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出海東南亞成為商業共識時,馬來西亞是必須關注的國家。它是“新加坡+1”戰略最核心的國家,另外兩國是印度尼西亞和越南。鏈接新加坡的金融、創新方麵的優勢,馬來西亞正以合作者的方式進行工業轉型。
這一過程中,它要如何扮演好“新加坡+1”核心的重要角色,而不被印尼、越南後來居上?在大國博弈中,馬來西亞又如何定位自己?這都是它帶給我們的思考。8月初,激蕩商學執行院長、華商出海產業服務聯盟主理人卓立前往馬來西亞做了考察。以下是對她采訪內容的整理。
“馬來西亞是華文文化與傳統保持得最好的東盟國家。”
口述 / 卓立
這一次我們去了四個城市,吉隆坡、檳城、怡保和新山,走訪和觀察馬來西亞的產業和經濟,感受馬來西亞作為中資出海的重要目的地之一,整體的營商、生活環境。
中國人去馬來西亞生活,沒有障礙。
在馬來西亞的街頭巷尾,看著沿街店鋪上頻繁出現的簡體字、繁體字,在電動車或者汽車的鳴笛聲中,當地人拉著嗓子,然後講出了帶著濃重閩南、粵語口音的國語。
那一瞬間,你恍惚會覺得,自己是在福建或者廣東的某個不知名小城。
在馬來西亞的街道上閑逛
馬來西亞有3000多萬華人,約占馬來西亞總人口數的23%。同時,馬來西亞是華文文化與傳統保持得最好的東盟國家。
在怡保,我們受邀參加了一場當地華商舉辦的中馬建交150周年的晚宴。
場地門口,兩隻南獅迎賓,它們隨著鑼聲、鼓聲,騰起、跳躍、搖頭擺尾,好不熱鬧,而整個晚宴的重頭戲也是一場精彩的舞獅搶彩頭演出。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正宗的舞獅表演,不是在中國,而是在馬來西亞的一個小城。
怡保的舞獅隊
晚宴結束我們走出酒店的時候,發現場外舞獅的表演隊竟然是一群華人孩子,拿下獅頭,十幾歲的男孩模樣,張口是流利的中文。那一刻我對同事說,當地華人真了不起,他們保留傳統文化的決心應該比我們更堅定。
工作之餘,穿梭於馬來當地的各種小餐廳與夜排檔,是我們的樂趣。我們可以在這些地方嚐到非常地道的閩南美食:各種的糖水、腸粉、炒粿條、蝦麵、海鮮。價格很便宜,七八馬幣一份麵,換成人民幣差不多十幾塊錢。
店鋪招牌、菜單上的文字都是中文,裝修和福建、廣東的街邊店鋪沒什麽兩樣。白色的瓷磚牆壁上,掛著春聯、窗花。
店裏麵的椅子,都是中國夜市大排檔上常見的紅色塑料凳,或者帶著靠背的各種顏色的塑料凳。
馬來西亞的夜市大排檔
很多店主都是福建人或者廣東人,年紀大多五六十歲的樣子。在一家蝦麵店,黑發摻著白發的店老板,穿著白色的老頭衫,脖子上掛圍裙。他一邊備餐,一邊用帶著明顯閩南口音的普通話和我們閑聊。
從“後花園”到“新加坡+1”
除了華人和馬來本地人,這一路上碰到最多的可能是新加坡人。
從新加坡幾乎是最東北邊的樟宜機場出發,開車大概三十分鍾,就能到達馬來西亞最南邊的城市——新山。
新山是馬來西亞的第三大城市,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工業城市。它有很多電子、石油化工的大型企業。如果從新山開車去吉隆坡,時間大概是三四個小時。
新山的蘇丹依斯幹達大廈(新山關卡)和新加坡北端的兀蘭關卡隻隔著一座車程約7分鍾的大橋。
從新加坡的任意地方出發,開車不超過一個小時,都能到達新山。
新山關卡與新加坡北端之間的大橋
之前,對新加坡人來說,馬來西亞就像是一個後花園。
馬來西亞地貌豐富,雨林茂密,海天相接。所以每逢節假日,新加坡人都愛去馬來西亞度假。
除此之外,馬來西亞物價相較新加坡低很多。很多女孩子會到這裏買生活用品,帶回去用,價格比新加坡便宜一半多。這和現在港人北上深圳購物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馬來西亞物價較低
事實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關係非常像廣東和香港。新加坡的淡水資源、農產品大部分都要依靠馬來西亞供給。
2021年的時候,新加坡提出了“新加坡+1”的戰略。這個戰略論實質沒什麽特別的,典型的“飛地經濟”,中國很早就在做了。
新加坡的情況大家都知道。經濟好,人均GDP是馬來西亞的七八倍;麵積小,大概七百平方公裏,是馬來西亞麵積的千分之二。
新加坡一直以來發展的都是金融和總部經濟。地盤小、地價貴,發展製造業也不現實,需要靠“+1”來完成工業補充。
這個“1”目前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越南。但是從人才優勢、地理優勢、產業特點等來看,馬來西亞又是這個“1”的最核心國家。
