創始?韓宏偉等?管已被采取刑事強製措施。

你惦記人家的利息,人家惦記你的本金。

在2023年,大型銀行定期存款利率降到3%以下水平的時候,一家名為海銀財富的公司卻能將其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做到超8%。

憑借這一點,企盼高收益的投資者將數十萬元、數百萬元,甚至數千萬元的錢打進海銀財富的賬戶。然而,陽光底下沒有新鮮事,2023年年底,海銀財富爆發了大規模兌付危機,涉及700億資金池。

2024年9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奉賢分局對外發布,依法對海銀財富涉嫌非法集資犯罪立案偵查,對韓某某(指海銀財富創始人韓宏偉)、韓某(指韓宏偉之子韓嘯)、王某(指海銀財富總裁王滇)等多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強製措施。

從公告發布至今,陸續有投資者前往上海奉賢派出所遞交報案材料,也有北京投資者選擇在當地報案。“希望還是有的。請大家要積極提交證據,證據多一些,線索多一些,就有可能多拿回一些錢。”投資者代表鼓勵投資者。

事情走到如今這一步,令外界好奇的是,海銀財富是如何一步步,將投資者的錢吸入“黑洞”的?

熟人賣理財,收益8%

海銀財富的理財產品,除了收益高,還有一大特點是投資門檻高,至少30萬元起投。

在一位金融人士看來,這麽高的門檻,要求產品發行公司有足夠的實力以及產品說服力,才能讓投資人心甘情願地掏錢包。“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公司底色差,但粉飾能力強,需要業務員想盡辦法獲取投資者信任。”

擔任了多年企業高管的李惠,到現在還在為自己的一時糊塗,懊惱不已。

2022年底,一位相識多年的好朋友找到她,向她推薦海銀財富旗下的理財產品,說是收益能達到8%,並強調稱:“上市公司,資金安全有保障。”李惠以“海銀財富”為關鍵詞搜索,是上市公司沒錯,但網上有不少關於它的負麵新聞,包括理財合同糾紛,產品兌付出問題等。

“作為小投資人,我們不敢冒這樣的風險把上百萬放進去。”她把顧慮告訴理財師朋友,對方反倒稱:“海銀財富風控是出了名的嚴”“有負麵才說明公司受關注多”“公司根本不在意這些”等。

李惠半信半疑,隨後的日子,朋友不斷向她發來海銀財富的新品推薦,觀察到公司一直正常運轉,且收益誘人,她和丈夫商量後終於在2023年2月,拿出30萬元,購買了一款期限73天的短期產品。

購買截圖顯示,該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可簡單理解為預計年化收益)為6.3%,從當年2月14日起開始計息,當年4月28日到期。到期後,能拿到3780元的利息。

買完後,對方仍不罷休,不久後又向李惠推薦了一款100萬元起投,最高可投1000萬元的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從8.3%至8.7%不等。但李惠都沒理會,“總要等第一筆投資到賬了再說。”

2023年4月,說好的收益和本金如約到手。李惠懸著的心一下子落地了,沒等朋友問,她就立即在當天主動追加投資了總計金額近百萬元的產品。

李惠向每日人物出示了其中一款50萬元金額的理財產品購買記錄,記錄顯示,該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為8.0%。理財師告訴她,產品期限為12個月,分三次付息。第一次是2023年9月,付息15342元,第二次是2024年3月,付息19945元,第三次是2024年4月,付息4712元,並連同50萬元本金一同到賬。

▲ 海銀財富業績比較基準為8%的產品。圖 / 訪談者供圖

沒想到,正是這次不假思索的衝動,將李惠拖向了深淵。

2023年9月,第一次付息到賬了。雖沒有預期中的數字多,但也有9090元。“我雖高興但也抱有僥幸,想著2024年4月份結束就不再投了。”沒想到,這是李惠最後一次收到利息。12月份,她等來了海銀財富爆雷的壞消息。

李惠在微信上質問理財師朋友,對方向她轉發了海銀財富的官方聲明,隨後就沒了蹤影。“難道爆雷之前,他一點跡象也沒察覺到嗎?”李惠稱,“10月、11月的時候,他還在約我見麵,向我推薦收益率號稱9.5%的產品。”

無獨有偶,工薪階層趙福,也是在高中同學的勸說下,投了130萬元在海銀財富裏,所投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為8.2%。據趙福描述,同學是從某大型銀行跳槽到海銀財富的,同學還稱,自己家裏人也買了,包括很多企業老板也在買。

用趙福的話說,“我很信任這位‘專業細心靠譜’的同學。他說海銀財富所有產品都有底層資產,流程正規,受監管約束,不會亂來。”

