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梯廠廠長到餐飲老兵,他55歲創業打造“國人快餐”

75歲的趙申三次轉換賽道,他說自己每次都踩在了改革的點上。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孔月昕

編輯|馬吉英

頭圖攝影|李英武

作為和合穀創始人,今年75歲的趙申雖然退休了,還保持著對公司的關注——看公司財務報表。“每天公司的報表都會發到我郵箱裏,我高興了就看看,主要是現金流。”現金流穩了,趙申就放心了。

除此之外,他已經完全不參與公司的大小事務,“我覺得退休了就得退,不摻和不添亂。”9月底,趙申在和合穀北京總部接受采訪,這是他今年第二次來總部的辦公室。

從1996年入職吉野家到創辦和合穀,直至2019年底退休,趙申見證了中國快餐業從無到有、高速發展的曆史,也是中式快餐行業發展的推動者之一。他曾擔任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中國烹飪協會快餐委員會主席、全國工商聯餐飲業委員會主席團副主席。中國烹飪協會官網對他的介紹是,“探索通過中央廚房的工業化、自動化和終端廚房的智能化、立體化的雙廚房無縫銜接,實現國人快餐的標準化。”

1949年出生的他,1968年上山下鄉,1979年返城後有過三次轉換職業賽道——他曾擔任過首鋼電梯廠廠長、北京吉野家總經理,2004年55歲時開始創業,創辦快餐品牌和合穀。

截至目前,和合穀旗下有兩百餘家門店。“我們隻要能保證產品質量,消費者基本上還是認可的,產品質量放心是快餐消費的第一位。”趙申說。

作為新中國同齡人,他認為自己每一步都站在改革點上。

從隊長成為廠長

1987年,38歲的趙申正在麵臨人生當中的一次重要抉擇。

彼時首鋼電梯廠麵臨虧損,即將倒閉。首鋼高層決定從公司12萬人中選拔一位新廠長。

據趙申回憶,彼時首鋼選拔廠長提出三條標準:年輕化、革命化、知識化。年輕化,即年齡不超過38歲,而趙申當時正好38歲;革命化方麵,趙申當過知青,曾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擔任過指導員、團委副書記、黨支部書記;在知識化方麵,雖然趙申沒有參加高考上大學,但他返回城後,堅持上電大,努力自學,拿了大專文憑。

既然三條標準都符合,當時在首鋼帶鋼廠做工程隊隊長的趙申就想挑戰一下。“我覺得我可以(擔任)更高(的職位),管更多的事兒。”

在這次電梯廠廠長選拔中,有21人參與了競爭。經過第一輪論文筆試後,包括趙申在內有4位競選者進入了第二輪的麵試環節,其中,趙申年齡最大。

麵試的題目是,如何帶動企業扭虧為盈?每位麵試者有半小時的發言時間。趙申此前有一線工作管理經驗,加之前期準備充分,提出了“達標創優為龍頭,出口創匯為導向”的核心觀點。

對於當時的首鋼甚至於國內大部分企業而言,出口是不可想象的目標。但在趙申看來,隻要他們生產的產品能成功出口,不僅能創匯,還能夠用國際市場上贏得的信譽,挽回國內市場的口碑,從而重新打開國內市場。

這個趙申口中“有點邪”的策略讓一眾評委十分感興趣。因此,雖然他發言超時,評委也仍然讓他講完。

最終,趙申在麵試中脫穎而出,擔任首鋼電梯廠的新一任廠長。

上任後,經過調查,趙申了解到當時國內能生產電梯導軌(電梯上下行安全路軌)的企業並不多,當時北京正好修建亞運村,東芝、三菱、三星等電梯品牌也都進入到國內,趙申主動跑過去詢單,對方說可以試試,其中東芝還提出了超出國家標準數倍的苛刻條件。在趙申看來,如果他們做出來合格產品,雙方就可以直接合作;反之即使不合格,生產出的超國標產品,賣給別人也是上等品。

於是電梯廠上下工作人員開始攻關,最終成功拿下了第一個客戶三星,並沿著這一合作“順藤摸瓜”,趙申獲得了去韓國三星考察的機會,借此逐漸走通出口的路徑。1993年,電梯廠的產品出口到了中國香港、韓國、日本、歐洲等21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趙申當年麵試時提出的戰略目標。

