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前的一周,三大金融部門聯合推出了一係列刺激措施,包括降準、降息、降存量房貸利率以及向股市提供巨額流動性。
力度空前、落地迅速,超乎預期,極大地提振了市場信心。
我當天在文章中就明確說,股市這塊才是完全超預期的,才是當天隱藏的“榜一大哥”,中國資產命運的齒輪已經開始轉動了。
發布會對我們的證券市場而言,就像一個宣言,宣誓決心,有重要的意義。
上麵把話說的很明白,這次不是光打嘴炮,是帶著“錢”來的,就是告訴各市場主體這個區域就是上麵認為的底部或者底線。
這就是兜底,這就是給信心。
就是要讓老百姓知道,要讓參與的各主體知道,要告訴全世界,這就是底部,在這個區間國家會全部拿走籌碼,大家可以有信心了。
就像是,央行和資本市場現在扒個口子,或者修了條管道,讓水可以自由的流進去。
隨後市場波瀾壯闊的走勢,我們也都看到了。
股市給出了史上最強烈的反應,甚至直接把交易所都給幹宕機了。
不僅是中國投資者,全球投資者,現在講的最多的都是“做多中國資產”。
說實話,這一周多的行情,筆者也是從來沒有見過的,也看不懂。
之所以,有那麽大的能量,主要還是壓抑的太久了。
就像蓄勢滾動的火山岩漿,噴薄而發;就像沙漠裏長途跋涉、饑渴難耐的人群,忽然聽到有人高呼“前方有水有糧”,立馬眼前一亮,拚了命地往前跑。
某種程度上,現在推動著市場的力量,幾乎全部都是“害怕踏空”的情緒和資金。
我知道一定會回調,但回調多少,什麽時候調,說實話心裏沒底。
非要說,那就是“暴漲必然暴跌”,也就是這兩天的“巨震”。
央行超預期大禮包,已經改變了投資者對經濟預期,股市大漲正是信心體現。
但行情能否持續,取決於實體經濟的改善程度,隻有實體經濟好轉,企業經營改善,居民收入增加,金融市場上漲的基礎才能得到夯實。
而現在啟動經濟的關鍵還是財政政策,如果沒有後續財政加持,這波央行的政策會大打折扣。
央行提供流動性,卻不能解決源頭的需求問題,如果財政再給的話,那就是政府加杠杆兜住收入預期。
筆者一直強調,
經濟下行期,對於實體經濟的恢複貨幣政策的作用是相對有限的,財政為主、貨幣為輔,兩相結合方能扭轉當前經濟持續下滑的趨勢。
“央媽”已經盡力了,該做的都做了,近乎傾其所有,是時候“財爸”挺身而出了。
據《香港經濟日報》報道,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在報告中說,市場期待中國將推出的財政刺激措施規模由2萬億至超過10萬億元,短期規模大概1.5萬億至2萬億元。
但是現實情況是,受經濟增速放緩、稅收和土地出讓收入低迷及特殊因素影響,今年以來廣義財政收入出現下滑,製約支出增長。
根據財政部數據,
1~8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約17.4萬億元,同比增長1.5%,低於全年4%增速預期。
1~8月,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約4.8萬億元,同比下降15.8%,顯著低於全年18.6%的增速預期。
同期財政收入-2.6%的背景下,缺口加大。
所以,必須要先打破赤字率3%警戒線的觀念認知,才能充分發揮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的功能。
這個筆者之前已經反複提到過,“3%”似乎並沒有特別的科學含義,而且歐美主要經濟體都早超了,我們也沒有必要墨守成規。
而且這兩年我國廣義的財政赤字率遠遠超過3%,隻是特別國債不計入赤字而已。
趁著這個低通脹的窗口期,應該直截了當地財政擴張,同時中央還要幫地方承擔教育、醫療這兩大開支,地方才能放開手腳。
我們也看到了一些信號,央行和財政部建立聯合工作組,並於近日召開工作組首次正式會議。
10月12日的新聞發布會,相信財政部領導會給出更多的細節,介時如果不給力的話,估計財政部的同誌們,那是要背金融市場下跌這口“鐵鍋”的。
圖片來源:財聯社
財政支出將轉化為企業收入、居民收入,擴大支出可以直接帶動總需求增加。
首先,今年所剩時間不多了,對於新一輪財政刺激的力度不宜期待過高。
最重要的是,要給出一整套方案,告訴市場,告訴大家,我們就是要這樣搞,把信心底砸實了。
那財政如何接力?該在哪些方麵發力呢?
粵開證券的首席經濟學家羅誌恒,提出了財政接力的五大舉措:增發國債、擴大專項債使用範圍、對部分特定群體發放補貼、優化化債舉措、成立房地產穩定基金。
前麵降存量房貸應該算是針對中產的“發錢”,同時我們更應該給低收入群體和特定群體增加財政補貼,提升他們的收入。
給富人發錢刺激不了消費,社會消費的啟動必然要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
比如,給農村領取養老金的群體發放補貼,有利於促進公平、提高其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夯實社會保障體係網。
比如,給疫情以來失業大學畢業生發放現金補貼,能維持基本生活即可,救急不救窮,主要還是要激發他們的就業積極性。
比如,給二孩及多孩家庭發放生育補貼,提高居民生育意願,扭轉生育率下行趨勢,以及可能帶來的一係列經濟社會問題。
要加大國債和超長期國債的發行,探索中央層麵成立“房地產穩定基金”,專項用於保交房、收儲等工作,保交樓就是穩信心,收儲就是穩房價。
要加大財政對於,社會保障體係的注入,減輕老百姓的後顧之憂。
今年社會零售、地產、製造業數據都是不及預期的,要想完成年底5%的目標,繼續做大蛋糕,就必須加大財政投資的力度。
我們不能把投資與消費對立起來,他倆是相伴相生的,財政還有大量的“基礎設施”可投。
比如地下管廊、智慧城市、特大超大城市停車場、應對多發頻發自然災害的水利設施維護、改善養老設施、教育設施、醫療設備等等。
財政若能給出一份超預期的套餐,或許能“一子落而滿盤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