從生活角度來說,馬來西亞是新加坡的後花園;而從產業、經濟的層麵來講,馬來西亞又是新加坡的技術和產能承接地。
拒絕低端製造工廠
當然,馬來西亞想成為新加坡“+1”的核心國家,光靠和新加坡“一衣帶水”的地理位置肯定不行。
馬來西亞是東南亞一個非常成熟的經濟體,人均GDP約為1.2萬美元。馬來西亞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的時間,比中國要早十多年。
建立在較高水平的經濟基礎上,馬來西亞的產業發展路線,和越南、柬埔寨等其他東南亞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區別。
在目前的發展階段,馬來西亞並不需要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和低端工廠,誇張一點說,它拒絕低端工廠,更歡迎以高科技、高附加值、數字化為重點的高端、精密製造業。
比如檳城已經形成了電子電器和數字科技相關的產業集群,被稱作“東方矽穀”。而新山政府,特別是依斯幹達特區,則對AI、人工智能青睞有加。
馬來西亞的製造業
這種對製造業層級的篩選,主要是因為兩點。
第一是人口密度和結構。馬來西亞的國土麵積大約是33萬平方公裏,全境被中國南海分成了東馬和西馬兩個部分,我們這一次去的三個城市都在西馬。
這個麵積大小和越南差不多,但越南的人口已經突破1億了,而馬來西亞大約隻有3300萬人。
馬來西亞在製造業發展上,人力優勢並不是工人,而是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因為馬來西亞的教育不錯,尤其是在語言和文化方麵。
馬來西亞是整個東南亞國家中文保持得最好的國家,它保留了很好的華語教育。
另外,馬來西亞本身就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融合的國家,所以它培養了一大批多國語言的跨文化人才。
在全球化過程中,這自然是馬來西亞不可比擬的一個優勢。而無論是中資、日資還是其他國家的企業出海,有在地的多國語言、跨文化人才非常重要。
而馬來西亞的人力成本並沒有想象中高(馬來西亞的月最低工資標準為1500林吉特,折合人民幣約為2336元。
而月平均工資則為4500林吉特,折合人民幣約為7000元),我曾經問一個馬來西亞的企業家,如果你雇傭一個成熟的技術開發人員,需要的成本是多少?對方的回答是1萬人民幣。
這讓馬來西亞的人才性價比在隔壁新加坡的襯托下顯得尤其誘人。
這樣的人才也很受歡迎。我們這一次去了拉曼理工大學,它是由馬來西亞華人公會和政府創立的一所大學。
裏麵培養出來的多語言技術人才,就業率基本上是百分百,“你們(中資企業)不一定能搶得到,因為很多學生畢業會被在新加坡的跨國公司搶走”。
第二是工業基礎設施建設,因為經濟水平更高,馬來西亞的工業基礎設施建設也明顯優於其他東南亞國家。
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建設時工業基礎設施
馬來西亞很早就完成了工業的初級階段。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後,就開始發展工業。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馬來西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替代進口工業,然後逐步轉向勞工密集、資本密集的出口導向工業。
今天,工業占馬來西亞GDP的比重大概是百分之三四十。所以,馬來西亞除了是我們印象中的旅遊勝地,還是東南亞的工業強國。
中國企業出海去馬來西亞辦廠,不太需要為工業基建焦慮。我們經常說出海印尼、柬埔寨,過去可能就隻有一塊地,其他的什麽都沒有。
政府把這塊地以非常低的價格給你、甚至不收稅,但是其他的事情都要企業自己幹,包括水電、港口、機場、道路,全權負責開發。
說得不好聽一點,政府也沒那個能力去做這些事情,那麽隻能是出海的中資企業來做。
比如溫州的青山集團就在印尼開發了占地麵積2012公頃的青山園區。這當然也是各取所需的利益驅使下的一種商業邏輯,也是中資的一個優勢。
不過拿地造園區也隻能是資金雄厚的大型企業來幹,中小型企業要去這樣的地方,也隻能是大企業把“房子”搭好了,再進去做“軟裝”。
但馬來西亞的工業園區不同。目前馬來西亞已經擁有超過200個功能完備的工業園區。