每日人物了解到,大量投資人都是被熟人推薦購買海銀財富產品的,這是海銀財富理財業務得以迅速擴大的重要原因。李惠透露,“我們投資人群裏,投資3000萬的大有人在。”據財報數據,截至2023年6月底,海銀財富在全國91個城市擁有185個財富管理中心,1749名理財師,46627名活躍客戶。

一位生活在農村做木工生意的中年大叔王進回憶道,去年年底,他剛給兒子買完房子,本想著拿剩下的50多萬元積蓄裝修房子,幫助兒子完成婚姻大事,賣理財的親戚卻盯上了他這筆錢,一直勸他多投點,且一再保證收益高、並且安全。後來經不住對方的勸說,這位大叔就投了50萬元。

“我不知道作為理財師,到底能拿多少好處,才會昧著良心做這樣的事情。”王進憤慨地稱,“但我有一次閑聊時,聽這位親戚炫耀一個月獎金拿了20萬。還聽群友說,一位海銀財富某分公司的理財師負責人,年收入超400萬。”爆雷後,李進每天都處在崩潰邊緣,和親戚的關係已決裂。

不難判斷,正是由於高額的傭金,才驅使理財師們對身邊的親戚朋友們下手。不過,我們發現,還有一部分理財師,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被海銀財富蒙在鼓裏的受害者,在“財富管理巨頭”光芒的照耀下,一些理財師滿懷工作榮譽感。比如趙福在海銀財富任職的同學,直到海銀財富宣布爆雷那一刻,仍堅信海銀財富的風控能力沒問題,“以韓宏偉的風格,如果說賠償,就一定會做到。”

韓宏偉是什麽來頭?他有什麽本事,把理財師和投資人的人心,一並都籠絡住了?

內幕被揭開

韓宏偉於1965年出生於河南永城,在老家經營過汽車修理廠,做過鋼材生意、無煙煤生意。起初這些業務與金融領域的關係都不大。

2004年,他創立了河南省在外成立的首家異地商會——上海市河南商會,並擔任會長,靠此積累了人脈資源,進而在2006年成立海銀財富,2008年成立豫商集團,專門在豫商各方中間牽線搭橋,逐漸涉足民間借貸。

這一涉足不要緊,韓宏偉的金融雪球越滾越大,旗下控製公司不斷變多,做的事情從借貸擴大到私募、財富管理、小貸、擔保、互聯網金融等。直至2021年又將海銀財富推上了美國納斯達克,成為國內第二家赴美上市的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

招股書顯示,海銀財富是“國內最大的房地產固定收益產品提供商”,擁有財富管理、資產管理及保險經紀三大業務板塊。其中,財富管理業務(私募產品、公募基金及其他產品)是收入大頭,這之中房地產私募產品又是重中之重,2018~2020財年貢獻收入分別為8.05億元、8.38億元、10.51億元,占財富管理服務收入比重為74.4%、78.8%、88.8%。

海銀財富涉房地產財富管理業務的大發展背後,正是中國房地產市場在2018~2021年經曆的極速膨脹。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21年、2022年,包括恒大、融創在內的多家房企由於各種原因麵臨財務壓力和債務問題。而海銀財富提供的產品,恰恰投資了恒大、融創等公司的房地產項目。

按理來說,海銀財富會因此受累,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海銀財富不僅兌付仍然正常,甚至一些“期限6~36個月”的房地產私募產品還能提前兌付。

錢從哪來?彼時,業內猜測,海銀財富明麵上還在支付早期投資者本金和利息,但這些回報其實來自後期新進來的投資者。

那時,海銀財富唯一高調宣揚的,是公司產品的高利息。動輒8%、9%的收益率很難不讓抱有財富增值夢的投資者動心。

“我的理財師不僅讓我投,連他自己也一直在投。”一位投資者稱。出事後,理財師指責他“整天看負麵消息。”並稱,“我的錢也在裏麵,現在拉踩海銀財富沒有任何意義,我們都希望錢能盡快找回來。”

與其他爆雷的公司不同,韓宏偉作為海銀財富的老板,並沒有在第一時間跑路,而是直麵質疑。2023年12月大規模延期兌付剛發時,他接受上海證券報的采訪稱,“我們會負責任到底。不躲避、不逃避、不讓投資者吃虧。相信企業可以走出低穀。”

韓宏偉稱,針對兌付延期已形成初步解決方案,預計2023年12月底給到大家。為了進一步消除投資者的疑惑,他還與眾多投資者開誠布公地召開了麵對麵溝通會。趙福稱,韓宏偉以及海銀財富的其他高管,在溝通會現場流露出的大意都是“我們會還錢、別逼太緊”等意思,似乎在不停給投資者希望。“然而,方案一直沒有,錢也沒有。現在看來,韓宏偉其實就是在拖”,一位投資者表示。