於趙申而言,改革帶來的浪潮不僅推動了他前進的步伐,也解放了他的思想。“我經曆的幾件大事正好都趕在當時的改革點上,比如首鋼公開招聘廠長,那是我的一個機會,讓我從一個普通員工變成一個廠處級幹部。”趙申說。

從1988年到1995年的8年時間裏,趙申帶領電梯廠走出虧損泥潭,並創下了8000多萬元的利潤。這也讓趙申被評為首鋼勞動模範、北京市雙十佳廠長。

進入餐飲業,成為總經理

1992年進入北京的吉野家,一直麵臨虧損嚴重的情況。1995年下半年,該品牌以北京地區總經理的職位,向趙申伸出了橄欖枝。

但彼時趙申根本不認可快餐行業。“一部電梯上萬個件,一碗快餐有多少技術含量?”趙申直接拒絕。吉野家並沒有放棄,從1995年10月到1996年6月,其董事長多次邀請,趙申被其誠心打動,加之他觀察研究後發現,快餐是標準化的,有工業化元素,“可以試一試”。

1996年7月1日,趙申正式轉換賽道,進入餐飲行業。

攝影:李英武

彼時吉野家在北京有2家門店,雖然都占據了極佳的地理位置,但是一直“沒幹起來”。

在趙申的研究下,他很快找到了吉野家的症結所在。當時他著手四件事來扭轉局麵:第一,建立以“良心品質”為核心的係統化管理,提升食品安全,讓消費者能放心吃飯;第二,調整吉野家的品牌定位和用餐方式,從吃飽吃好上升到體驗新潮、享受時尚;第三,調整餐食味型,符合北京人的口味;第四,調整吉野家開店的選址方式,由單一的街邊店模式調整為街邊店、店中店、食街檔口店三種模式。

趙申在北京莊勝崇光SOGO百貨內開了吉野家第一個食街檔口店。他回憶,“當時吉野家總部的人跟我拍桌子,說吉野家此前從未這麽幹過。”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選址)我做主,輸了我就滾蛋。”趙申堅持。在趙申看來,莊勝崇光當時屬於相對高檔的商場,客群也是有消費能力的人,吉野家定位正好跟商場很契合;而且當時在商場裏吃飯不太方便,吉野家入駐後正好滿足這一需求。

門店選址是快餐業成功的基石。很有講究,要確保品牌的曝光度、聚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要讓大家覺得品牌很亮,在哪都有。”趙申說。

在研究北京地圖後,趙申提出的開店策略是“兩縱一橫一個圈”,兩縱即王府井、西單這縱向的兩條直街;一橫就是長安街,一個圈是繞著二環路一圈。

趙申加入吉野家兩三年後,北京吉野家扭虧為盈,並在2002年達到了近1億元的銷售額。

趙申稱,這期間自己一直靠著無數個小勝利堅持下來。“盡管勝利都不大,但堅持到最後,成果就大了。”趙申說。

2003年,趙申迎來新的挑戰——突如其來的“非典”,讓各大飯店、餐館束手無策。

為了突破這一困境,趙申帶著吉野家做起了外賣送餐業務,實現“無接觸”配送、用餐。為了滿足食客對於色香味的追求,他還棄用了原本外賣使用的白色泡沫塑料餐盒,和上海金櫻塑料製品公司合作,自己設計出第一款橘黃色的塑料飯盒。在整個行業業績大滑坡時,吉野家反倒逆勢上揚,2003年5月至10月,僅外賣業務的銷售額就達1000多萬元,北京吉野家也成了各地吉野家爭相學習的“聖地”。

由於業績突出,趙申在2003年的測算薪資達到了130萬元。他本想在吉野家幹到退休,但2003年9月底,吉野家總部一紙調令,讓趙申意識到“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一年11月他離開時,吉野家在北京已經有30多家店。

55歲開始創業

離開吉野家的趙申,很快又迎來一個新機會:彼時泰國正大集團聯合熊貓快餐(美國規模最大的中式快餐連鎖企業),想在中國打造正大熊貓快餐。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和熊貓快餐創辦人程正昌找到了趙申。

謝國民提出,正大熊貓快餐的目標是每年要開200家門店,這個計劃把趙申“嚇到了”。在趙申看來,雖然正大集團可以提供資金和供應鏈的支持,但是開店最重要的人才無法在短時間內培養出來。“理想情況下,當時兩年能開出40家店就不錯了。”趙申分析道。

最終他放棄了這個機會,開始考慮自己能幹什麽。

2003年底,趙申的一位朋友在《經濟日報》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在“吉野家”想到中式快餐》,朋友把這篇文章剪下來送給趙申,並鼓動他,“你不來一個?”