這些園區基本條件已經非常完善了,包括供電供水設施、電子通信網絡、金融、物流等一係列基建和配套服務。
馬來西亞的產業園區
我們這一次去了檳城的一個產業園區,裏麵的基礎設施、工廠建設和廣州、東莞那些新建的工業園、產業園沒什麽區別,現代化程度都非常高,廠房排列井然有序。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馬來西亞相較其他東南亞國家,更有能力去發展更高水平的製造業和工業。當然,也更有實力緊跟新加坡的步伐,成為“新加坡+1”的核心。
所以,無論是從人口情況還是經濟水平,馬來西亞本身並不適合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工業。馬來西亞的目標也很明確,它要引進的就是精密製造業。
“隱形的優等生”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在我們和美國的貿易爭端中,越南可能是吃到紅利最多的國家。
但實際上,馬來西亞分的蛋糕也不少,而且它的紅利還主要集中在高端精密製造上。尤其是半導體、芯片、新能源汽車行業。
從2018年開始,美國和中國開始在芯片、半導體等精密製造的戰場上開始撕扯。
戰場之上,任一方的軍旗隨主帥號令,稍一揮動,便將引發成千上萬兵馬的風潮湧動。
對馬來西亞來說,這是機會。而對要在大國對壘中找空間的企業而言,馬來西亞是機會。
從2020年開始,檳城就吸引了很多科技巨頭的投資,成為了精密、高端製造工廠非常重要的“中國替代國”。
開玩笑來講,馬來西亞在政治層麵上,走的是“新加坡+1”的戰略,但在民間中,又走的是“中國+1”戰略。
2021年,英特爾宣布在檳城建造一家新的芯片封裝、測試工廠,以擴大在馬來西亞的半導體生產,投資超過70億美元。彼時,英特爾對越南的總投資額也不過15億美元。
馬來西亞的半導體生產
前段時間,有媒體在傳英特爾在馬來西亞的這家工廠的計劃有變。這個月初,馬來西亞的當地媒體就馬上跟進報道,說英特爾發言人表示在馬來西亞檳城峇六拜建設新先進封裝工廠的計劃並未發生改變。
從目前來看未來的形勢,隻要馬來西亞能承接住產能,這些企業、尤其是高端製造、精密製造的企業,重點投資馬來西亞的趨勢不大可能改變。
因為和越南相比,在工業基礎、人才水平等各方麵的認可度,馬來西亞明顯成績好太多。它有點像班級裏那個相對沉默的學霸。
去年,馬來西亞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芯片組裝品進口來源國。馬來西亞也是世界第六大半導體出口國,擁有全球半導體封裝、組裝和測試市場大概13%的份額。
而和大國相比,馬來西亞在出口上又有關稅優勢。馬來西亞的半導體出口美國是零關稅;新能源汽車是2.5%的關稅。
作為對比,美國5月對中國的關稅加征在這兩天已經塵埃落定。半導體是25%的附加關稅,汽車是 2.5%的進口關稅以及 25%的附加關稅。
所以我們也看見,不隻是歐洲、美國等企業在加大投資馬來西亞,中國潮的來臨,也讓很多馬來西亞人將其比喻為“與龍共舞”時代的到來。
目前,中國是馬來西亞最大的出口國,同時是最大的投資國。投資總額高達125億美元。服務業、製造業成為中國對馬來投資的最大占比。
2017年吉利收購馬來西亞的國寶汽車品牌寶騰49.9%的股份,成為中國企業跨國並購的經典案例。吉利入股前,寶騰連續9年虧損。吉利入股後,寶騰汽車扭虧為盈。目前,寶騰在馬來西亞的市場份額約為60%,日係車約為30%。
而時至今日,除了華為、阿裏、騰訊、字節、中興通信等大型、超大型企業,我們看到另一股浪潮是,中國的中小企業也開始大量投資馬來西亞。
大國博弈,往往能給小國的發展帶來機遇,過去媒體常說越南承接了中國很多的低端工廠,但可能容易忽略馬來西亞對中國精密製造、高端製造產能的承接。
而且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馬來西亞對這些產能的承接,是其他東南亞國家短期內無法替代的。
離開檳城前,我們去了一趟皇後灣商城。這家商城很早就開了一家霸王茶姬,一位女生進店點了杯飲品,然後打開手機的Alipay(國際版支付寶)付了款。
商城裏還有海底撈等不少中國餐飲店,整體樣貌與中國任意城市的商場沒什麽明顯區別。
商城裏的一家店鋪
真正成功的出海一定是實現“本地化”,這也是對很多企業來說難度最高的一步。
但在馬來西亞,可能對中資企業來說,有了一些天然的優勢。對於很多在出海浪潮中被裹挾前進的中小企業來說,第一站選擇一個相對更容易落地的目的地,馬來西亞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