2024年5月,《證券時報》一篇《海銀財富700億“資金池”調查:傀儡空殼、交叉嵌套、底層空虛》的重磅報道,將海銀財富資金去處、底層資產、平台偽造等內幕,一股腦揭開了。

“那篇報道是受害者陪著記者天南海北跑了兩個多月寫出來的成果。”趙福告訴每日人物。報道指出,海銀財富所銷售的理財產品全數違規,它們都是在被監管部門定性為非法金融的“偽金交所”進行的登記備案,通過數十家空殼公司進行發行。而募集的超過700億元資金所投向的底層資產,相較於募資額普遍出現嚴重縮水,大量底層資產甚至被證實完全捏造、虛構,所募集的大部分資金去向不明。

▲海銀財富理財師向投資者推薦的8.7%收益產品。圖 / 訪談者供圖

經曆慘痛教訓的李惠,在複盤自己的交易過程時,簡直想罵自己,“為什麽這麽重大的交易,這麽多的錢,我都沒有當麵去跟他們簽字,全部都在網上做的?甚至我連產品細節、合同細節都沒仔細看,七位數全部通過在線轉賬完成。北京分公司,也沒有實地去看過一次。”

李惠稱,事後再看合同,跟其簽合同的是空殼的供應鏈公司。這家公司作為基金發行人,沒有實際業務,也沒有繳納社保的員工。備案登記機構也是一家數次更名,有經營異常的公司。“避開了無數理財的坑,卻沒想到栽在了年底最大的坑裏麵。”李惠無奈地說。

此前,海銀財富曾表達過要剝離對房地產業務的依賴,進行業務轉型的意願。現在看來,公司一邊對外宣稱轉型,一邊卻在暗度陳倉。在這個過程中,1700餘名理財師和4.66萬名活躍投資者,都成了韓宏偉的盤中菜。

錢還能追回來嗎?

海銀財富在麵臨兌付危機後,曾推出一係列所謂化債方案,而這卻被視為對投資者的“二次收割”。

方案中,海銀財富提出使用房子、白酒、大健康資產進行抵債。但抵債的同時,需要投資者配置一定比例的現金“差價”。

比如,若投資者有700萬元的待償還投資,海銀財富則提出以一套估價1000萬元的房產進行抵償,但同時要求投資者支付300萬元的現金,作為房產差額。

或者,投資者有100萬的待償還投資,海銀財富用135萬元醫美健康管理套餐抵償,投資者額外支付30%即40.5萬元的現金差額。

▲海銀財富部分化債產品。圖 / 訪談者供圖

補差價還是其次,關鍵是這些抵債資產本身就價格虛高。而參與化債計劃的理財師們,也被賦予了更多的銷售“使命”和銷售激勵。據一位理財師透露,每賣出100萬的產品,將獲得0.8%比例即8000元的獎勵。

所以,在投資者看來,理財師也並非他們自己辯解得那樣無辜。據了解,一位81歲高齡的投資者在簽理財產品合同的時候,質疑上麵沒有海銀財富的公章,理財師為了完成銷售,甚至私刻了公章並加蓋在產品合同上。

產品停兌後,該投資者的女兒找到相關機構對公章進行鑒定,才得知章是假的。目前,這名理財顧問已因偽造公章被刑事指控。其女兒稱:“風險評估問卷也是理財顧問替我母親填的,她都81歲了,又沒什麽投資經驗,居然被評定為進取型投資者。”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由於起投金額高,在網上,海銀財富被貼上“專割有錢?”的標簽。但真實情況則不然。趙福稱,“我接觸到的受害者包括我自己,根本就不是什麽富人,而是老實本分的工薪階層或小本生意人,好幾代存下的血汗錢都化為泡影。很多人因為被海銀財富,已經嚴重影響到身心健康。”

海銀財富被立案的那一天,各類投資者組建的群裏,大家奔走相告,互通報案進展,試圖在彼此間尋找到錢款追回的一線曙光。

康德智庫專家、上海權典律師事務所律師張柯告訴每日人物,警方對海銀財富“涉嫌非法集資犯罪”立案偵查,意味著將開啟對案件的全麵調查,進一步驗證立案時的結論或排除犯罪可能。

在被問到投資者的錢能否要回來、可能性有多大、需要多久時,張柯回答,被立案偵查的問題平台,投資人最終能拿到的本金比例平均為55.8%,平均曆時20.5個月。如果平台被定性為集資詐騙罪,資金追償的時間要更長,追回的資金比例要更低。

至於理財師是否將受到處罰,張柯稱,根據相關規定,為他人向社會公眾非法吸收資金提供幫助,從中收取代理費、好處費、返點費、傭金、提成等費用,構成非法集資共同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能夠及時退繳上述費用的,可依法從輕處罰。張柯建議,“如果理財師已經被列為犯罪嫌疑人處理,可以配合公安機關退還傭金,爭取免刑可能。”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