趙申想了想,“我腦袋裏掌握的中式快餐概念,對比其他做快餐的同行相對先進,可以試試。”之前在吉野家和電梯廠的部分老部下聽說趙申自己創業,也加入進來。於是趙申投入了自己的積蓄,2004年3月,和合穀第一家門店在北京開業。

為了響應經濟日報關於“盼有幾十年烹飪美食傳統的泱泱大國,在現代化過程中快快出現中式快餐的‘巨無霸’”的呼喚,趙申提出了“國人快餐”概念,並推出了“國菜經典”係列,主要有魚香肉絲、宮保雞丁、東坡肉、麻婆豆腐等。

為了開發這些菜品,趙申反複觀看專業大廚的炒菜錄像,研究怎麽能標準化製作宮保雞丁等菜品。“雞丁如果大小等一,熟化度就能一致,含水量也能一致,口感也能一致,從這個角度出發研究,宮保雞丁就出來了。”趙申說。

一方麵鑽研菜品,另一方麵,趙申也對標準化極為重視。公司成立之初,他就有著“中式快餐要標準化”的概念,“不標準化,(公司)做不大”。

至於標準化的實現,趙申認為要靠工業化,即需要有加工中心或中央廚房。隻有中央廚房的前處理、前配置、前切配,後端的餐廳才能標準化生產,保證快速、批量出餐,最終公司才能發展壯大。

趙申曾說過,80分萬歲。“100分是專業廚師(的水平),我做的達到80分,還能重複萬遍不走樣,換誰來做都這個口味,這個快餐就行了。”趙申解釋,“否則今天好吃,明天不好吃,消費者就直接跑了,口口相傳後品牌的口碑就壞了。”

因此,和合穀成立之初,趙申就開始建立中央廚房標準化體係,並在2010年左右把這套標準提供給食藥總局,成為中央廚房建立標準的參考。這也是2010年後中式快餐走上快速發展道路的必備條件——標準化、專業化、簡單化。

來源:視覺中國

按照以上發展思路,和合穀的發展十分迅速,第一家門店在開業第一年的銷售額就超過2000萬元,在2004年國慶期間,單店一天創下了13萬元的銷售紀錄。

創業早期,趙申對於企業發展的核心策略是:立足長遠、積極穩健、自我滾動、遞增發展。

2016年時,已經67歲的他轉變了想法,接受弘毅資本旗下餐飲投資平台百福控股的投資。後者成為和合穀大股東,但和合穀董事長仍為趙申。“麥當勞的發展就是靠資本推了一下,後來就越做越大,當時我也覺得可以再拚搏一下,把品牌做大。”趙申說。

2017年,和合穀召開發布會,宣布要在未來5年內開1000家店。趙申也有了進軍海外市場的想法,並派團隊去海外考察學習。當時在他看來,中式快餐走向海外是有機會的,“熊貓快餐在那個年代已經有2000多家店了,排在美國快餐業第十九位,所以我覺得和合穀也可以試一試”。

9月底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趙申坦陳,自己吹出去的牛沒能兌現。原因是公司的中央廚房在2017年因占了新建通往大興機場的高速公路路基被拆除,新的中央廚房因當時政策原因,無法在北京地區新建。“快餐少了供應鏈支持,發展被嚴重掣肘。”趙申說。

2019年底,他從公司退休,不再擔任董事長一職,該職位由百福控股方擔任。趙申的兒子擔任和合穀總經理。

雖然已經退休,趙申依然保持跟業內的交流。“做中式快餐要在堅守中發展,在傳承中創新。做好自己,是指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基因是什麽,擅長幹什麽,能幹好什麽。別人卷的是低價,你能不能去卷性價?”在趙申看來,外界對快餐的印象是好吃、便宜、快。他認為快餐在保持好吃和快的同時,要把便宜改成實惠,即講性價比。餐飲行業麵臨挑戰,“做好自己是當務之急。”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